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14)——燕王哙让位

    中华燕氏网 2010年2月21日 燕飞


                                     第十四回  燕王哙让位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书接前文,根据《武陵源燕氏族谱》记载,燕王哙在位的时间共9年(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2年)。话说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南面而行王事”。燕王哙禅让王位一时成为列国震动的大事。 
       据《战国策.燕策一》和《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王哙禅让王位发生于公元前318-314年之间,同时比较详细的记载了这次事件。二十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遗址1号墓出土的中山王方壶铭文,也为这个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根据上述这些材料,大致可以看出,燕王哙让位于子之,起主要是受了纵横家苏代,和一位叫做鹿毛寿(潘寿)的隐士的蛊惑。这个蛊惑是分为三步来进行的。
       第一步:苏代假借批评齐王“不信其臣”而“必不霸”,刺激燕王哙更加信任重用子之。苏代做这件事,显然有他自己的目的,他作为齐国使者来到燕国,知道“无益子之,则必不得事而还”,而且他跟子之是有私下交易的(苏代的哥哥苏秦跟子之有婚姻关系,苏代事后还接受了子之的酬谢金百镒)。
       第二步,由鹿毛寿出面,以尧让天下于许由获得千古美名为诱惑,直接劝说燕王哙“以国让子之”。鹿毛寿在《韩非子》书中作“潘寿”,且是一位“隐者”。这位隐者究竟跟子之是什么关系?文献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是,这一步由一位“隐者”来完成,实在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在这一步的蛊惑中,一个极大的诱惑之处就在于: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没有接受,于是尧既有让天下之名,而实际上又不失天下;而“隐者”可以说就是一位在世的许由,现身说法地表明让国可以使燕王哙得名而又不失实的可能性结果。
       第三步,又用禹当年政权交接时的情况为例,说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因此不如尧伟大,暗示燕王哙削弱太子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子之的权利。于是燕王哙“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这一步,《战国策》和《史记》以“或曰”引出,但据《韩非子》则仍然是那位“隐者”潘寿来完成的。中国古代所谓隐士,往往在政权交接之际发挥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
       燕王哙禅让王位除了受苏代游说和一位叫做鹿毛寿(潘寿)的隐士的蛊惑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燕王哙本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好贤”、“行仁”,对历史上唐尧虞舜禅让的传说非常仰慕,企图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一种君位任贤的制度。《韩非子.说疑》就说:“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a(上下结构,上为“四”,下为“毕”)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淮南子.人间训》也说:“燕子哙行仁而亡”。燕王哙是一位励行节俭,反对奢侈,爱惜民力,提倡耕作劳动而“苦身以忧民”的君主,其“勤身而忧世”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古代的“圣王明君”。如果说燕王哙的苦身修行还仅仅属于他的道德主张范畴的话,那么禅让实践所追求的任贤则是他政治主张的体现。
       第二,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哙让贤推能的心理。史籍有关子之的记载不多,《史记.燕召公世家》只说他任燕王哙之相,“贵重,主断”,但燕王哙既然肯让位于他,表明二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比较接近,也说明燕王哙为子之的才能所倾倒。起码是他的“贵重,主断”得到了燕王哙的赞许。根据燕王哙让位之后的事实,看来子之是任非其人,才过其实,很可能是权术多于才能。《韩非子.内储说上》称子之任燕相时,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他托言“白马”而实则要弄权术。《韩非子.二柄篇》所说“子之托於贤以夺其君者也”。可谓一针见血。
       由此看出,苏代的游说、鹿毛寿(潘寿)的蛊惑、燕王哙本身的理想主义,加上子之的野心,于是促成了燕王哙让位子之。然而燕王哙让位后将发生什么呢?请看下集《让位之乱》。


分享按钮>> 就“家教沙龙”致司氏族人
>>【安姓当代名人录】纪念安子文诞辰100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