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大移民——江西填湖广

    中华燕氏网 2010年1月15日 燕飞


        前言:为了进一步弄清燕姓人口的分布状况及其迁徙繁衍过程。现将历史上南北方几次重要人口大迁移的基本情况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分期叙述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广大的宗亲有所帮助,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概况

        江西填湖广是发生在元末明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影响十分深远。 江西填湖广是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他的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向他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进京。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长沙地区遭到大屠杀后,人烟稀少。多年后有对从江西过来的青年男女,来到长沙安居乐业,后代繁荣。长沙人因此称江西人为“老表”,以视江西人为亲戚。发生在元末明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影响十分深远。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
  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二、 两湖人口的来源及其分布

        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著名专家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江西移民规模最为空前。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据史料记载,成千上万户外省移民扶老携幼,远途跋涉,迁入两湖,自主择居,在分布上看似无序,实际上很有规律。受相对地理位置和迁移距离的影响,各省移民有一个大致的分布范围。陕西、山西等北方移民集中落户在湖北的北部和西北部,比如陕西移民占郧阳地区人口的40%。越往南,数量越少,远徙湖南的就极其有限了。而广东、福建移民又主要定居在湖南的南部。
        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达80%,而在西北部还不到30%。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湖南的移民分布还有一个特点,南部的江西移民少于北部和中部。

                                          三、移民路线及其过程

        移民的路线是奠定上述移民地理特征的重要基础之一,很多移民现象可以由此得到解答。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看到移民是水陆并举迁入两湖。
  进入湖南以陆路为主。湘东与赣西之间的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山脉,呈北北东向雁行错列,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是湘江与赣江的分水岭。这些山地之间的长廊断陷谷地或斜谷地就构成了江西以及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移民进入湖南的天然交通孔道。
  进入湖北以水路为主,移民充分利用了长江、汉水交通动脉。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堤乘船溯江而上,先选择鄂东定居,故东部江西移民最多。然后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一路继续沿江西进,一路进入汉水逆流而上,另一路则走随枣走廊的陆路通道。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移民则通过两条路南下,陕西移民主要沿汉水河谷通道首先进入鄂西北,其它北方移民则穿过南阳盆地到达襄樊,由此再向其它地方扩散。所以,北方移民大多分布在湖北西北和北部。
         分析现有的移民资料,发现这场运动至少远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续到清后期,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南宋末年以前是序幕期,移民动因有的是受战乱所逼,有的是听说两湖人口稀少,土地易于购置。其后,出现过两次迁徙高潮。最大的一次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两湖尤其是湖北,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一时间长江上西行的移民船只一艘接着一艘,陆路上拖家带口的单身移民也络绎不绝。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两湖的家族中有50%就是洪武年间迁来的。这可能就是“解手”传说的历史基础吧。
第二个高潮则是魏源所记的清初。与洪武移民相比,这次高潮的规模要小一些。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两湖的人口压力已经出现,当江西等省移民在向西迁徙时两湖也有不少人向西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继续西行到了四川、陕南等地。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明朝后期,江西等省移民仍在源源不断地迁进两湖,虽然不似洪武年间猛烈,但因时间长,总量也十分可观。这些移民主要是为了在经济上寻求发展,以为两湖荒地可随意圈占开垦,有的因苦于江西等地赋重,两湖比之要轻而且逃税机会多才决定西迁。总之,出于经济考虑是这个阶段移民的一大特点,而且都是自愿的,不象洪武年间带有一定强迫性。这一千多年的移民运动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发展,战乱只是一种外在的推力,根本的原因在于湖南、湖北的经济开发落后于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有相当广阔的开发空间接纳移民。所以,移民的过程,也是长江流域内开发格局逐渐由东向西拓展的过程。


分享按钮>> 鲁南山底村老族谱
>>【安氏字派总汇录】中华安氏字派四川省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