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系列报道之八:也谈召公

    中华燕氏网 2011年11月18日 村塾


    召公是殷商之际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周室同宗,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个时期。他辅佐王室,立下旷世之功,特别在武王灭商和周公居摄之时起了与周公相当的作用。本文将从召公身世、周召二人的关系以及召公成、康两朝的功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召公身世
    关于召公的身世,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召公是周文王之子还是只是周室同宗的问题。下面就从两派所持论据展开讨论。
    支持召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材料如下:
    《白虎通》卷三《王者不臣篇》云:诗云:“文武受命,召公维翰”,召公,文王之子也。
    王充《论衡气寿篇》:召公,周公之兄也。
    皇甫谧《帝王世系》云:邵公为文王之庶子。
    以上是直接指出召公为文王之子的材料。下面则是后人推测召公为文王之子的材料:
    《逸周书作雒解》:周公、召公内弥父兄,外抚诸侯。
    《逸周书祭公解》:王曰:“呜呼,公!朕皇祖文王……暨列祖召公……。”
    而支持召公不是周文王之子,仅是周王室的宗亲的史料如下: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谷梁传》庄公三十年:“燕,周之分子也。”范宁注:燕,周大保召康公之后,成王所封。分子谓周之别子孙也。杨士勋:分者,别也。燕与周同姓,故知别子孙也。
    《史记•燕世家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
    《尚书》伪孔安国《传》也采用以上说法。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列举了周公平定成王初年的政治叛乱后所封的二十五国,其中并无召公受封的燕国。
    综合以上所列材料,明确反对召公是文王之子的只有《尚书》孔颖达的疏。《史记集解》支持召公是周王室分族,其分在文王前,是在现存资料残缺模糊之下而采取的谨慎态度。现在已有学者从各个角度提出召公是文王之庶子的观点。王彩梅在《关于召公奭历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从先秦文献中关于“文王百子”的记载出发,以召公在周初地位之显赫为佐证,持召公为文王之庶子的论点。笔者对于王彩梅的新说表示赞赏,但从“文王百子”这个传说来讨论问题则不敢苟同。《尚书》是保留周初文献最集中的典籍,所以笔者以为应从《尚书》和历来对于《尚书》的注疏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刘起釪先生所作的《尚书校释译论》是目前最为好用的本子。刘先生在解《君奭》的时候,支持历史上皇甫谧所持的“召公为文王之子”的观点,并引用近代于省吾先生的考证,提出召公是文王之庶长子的论点。笔者认为刘说是很中肯的。召公以文王庶长子的身份,与为文王嫡子的周公并称当时的两位英杰,自文王时已受到重视,历武王、成王,成为治国重臣,自是情理中事。文王之时,周、召二人已有采邑:周公旦采邑在太王所居之周地,故人呼曰周公;召公奭食邑于召,故曰召公。二人之封国在周代政治待遇的差别,恰又是嫡庶之别带来的。
    二、 召公与周初政治
    在周初政治中,召公是与姜太公、周公鼎足而立的三位最重要的辅政大臣之一。文王之时,召公帮助父王处理西岐政务;武王之时,他参与筹划灭商大计,并成功实施;成王初立,他与周公成为君王左右两员辅政大臣,参与平定东方的叛乱,营建成周;康王得立,周公已死,他又一次被赋予辅政大任,安定局面。可以说,召公是兴周灭商和开创成康之治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灭商之后,武王未及整治新的国家就去世了。周公作为与王室最亲近和最有能力的人被推到了辅政之位,摄政(关于是否“摄政称王”,后学争论很大,笔者学浅,在此搁笔)平决天下大事。召公是地位与周公相当的辅政大臣。《史记•燕世家》载,“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按,陕是当时重要的地标,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成王年幼,周公居摄,王室内部对此意见不一。以管叔、蔡叔为代表的一方,联合殷商遗民反对周公代行天子权力。《史记》上说,“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 《君奭》是《尚书》的一篇,按此处引文的断句,《君奭》似为召公所作。其实不然,从其全篇来看,乃是周公对召公的谈话。《史记》认为召公对于周公居摄动机有所怀疑。刘起釪先生从辨古的角度出发,指出周召二人有隙这种说法在战国时就很流行。《列子•杨朱篇》云:“武王既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召公不悦,四国流言。居东三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西汉成帝时出现的《书序》将这种说法确立了下来。东汉时马融、郑玄承《书序》之说,又加以发展,以召公不悦是因为周公还政后又贪恋君位。之后唐宋时期的解经之书和类书大都承此说。宋儒有辨伪的科学精神,他们对召公不悦的解释提出疑问。苏东坡以为周公、诸大臣不疑,独召公疑,于理不通。程颐认为,召公不是疑周公,而是自己担任了师保的职务,责任重大,所以不悦。从通篇来看,周公所要阐述的并非自己居摄的正确性、必要性而是辅政的艰巨性。他所要求的是召公等诸大臣与他同心协力,完成安邦定国的任务。事实上,周公八师东征,召公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虽然自陕以东是“周公主之”,但是为了平叛,召公也曾率领军队征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山东黄县莱阴出土了《旅鼎》(亦称《太保鼎》),铭文作:唯公太保来伐反夷年,在十又一月庚申,公在盩师,公赐旅贝十朋,旅用作父尊彝。太保(召公)参与了对夷族反叛的征伐,其事信然可徵。
    经过三年战争,东方诸国的叛乱被平定了。周成王承武王遗志要营建东方的都城。雒处在天下之中,四方进贡,道里均衡,是理想之选。于是成王命召公去选址勘测。召公领命前去,最终确定城址为雒。在此基础上,周的统治者利用殷商遗民完成了一个东方大都邑的营建。后代的子书在谈到风水术时,追其原始就是召公选址雒邑。这亦可算是召公文化的一个方面吧。
    在雒邑营造完成后,周公去视察,与召公发布了《召诰》。此篇文诰为周公、召公联合发表的谈话,是近代以来研究的新成果,是站得住脚的。此篇中二人告诫殷商遗民要服从周人统治,并祷祝周家天下长久。
    成王之后,康王继位,周公已逝,召公又为顾命大臣。康王继位的册命就是召公主持的。召公是长寿之人,据说有人算出他活了一百多岁。在医学不发达的周代,这样长的寿命也是很少见的。
    三、 召公在后世的影响
    目前来看,尽管召公在周代的地位和贡献并不逊于周公,但他在后世的影响远不如周公。周公被古文经学家奉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创制者,后代理学家又把他奉为道统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周公被赋予如此高的地位,如果应用“层累构成古史”的理论,应该就能合理解释这个现象了。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是周公所作,后代解经家就不断将各种传说加之于周公,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周初政治是由周公安定的。但是历史总会在各种记载、传说之中留下真实的证据,召公并不会被周公的光辉完全掩盖。笔者将从召公与周公齐心协力安国、嗣君师保的重要性和“甘棠”传说三个方面来谈召公在历史上的影响,为其正名。
    其一,周、召二人的良好合作,被后世传为臣子相好、共赴君命的佳话。
    其二,周、召二人为成王师、保,后代以此说明要慎择师、保以教导储君、幼主。《贞观政要》里就有专篇谈及如何教导太子,其中,刘洎上疏就以成王朝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起兴。这也反映出后人对召公在周初政治中杰出成就的肯定。
    其三,召公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深得民心,后人以其树思其人。《诗经》即有《甘棠》一文,后人以之追思召公。后来历代君王都以“甘棠” 之义表达对前代贤臣的怀念。唐文宗时期,牛李两党争十分厉害,地方藩镇欲分裂割据,文宗挠破头皮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有一个叫做魏谟的新进士,因为敢于言事被拔擢为右拾遗。文宗知道他是魏徵之后更对他另眼相看。一天,文宗问他家有何书。他答道没有什么书,只有先祖文贞公的笏。文宗就让他进上来。宰相郑覃就劝诫文宗说,要提拔一个人要看他的才能,不是看他是否拥有先祖的朝笏。文宗说了一句,我是要借 “甘棠”之义,郑覃你误解了。文宗就是想以魏徵之笏来鼓励朝臣竭忠进谏。魏谟先后多次进谏,没有辜负文宗之意。
    结语
    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淘尽风流人物,但是召公和甘棠的故事被一次次传诵,成为一种永久,这与召公在周初政治中砥柱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中华传统中礼乐文明的初形,除了周公的创制之外,更有召公的努力。近来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了,但是讨论的还不够。我们要充分发掘先秦的资料,转换视角和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和深入。笔者对于先秦历史涉猎不足,在此所发议论必有错误疏漏,还望方家指正。


分享按钮>>2011年中国魅力50人评选候选人侯逸凡
>>江南大地之钢盔—飞将军乐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