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回归故里秘闻系列之三《叶剑英三回母校》

    中华燕氏网 2011年1月10日 燕力提供


       叶剑英从东山书院毕业后,便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投笔从戎,走上革命征途,逐步成长为一代元戎。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回故乡梅州,每次都要去看看母校。
       第一次回母校是在195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叶剑英曾在东山书院的红棉树下伫立良久。第二次是在1971年1月6日,当他走进当年读书时所住的房间时,曾很动情地说:“真想在母校住上一晚。”1978年,东山中学李泉隆校长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特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深情地给母校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东山,是被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44个年头,年年桃李,岁岁芬芳。44年前,我们为了反对官方派来的校长,毅然从北门外搬到东山书院,新建起自己的书房。这就是母校的来历,是老同学反对官方势力、不怕艰苦的手创。”
      1980年5月,83岁高龄的叶剑英第三次回到母校。
5月14日上午,一列车队出了梅州,朝东北方向奔驰。叶剑英坐在一辆米黄色的轻便旅行车上,神情专注地凝视着窗外的山水。那连绵的碧绿的稻田,那金盘桥边缓缓南流的溪水,那黄竹洋艾子坪水库在微风下掀起的碧波,像一幕幕画飞掠过眼前。叶剑英高兴得连连点头,感叹地说:“变了,变了!许多地方都变得认不出来了!” 
       旅行车进入丙村中学院内。叶剑英从1908年至1912年曾在这所学校的前身三堡学堂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宝贵的五年时光。他下了车,站在两旁栽满整齐的山指甲树的院子前,面对着门上写着的“三堡学堂”四个红色大字,久久地凝望着。那饱含深情的眼窝里,一定浮现出了校园里那书声琅琅的日夜,浮现出卧室里用来温习功课的彻夜不灭的灯光……叶剑英少年时代在三堡学堂读书时,非常刻苦、用功。他13岁那年写的一篇作文《论兵》,开篇道:“兵之物,大矣哉!”即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学识。
       叶剑英先在休息室听了学校领导的情况介绍,然后缓步走进少年时代读书的课堂。课堂不大,十几张双人课桌摆得整整齐齐。
       从课堂里出来,叶剑英看了当年住校时的卧室,接着来到当年三堡学堂的办公室门口。他指着高高的木屏风门的右上角说,在这里,自己曾给当时的校长贴过一张意见书。叶剑英兴奋地回忆道:“有一次,考试卷收去了两个多月,也没有发回来,我们就给校长公开提意见。意见书贴出来之后,校长把它撕下来贴在教室里,要全班学生每人抄一遍。我问校长:‘抄它干什么?’校长说,抄了对笔迹,对到了就处罚。”讲到这里,身旁的人问他:最后怎么样?叶剑英哈哈一笑,说:“后来是我们胜利了。”他一边讲一边笑,还一边比画着。在旁边的师生们听着,都笑了。
       当叶剑英重新回到丙村中学大门口的时候,停下了脚步,端详着绿树掩映的校园。身边有人提议:“是不是在这里照张相?”叶剑英说:“好。”稍停又补充道:“请老师们也一起来照。”有人立即跑去找老师了。叶剑英站在丙村中学的台阶上,一边等待老师们,一边与学校领导亲切交谈。照完相,就要离开了,叶剑英用亲切的目光瞧着学生们。他走到初二年级三班学生胡燕平和初三年级五班学生温春苑跟前,俯身问他们家住哪里,姓什么,几岁了。他又俯身对一个长得较瘦小的同学说:“要食多点饭去,食多点饭去!”
叶剑英对于自己因从小受教育而成才的感受没齿难忘。1949年秋,他在解放华南的战略计划中,便把在华南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的任务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1949年8月从北平南下时,他就通过中央组织部从原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等校抽调了陈唯实等一批教学骨干,开始筹办南方大学,并兼任校长(后因高校系统调整于1952年10月停办)。他深知“教育兴,国家兴”,期望“桃李满天下”。 
       1980年5月15日,叶剑英来东山中学视察。
       在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中,叶剑英只回过三四次家乡。1971年初那次回乡,也只在梅县停留了25个小时。这次远道归来回到少年读书的地方,叶剑英感慨万千。消息传出,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前往东山中学必经的路上,沿江大道两旁到东山中学和东山崖上,被挤得水泄不通。叶剑英乘坐的汽车由地委招待所出发,去东山中学只有一公里,而车子却走了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沿途被欢呼的人群阻塞。叶剑英到东山中学后,接见了有关教师,巡视了东山中学变化后的环境,观看了足球比赛。他对东山中学的工作表示满意,心情甚为舒畅。临别前,他曾一再说:“以后我还要回来的。”但他最终没有再回来。


分享按钮>>最新尹氏家族世系群公告
>>中华房氏网年会及建网六周年庆祝联谊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