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25)——《秦开却胡》
- 中华燕氏网 2010-4-17 3:53:39 燕飞
第二十五回 秦开却胡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文已经交代,燕文公在位期间,由于东胡的崛起,燕国遣贤将秦开“为质于胡”,缓解了东胡对燕国的威胁,麻痹了东胡,是当时条件下燕国采取的权宜之计。
秦开却胡与燕筑长城在国力发展的基础上,燕昭王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拓边活动,这就是秦开却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秦开却胡是燕国史上的大事,但由于史书记载过于简略,所以有必要作一些具体分析。
关于秦开的身份,《匈奴列传》只说他是燕国的“贤将”。实际上秦开恐怕还有更深的背景。按照古时两国交往取信的习惯,一般都是派遣国君的爱弟或贵子到对方去,秦开既作为燕国的质子前往东胡,应是受到燕昭王信重的人,类同于前往齐国作人质的燕昭王之弟襄安君。由此推测秦开不是一般燕将,起码是受到燕昭王宠信的爱将。东胡人之所以相信秦开,本人认为应该与秦开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背景下,有着开放的思维谦卑的心态。自己不以大民族正统而自居。能够虚心的向胡人学习,与胡人关系很融洽,深得胡人的信任。
关于秦开为质于胡的时间,《燕史纪事编年会按》的作者曾有一番分析,他认为秦开入胡为质应在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大举兴兵伐齐之前,目的有两个:第一,东胡是战国时期燕北的重要游牧部族,燕昭王谋伐齐,必须解除北顾之忧,秦开入胡为质的直接目的就是和东胡,使东胡不致侵犯燕国北边;第二,借助东胡的军事力量,开辟新的兵源,以备将来伐齐之用。
关于秦开却胡的时间,《匈奴列传》置此事于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之后和赵将李牧守边之前。据《史记》卷43《赵世家》,赵武灵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的时间是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相当燕昭王的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十三年(公元前299年)。这应是秦开却胡时间的上限。又据《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李牧守赵边约在赵悼襄王元年前10余岁,即公元前260年前后,相当燕武成王十二年前后。这应是秦开却胡时间的下限。再综合考虑燕昭王伐齐前后的列国形势,秦开却胡的时间应在乐毅伐齐之后,当在燕昭王三十年至三十二年间(公元前282年——前280年),因为这一期间乐毅伐齐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燕昭王有力量,并且也敢于向东胡进军。
秦开却胡是燕昭王兴燕图强的重要举措之一。它的成功使燕国东部边境向前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燕国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造阳在上谷,汉上谷郡治在今怀来县),向东到达襄平(襄平为汉辽东郡治,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北)。北长城的遗址至今犹存,位于今宣化、怀来以北的张北和赤峰间,东西走向,西入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和县,与赵长城相接,东北经丰宁、围场至辽宁西部,经赤峰以南进入今北票。其中赤峰红山以北沿西路a(独体字,“嘎”字的右半)河北岸向东延伸,经过老爷庙、八家子、撒水波等村的一段,全长约15公里,跨山越谷,气势雄伟。城墙的建筑方式,有的地段用土夯筑,有的地段用石块砌筑,现存高度2、3米至4、5米不等。燕国南长城位于今易水流域,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西端始于今易县西南,沿易水而东,经徐水、安新至文安县止,原是燕国与中山国的分界线。
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燕国随即开始了修筑北长城。为燕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