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27)——《战国七雄》

    中华燕氏网 2010年4月26日 燕飞


                                      27   “七雄”中的燕国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书接上文,随着乐毅伐齐的成功,燕国在“战国七雄”中逐渐强大起来,其地位也日趋巩固。但是,为了便于整体内容的衔接,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战国七雄”进行简单的叙述。众所周知,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广大奴隶和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他们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话说到了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当时的燕国,由于燕王哙在位期间,禅让王位而引起的大乱,削弱了燕国本来就不强的实力,在七国之中实力最弱。战国初期燕国的疆域大约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东北一角。全境东北和东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到了燕昭王时期,随着燕国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从公元前300年起,赵国连年兴兵,大举进攻中山,最终于公元前295年灭中山。与此同时,燕国也乘机蚕食中山之地,大约占领了中山北境一带,今唐县、望都一线成为燕国的南境。燕昭王伐齐后,燕将秦开又东向却胡,拓地千余里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市北)。据《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公》记载:这一时期的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上述引文虽是策士的夸辞,却也大致反映了当时燕国疆域的概况,即东与朝鲜为邻,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为邻,北与戎狄杂处。以今天的地理范围而言,就是以北京地区为中心,领有河北省的北部,内蒙古的南部,山西省的东北部,山东省的西北部及辽宁省的西部等广大地区。《韩非子.有度》称:“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这位“残齐,平中山”的燕襄王就是燕昭王,他死后为双谥,称“昭襄王”,故或称“燕襄王”。韩非子这段话既是对燕昭王开疆拓土事业的称赞,也是对当时燕国疆域的总体概括。 
       燕国的国势由于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广招贤才,重用能人以及灵活而有成效的外交举措。在位期间使燕国日益强大,同时也是燕国有史以来最极盛的时期,巩固了“战国七雄”的地位。然而随着燕昭王的驾崩,燕国的国势将会怎样呢?请看下集《惠王继位》


分享按钮>>燕狮公司被评定为“湖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单位”
>> 山东郓城祭祖仪式 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