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38)——燕国经济下

    中华燕氏网 2010年6月26日 燕飞


                                 38 燕国的经济——手工业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文探讨了燕国农业及畜牧业,但是随着冶金工业的出现,手工业则应运而生,西周时期冶金手工业主要是指冶铁手工业和青铜手工业。然而到了战国时燕国冶铁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不仅生产工具用铁制作,战争的武器也已逐渐改用钢铁制成,同时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从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铁a(形声字,左为“钅”,右为“获”的右半)、六角锄、a(形声字,左为“钅”,右为“尊”),展性铸铁可以看出,当时冶铸技术的发达。不仅如此,经科学工作者考察,当时还利用控制退火的办法,创造了表面为低碳纯铁,中心为硬度高的复合铸铁器件,借以提高农具的性能,使农具具有坚硬、锋利、耐磨的刃口而具韧性。比如燕下都出土的剑就是低碳钢剑,这种低碳钢,是以块练铁为原料的纯铁在反复锻打中吸收了碳,或经过渗碳处理而形成的。
       在铸造工艺方面,燕国冶铁匠人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陶范到金属范,从单合范到双合范,从外范到内范,都有出土。兴隆县曾出土有87件铁范,全部是浇铸而成,这说明当时已采用了鼓风的竖炉,它不仅能练出液态生铁,而且可以达到浇铸的温度。铁范的出现,对当时的铁器生产有很大的作用,铁范可连续使用,冶铸多件成品铁器,如在兴隆鹰手营和隆化县发现的铁斧,封王坟发现的铁锄,经验证,都与兴隆出土的铁范是一样的。
       战国时期,燕国的青铜制造业也比较发达,截止到现在已发现规模较大的遗址有两处:一是燕下都遗址;二是唐山贾各庄遗址,另外在北京地区发现的较小的遗址十几处。这些遗址中青铜器种类繁多,有鼎、簋、豆、敦、戈、剑等。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形制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每多用同一印模在铸范上反复印成。有的用刀或矿石在光素的铜器表面刻成1纤细的图案(如在怀来北辛堡发现的铜缶,就是刻纹铜器);有的用红色金属物镶嵌在铜器表面(如唐山贾各庄出土的铜豆,器物的纹饰,就是用红铜镶嵌而成的);也有的用金银镶嵌图案的,称“金银错”,如描画车马狩猎、水陆攻战、宴乐、射猎等;还有的用立体鸟兽装饰在铜器上的;更有金器铸作鸟兽形的,非常生动优美。铜器上的铭文,有临时刻上的,也有特别加以铸造的,字多波折,带有装饰性。有的青铜器物,形制精巧,花纹细致,铭文讲究,这种器物,大约已经不是实用品,而是一种专供贵族统治者赏玩的工艺品了。
       显然这些青铜器的制作比西周初期有了更大的进步。《荀子·强国篇》曾说过,青铜器的制作,主要在于“刑(型)范正,金(铜)锡美,工冶巧,火齐得”。从燕国出土的铜铁器文物看,燕国冶金匠人已熟练掌握了这种冶铸技术。
       战国时期燕国的木业比西周也有较大进步。木工的业务是建筑房屋、制造车舟等交通工具和建造坟墓;从燕下都宫殿遗址看,规模是宏大的,从贵族墓葬看,坟墓里往往有棺椁数重,棺的制作,底和壁已运用套榫(梯形榫)来镶拢;从车马坑遗迹看,轮辐已多到十几辐以上。车轮需要曲木,而要把木料压曲,使之合乎制作需要,又需相应的技术和工具。这都说明当时的木工技术已相当进步。
       漆器在战国时应用也很广,许多木器都髹漆。琉璃河燕国墓地就有漆木器,漆器种类有觚、豆。棺多髹漆。漆的颜色已有黑、朱、黄、紫等多种,漆工往往用各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画图象和图案。
      战国时期燕国陶器比西周有一定的进步。从燕下都琉璃河墓葬出土的陶器、陶片看,有素面灰陶,也有彩陶;有日用器皿,也有建筑瓦当等。精美的彩陶有红色彩绘的,也有黑色的暗花的。黑色陶器上的这种暗花,须趁陶胎半干时制作,先将表面打光,再用钝锋的竹木片在上面磨画花纹,尔后入窑烧制。这样,陶器表面发黑光,花纹比较暗淡,仅隐约可见,成为一种很别致的暗花。这些都显示了陶业的进步。
       关于燕国的经济,本人经收集编辑整理分三篇从三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许对大家了解燕国的经济有所帮助,在此真诚希望朋友们参与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


分享按钮>>同心协力,续修《海州朐阳殷氏五届宗谱》的倡议书
>> 温氏《同保文化网》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