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12)——御齐战争

    中华燕氏网 2010-2-4 23:30:20 燕飞


                                          第十二回 御齐战争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文已经交代,春秋末年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秦、晋、齐、燕、楚、吴、越七个大国。据《史记编年史》记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史称“战国”。战国早期,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其中秦国、燕国实力较弱,而晋、齐、楚、越四国比较强大。后来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被“三晋”击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衰弱,后被楚国所灭。随着赵、魏、韩“三家分晋”,越国被楚国所灭。不久东周便形成了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争霸的新局面。 
       在此期间,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齐国有田氏代齐;其余韩、赵两国也不同程度地推行过改革的措施。唯独燕国在变法改革方面默无声息,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是战国七雄中比较贫弱的国家。然而燕国仍然立于七国之中,至于其中的原因,在此暂不叙述。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前221年燕国灭亡。燕国先后历经孝公、成公、湣公、釐(lí)公、桓公、文公、易王、王哙、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王喜,共13世。自燕孝公至燕王哙,这期间,燕国北有东胡,南与齐国、中山相接,西与赵国为邻,而其威胁主要来自齐国。
       公元前380年,秦、魏两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表面上答应救韩,实际上却秘密集结军队,向燕国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桑丘(今徐水县东南)。燕国不得已,向韩、赵、魏三国求援,三国迅即出兵伐齐,兵至桑丘。第二年,三晋为救燕,再度攻齐,直至占领灵丘。齐、燕桑丘之战,齐国因慑于三晋的军事干预而退兵,燕国最终保住了桑丘,此后,燕、齐又曾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前373年,燕、齐于林营(有的说是林孤)交战,燕胜齐败。燕文公七年(公元前355年),齐国侵掠泒水之地。泒水为燕国东部的一条河流,这一带是燕国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是燕国的必争之地。燕国出兵抵御,两国再次交战,齐军以兵败溃逃告终。可见,燕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视。
       尽管战国早期,燕国没有进行什么实质性的改革,但是仍然能够在燕、齐战争中屡屡获胜,多次挫败了齐国的向北扩张。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燕国在军事上采用了与韩、赵、魏三国联合抗齐的对策。韩、赵、魏之所以助燕抗齐,是因为他们与燕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在当时华北地区相邻的燕、齐、韩、赵、魏五国中,齐国最强大,燕国相对弱小,燕国只有联合赵、韩、魏,才能自存。而赵、韩、魏为了保持东方大国之间的平衡,也不愿意看到齐国过分强大。因此在遏止齐国的扩张方面,燕国和赵、韩、魏往往能够保持一致。二是外交上采用“和亲”计谋,利用秦、齐两大国间的矛盾,营造与秦亲善的气氛,答应秦惠王“以其女妻燕太子”的要求,借以牵制齐国。三是燕国在此期间国力也得到了加强,“泒水之战”,大败齐军,说明燕国的实力比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此看出,战国前期,由于燕国采用了联合御齐的军事外交,审时度势的“和亲”计谋和自身实力的提高,所以有效的抵御了齐国的向北扩张,保卫了自己的国土。 
       然而随着北方东胡的崛起,燕国又将如何应付?请看下集《东胡其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