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系列报道之十:召伯遗爱话甘棠

    中华燕氏网 2011年11月24日 三门峡甘棠苑


    清代邵阳诗人黄则有《甘棠渡》诗云:

渡头芳草浸澄潭,太保风流想象堪。

一代雄封燕以北,千秋遗爱汉之南。

水传姓氏犹称召,棠得名贤始觉甘。

老树盘根无觅处,权将残碣细寻探。

     这首诗说的是西周初年周太保召伯巡行南国的故事。史志记载,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幼年嗣位,周公辅佐于内,召伯布政于外,使四海宾服,天下遵化。召伯巡行南国,路过今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时,看到这里有株甘棠树,枝繁叶茂,深感民风可嘉。于是把当地的老百姓召集到甘棠树下,一面向他们宣传周王朝的政令,一面听取群众意见,为大家排忧解难。

     召伯离开之后,人们非常怀念他,就把这株甘棠树作为重要史迹保护起来,从此这个地名也就称之为“甘棠里”;召伯沿途所经的渡、桥、店,分别命名为甘棠渡、周官桥、甘棠铺;流经甘棠里的河,则命名邵水。

     明朝中叶(公元15世纪),甘棠树虽已枯死,但树蔸犹存,直径数丈。府、县官宦及文人学子岁时往观,人潮如堵。附近村民苦于观者日增,车马相践,禾稼不生,因而偷偷地将棠蔸挖掉。消息传至宝庆府城,知府郭达对肇事者绳之以法,然而这一名胜古迹终不复存了。为了纪念召伯开发邵阳的历史功绩,人们在原甘棠树旁修建了甘棠亭。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湖广巡抚郜光先访得召伯遗迹,檄参议张仲谦、知府陆东等建甘棠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府李公等又即亭侧拓地重建,增之为三:其一门,其二堂,其三为厅,门前置坊,额题“召伯遗爱祠”。明末清初,寺宇被毁,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里人姚能庸、姚敦诒主持重修,并拓址建“宝荫育婴局”和“甘棠里义仓”于祠内。同治十二年六月竣工,共费银3100余两。该祠之建及育婴、义仓之设,使里中“呱呱者无或殪,嗷嗷者无或残”,召伯之遗爱于千秋而泽及黎庶。

     从前,宝庆府城内亦有召伯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初在分守道故署,后移于爱莲池右。清初移建于西关外二里处,道光年间知府黄宅中主持重修,堂中设三龛,中龛祀召伯,左右以晋邵陵太守习珍及宋知州周敦颐等205人配祀。今城内城外的召伯祠虽已不存,但召伯开发邵阳的历史功绩及其为政清廉的故事,仍将世代传诵。

 


分享按钮>>描写冬天的诗
>>中华唐氏宗族文化---湖南唐氏辈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