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19)——反齐联盟中
- 中华燕氏网 2010-3-18 1:01:59 燕飞
第十九回 反齐联盟方针的制定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书接上回,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燕昭王派苏秦入齐,先是说齐宣王归燕十城,后是鼓动齐伐宋,离间齐赵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为了筹划伐齐,燕昭王在外交上采取了结好于秦的战略。 燕、秦的结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燕昭王和秦昭王的个人关系。燕昭王五年,即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猝死,公子稷继立,是为秦昭王。秦昭王以雄才大略著称,在秦国历史上颇有建树。他的继立为燕、秦结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为公子稷在继立秦王之前,曾作为质子长期居留燕国。秦武王与力士孟说举鼎,绝膑而死,事发突然。当秦国决意立公子稷为王之后,燕昭王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将公子稷迅速送归秦国,使他得以顺利继位,所以史称秦昭王的继立,“燕昭王与有力焉”。燕昭王正是利用这个机遇,与秦国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
二是双方战略的需要。在当时列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各国之间都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双边或多边的利害关系,燕、秦两国也是如此,既有倚重的互利关系,也有冲突的潜在可能,但在燕昭王时期,由于两国地理上相距较远,暂时还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冲突。双方依存的互利关系超过冲突的潜在可能,作为秦国,可以通过联燕而制齐。牵制东方的强齐;作为燕国,可以通过联秦而伐齐,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活动的筹码。
公元前288年,秦、齐两国同时称帝,企图东西联手瓜分天下,引起各国的不安。后来两国虽放弃了帝号,但各国对它们的戒备之心却没有消除。齐国向外扩张,唯一易于得手的是南向灭宋。齐攻宋,有利于燕,一则有利于燕的安全,加紧预作伐齐的准备;二则齐攻宋,宋国的近邻楚、魏,也势必要和齐国争夺宋地,从而又可引发楚、魏和齐国的矛盾,这也有利于燕孤立齐国。齐攻宋,对齐国来说,最顾虑的是秦国的干预,因此,齐国在攻宋前,派苏秦联络三晋和燕国与齐五国合纵抗秦。公元前287年,五国合兵伐秦,赵国奉阳君李兑为主帅。燕国只是表面上应付齐国,只派2万人,自备粮草参加。齐国意在借机灭宋,防止秦国东出救宋。各国目的打算不一,所以五国“合纵”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结果是五国伐秦无功,疲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水镇)而退。齐国则借机于公元前286年灭宋。
齐伐宋,正中燕国下怀,为防止齐国识破燕国的企图,燕国还派张隼带兵跟从作战,张隼作战不力,被齐王杀死,燕昭王为此遣使“请罪”,自认“择人不谨”。齐灭宋,引起各国震动,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公元前285年,秦王、楚王相会于宛(今河南南阳市),秦王、赵王相会于中阳(今河南郑州市东南);公元前284年,秦王、魏王相会于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秦王、韩王相会于新城(今山西朔州西南),燕昭王入赵见赵惠文王。燕、赵、秦、韩、魏、楚等国王频繁相会,是为了协调攻伐齐国的行动。这是伐齐前最后一次重大外交活动,标志着反齐联盟的正式建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