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系列报道之六:燕召公和燕王朝

    中华燕氏网 2011-11-11 9:56:27 燕涛


    中华燕氏得姓始祖—召公。召公也称召康公,系西周文王之子,因最初封邑食采之地在召,今陕西省宝鸡市歧山县城西南的刘家塬村一带,(现在该县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姓姬名奭,公元前十一世纪政治家,距今约三千一百年之久,被后世奉为(北)燕国始祖。召公助其兄武王灭商有功,克商后受封于北燕,燕国国都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琉璃河镇董家林一带。

    西周初定、百废待兴时,召公奭留在国都镐京“勤王”-----辅佐宗周年幼的成王,而令其长子到北方的燕国就封,其长子姬克遂成为第一代燕王。召公是在平定管、蔡和商遗----武庚之乱后才腾出手来集中精力经营北疆的。他和长子姬克一起发动了长达几十年的殖民战争,以强大的武力横扫和征服了这一“商遗地区”后,迅速扭转战争轨道为和平发展轨道,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变到发展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上来。燕国政权建立和平稳发展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周朝统治者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以补充战争时期的非正常减员而导致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以期达到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这些人加上原有的殷商顽固遗民,再加上大批的土著居民,经过了长期的民族融合,使当地最终产生了以周人文化为主体,又有殷遗、土著等诸多文化因素为补充的姬燕文化,该文化代表着燕国政权。是居于主流地位的统治文化,代表了燕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原有的土著文化在其巨大的冲击力下迅速发生变异瓦解,被逐步分化开来,最后融入到姬燕文化中,实现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征服性融合。毫无疑问,西周燕文化应该是殖民燕国文化在土著燕国文化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来的,或者说,西周燕文化是周人分封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无终和燕山以北的山戎等少数民族部落联合起来长期病燕,几乎使燕国政权颠覆。时代的发展总会产生时代的伟人,燕国经过了昭王中兴,国力重新强盛,燕昭王在击退东胡后在北国边防先后设置了渔阳、右北平、上谷、辽西、辽东五郡,使燕国疆域和国防向北和东北扩张到今辽宁省的全部,此后,燕国在文化和体制上和中原大地开始完全融为一体。西周的燕国共享社稷823年,燕侯共沿袭四十三世,至燕王喜这一代为秦国所灭,时年为公元前222年。她在周初分封的五十多个姬姓国中最后灭亡,成为周王朝在东北边疆御敌的最后堡垒。

    我始祖召公位列“三公”之一,也是“周初四杰”之一。天津博物馆现珍藏有1976年出土的文物----太保鼎,此青铜器为西周初期铸造;在成王时为太保,与兄长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的广大地区,召公主之”,河南三门峡市博物馆现珍藏有分陕石碑一通为证。召公历经了西周文、武、成、康四世,居官数十载,于康王26年与世长辞,相传享年108岁,是西周政坛名副其实的长青树。他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亲自参与制定了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使“刑罚四十年不用”,出现了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局面;他勤于政务,体恤民间,出巡途中在甘棠树下决断刑狱,使官员、庶民等各阶层都能各得其所,从而留下了“甘棠遗爱”这一称颂千古的历史典故;宋朝诗人彭汝砺有诗赞颂曰:“燕人爱召公,公去不忍攀”,明朝诗人李元伯也有诗曰:“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在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陕县志》有文献记载称召公为“历代有专祠、为名宦之首焉”等句;在北京历代帝王庙里,东、西两庑殿共崇祀了从黄帝名臣以来的79位名臣(兴起于秦汉时期对历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已形成了定制),召公奭(列第三位)等在东庑殿享祀,是首批享祀者之一;现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地名就是历代的人们在各个时期为了纪念伟人召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而命名的,这些地方有:河南济源的天坛区邵原镇、江苏扬州的江都市邵伯镇、四川达州的开江市甘棠镇、贵州毕节地区的黔西县甘棠镇、广西南宁的宾阳县甘棠镇、福建宁德的福安市甘棠镇、屏南县甘棠镇、湖南娄底的双峰县甘棠镇、湖南怀化的会同县甘棠镇。以上种种足见我燕氏始祖不但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而且是深受人们爱戴景仰的社会活动家,《诗经•召南•甘棠》记载和透露出的甘棠遗爱精神三千多年来为人们耳熟能详、被人们传唱至今,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中必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代生活着的每一位燕姓宗亲都应为有这样一位千秋争颂、万世共敬的贤德祖先而津津乐道和豪情满怀。上述传自召公的燕国史称北燕,在周朝时还有一个南燕国,相传是商朝时有位叫伯倏的贵族被封到燕地,建立燕国,在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一带,南燕统治者的享国较短,亡国后伯倏的后代也依照当时的传统,以燕作为姓氏,繁衍至今。无论是姬姓北燕还是姞姓南燕,源流追溯其根本都是传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都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因而也就有了“天下无二燕”、“天下燕姓是一家”的统一说法。


    本文摘自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燕涛在首届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上的讲话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