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7)——迁都临易
- 中华燕氏网 2009-12-3 10:25:51 燕飞
第七回 迁都临易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文已述,有明确记载的燕侯世序是从第九世(另一说第十世)燕惠侯开始的。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自惠侯以下至春秋末期,燕侯历有釐侯、顷侯、哀侯、郑侯、缪侯、宣侯、桓侯、庄公、襄公、前桓公、宣公、昭公、武公、前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献公(另一种说法是孝公)21世。其中的釐侯、顷侯属于西周时期,哀侯至献公属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燕国,史籍有关的资料很少,《左传》虽然也有一些燕的零星记载,但这些有限的材料或属南燕,或难以判断是北燕还是南燕。但是关于燕国《迁都临易》的记载还是清楚的。
迁都临易是燕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此,《史记:燕召公世家》并无记载,它是通过《史记集解》转引《世本》而得以保存的。《史记集解》在燕桓侯条下称“《世本》曰:‘桓侯徙临易’。宋忠曰:‘河间易县是也’。”燕桓侯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97年——前691年。宋忠,当是宋衷,东汉人,他所说的河间易县治今雄州市。可见东汉时临易故城遗址在当时的易县境内。
燕桓侯迁都临易的原因,可能与山戎侵燕有关。山戎是春秋时期分布于河北北部的古代部族,公元前7世纪时最强,曾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据史载,燕宣侯五年(公元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齐,齐厘公与战于齐郊”。这次山戎进攻的对象不是燕国,但山戎“越燕而伐齐”,对燕国的威胁不言而喻。燕桓侯即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97年,上距山戎攻伐齐国不过10年,因此迁都临易可能存在躲避山戎侵扰的因素。
燕桓侯在位时间凡七年(公元前697一前691年)。他死后,其子庄公继位,仍以临易为都。燕庄公执政33年,这一时期正值山戎强盛,燕国成为山戎侵扰的主要目标。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对燕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庄公不敌,只好向齐国求援。齐国此时是桓公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管仲的帮助下,经过改革,国力空前强盛。因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燕国请求。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向山戎大举反攻。“遂北伐山戎,令支,斩孤竹而南归”。令支,又作离枝,在今滦县、迁安一带。令支、孤竹位于今冀东一带,是山戎势力的重心地区,齐桓公北伐山戎,进兵令支、孤竹,挽救了燕国的危亡,燕庄公对此非常感激,不惜优礼相待,《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曾记下了这一戏剧性的细节:“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燕庄公的优礼换来了齐桓公的慷慨赠地,不失为燕、齐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对齐桓公所割之地,燕国曾经筑城以示纪念,后世称为“燕留城”。《史记正义》引唐《括地志》称“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地与燕,故名燕留。”唐代的长芦县在今沧州市,燕留城位于长芦县东北十七里,说明燕庄公时期燕、齐两国的分界线在沧州市东北一带。
为抵御山戎的入侵,燕桓侯《迁都临易》,燕庄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保全燕国,尽管迁都时间不长,但是却是燕国历史上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 因此,本人认为了解临易很有必要,那么临易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又有那些历史文物?请看下集《南阳遗址》。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