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8)——南阳遗址
- 中华燕氏网 2010-1-22 20:25:17 燕飞
第八回 南阳遗址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书接上文,关于临易,赵一清《水经注释》说:“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东汉人宋忠(衷)曰:“今河间易县也。”后汉时的河间(国)易县,即今容城县东部南阳、古贤及雄县西部一带,可见东汉时临易故城遗址在当时的易县境内。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临易故城遗址现属今河北容城县(与雄州市相邻),位于县城东14公里的晾马台乡南阳村村南 200 米处,名为南阳遗址。
南阳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 遗址的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遗址呈长 方形 , 东西长 800 米 , 南北宽 700 米 , 面积 56 万平方米。南阳遗址的北坡高出地表 2-3 米 , 南坡高出地表 0.5 米 , 东坡高出 0.3 米 , 西面地势平缓。
遗址包括南阳村“燕国城”和“晾马台”两处大型春秋战国台地文化遗址。这两处遗址,似是南北二城的格局。在这里征集到和清理出有铭文的铜器、陶器及骨器等文物40多件,其中的几件还刻有铭文和陶文。后经分析鉴定 , 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南阳遗址的文化层厚度在 0.3-1 米之间。遗址中出土文物主要有:陶碗一件,器身有“易市”陶文;“燕王职戈”一件、铜鼎二、铜簋一;铸有“西宫”铭文的铜壶一,铸有“左征”铭文的铜壶盖一;铸有“燕侯载之萃锯”铭文的铜戈三件;燕首刀币三百余枚。另外还采集到铜凿、陶鬲、罐、豆、筒瓦等,陶罐局部也有“易氏”陶文。
从上述文物看,“西宫”铜壶的发现,说明这里应为国都宫殿地址所在,铜壶上的“左征”、“右征尹”铭文中的“征”应为燕国内府官署名,左、右为分工司职。“易市”陶文,或与“临易”、“易都”相关。
关于易都的年代,《嘉靖雄乘》载:“周武王克商三年,封召公于北燕,庄王三年(前六九四年)燕桓侯徙都易。”《韩非子·有度》篇载:“燕襄公以河为界,以蓟(都)为国。”由此可见,燕国易都的营建年代是公元前六九四年,至燕襄公时(前六五七年),又自易都回蓟城,以易为都的时间三十七年左右。
尽管燕都在临易的时间不长,但是据遗址出土的文物记载燕侯载的铭文,可以推测为战国时期的燕成侯(公元前450年一前434年)在位时曾经与临易还有密切的联系。这说明,从公元前697年燕桓侯迁都到临易,直至公元前434年,26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燕国的重要城邑。
前文已叙,齐桓公北伐山戎,解除了燕国的东部威胁。至燕襄公时(前六五七年),燕国又自易都回蓟城。那么蓟城又在今天的那里呢?请看下集《蓟城之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