《燕国、燕氏、燕姓》探讨(6)——西周燕国的发展
- 中华燕氏网 2009年9月26日 燕飞
第六回 西周燕国的发展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书接上文,众所周知,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称为西周。西周时期燕国的疆域究竟是怎样呢?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由此可以大概知道这个时期燕国的疆域,主要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周围多分布着戎狄和貊部族,东南与齐邻接。
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历史,史书记载很少。据《河南济源市白涧燕氏族谱》记载:这个时期共有十二代燕侯,按时间先后分别是:燕侯克、燕侯旨、燕侯舞、燕侯宪、燕侯和….第六至第九代名号不详,最后三代为惠侯、厘侯和顷侯。西周时期的燕国,在《春秋》经传和《国语》中也很少提及,尽管《竹书纪年》和《史记•燕召公世家》中,都记录了这一时期的世系,但文多龃龉不合。但从考古发现看,燕在这一历史时期是有所发展的。
兼并蓟、韩,蓟国是与燕国同时受封的侯国之一,《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礼记•乐记》则说:“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尽管受封者史书记载有异,但是蓟是周初封国之一并无疑问。关于它的灭亡,早期史籍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据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说:“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乃并蓟居之”,应解释为:燕国灭掉蓟国之后,都城迁移到了蓟城。结合考古发现,大约西周后期蓟国被燕国所灭。韩国为燕所灭,不见于史籍记载,考虑到韩国之地后来并入燕国,它为燕国所灭应无疑问。至于具体时间,史无明文,如果《潜夫论•志氏姓》所说“周宣王时有韩侯”可信,而春秋时期已经不见韩国的记载,则燕国兼并韩国的时间当在周宣王之后至春秋初期。
向冀北、辽西的扩张。西周时期,商朝原在冀北的方国部族孤竹、令支、无终等都不见有活动的记载,可能都已经臣服于燕或为燕所灭,至少是相继纳入到了燕国的封域,此外,燕国势力在北部和东部也有所扩展。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发现,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和辽西发现有西周时期的燕国贵族墓葬和窑藏铜器。如北京昌平县白浮村西周墓;辽宁朝阳魏营子九座土炕木椁墓;辽宁凌源马厂沟及其附近的喀左北洞村和山湾村的窑藏铜器…。
白浮村西周墓发现随葬品: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陶器、玉器、象牙器及有字卜甲等。墓中出土的100多件卜甲残片,背面都显有凿和灼的痕迹,是西周墓葬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带字卜甲。更重要的是墓中青铜短剑极有地方特色,有的剑格与剑身之间有凹缺;有的柄首作马头状或鹰头;还有柄端带铃的匕首,这些都显示出与北方草原文化有关。
喀左铜器窖藏,是西周初年燕国祭祀山川时埋葬的青铜礼器,发现于辽宁省喀左县西南大凌河两岸区丘陵地带的山岗上;在咕噜沟村出土一件周初铜鼎,高50多厘米,重70余公斤,有铭文;在马厂沟出土16件铜器,有鼎、盂、卣、壶、盘和鸭形尊等,铭文上显示,系燕侯所作的盛食器;在北洞村出土有方鼎,有铭文24字,记作器者受侯的赏赐,器底又有“侯亚疑”徽号;在山湾子出土铜器22件,有鼎、鬲、盂、尊等,13件有铭文,其中为伯矩所作;在小波汰沟出土的青铜器,作器者为“圉”,曾参加周王在成周举行的典礼并受到赏赐。
由此可见,喀左窑藏铜器与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关系十分密切,两地铜器“侯 ”铭文、字体一致。山湾村的伯矩同琉璃河出土的伯矩鬲是一人之器。这些墓葬和窑藏铜器的发现,表明西周时期,燕国的经济文化已传播到冀北和辽西地区,这一带已经纳入到燕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王朝结束。随后燕国又将发生什么呢?请看下集《迁都临易》。
分享按钮>>【安氏优秀人才录】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学院安国强
>>【安氏优秀人才录】桦南县计划生育局书记安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