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青年》刊词鉴赏——“青年的选择”

    中华燕氏网 2012-4-19 10:54:02 燕山


    陈独秀在《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一个世纪即将过去,这六点要求在如今亦毫不过时,《南燕新青年》不敢要求你一定要做怎样的青年,只愿继承先辈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有担当有责任怀包容真诚之心观察、思考、探讨青年关注之话题。
       在选择探讨第一期《南燕新青年》主题“青年选择”的时候,我们如同所有面对选择的青年一样,纠结、碰撞、迷惘,直到半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从小心翼翼的点头到众人齐声通过,是选择的力量,也是我们选择探讨“青年选择”的勇气。
       其实,选择从人出生就伴随一生,像空气那般稀疏平常。选择吃饭,选择上学,选择考试,选择爱人,选择工作,选择冲泡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哼唱一曲不再流行的校园民谣、品读卢梭的《论法的精神》、和戴着眼镜留着披肩长发的女孩聊幻想的未来……
       选择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
       填写高考志愿书时在前辈的建议与内心的喜好中徘徊,是选择市场大热的金融专业?还是从小喜好的地球地理?毕业工作时在丰满的理想与骨干的现实中踟蹰,是选择扎根北上广?还是背起出发的行囊回家乡?恋爱结婚时在爱和不爱、结和不结中摇摆,是选择望尘莫及的高帅富和白富美?还是在身边守候一直奋斗的蚁族?
       选择好像又很难。
       那么,什么是选择?该如何选择?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
       选择是深思熟虑的欲望。
       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迫,思想激荡、社会问题汹涌的时期,对自由、民主、科学精神的强烈渴望,青年人选择奋笔疾书,呼号呐喊。鲁迅弃医从文,“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高呼孩子之未来。钱学同大胆宣言:“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李大钊则告青年书:“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更有众多青年罢工罢课,走上街头,选择发起五四运动,正式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幕。
       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初见端倪的年代,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及不甘于同食大锅饭的现状,青年人选择抛开铁饭碗,创业弄潮。万科创始人王石在80年代辞去广东省外经贸委体面的工作,和年轻的民工扛起玉米寻找商机,攒下了万科家业的第一桶金。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90年代从北大辞职,以在电线杆上贴广告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中国民营教育先行之路。
       如今,对现实现状的把握及对稳定性、高福利的欲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削尖脑袋挤进“体制内”,相关数据表明,近两年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均超过140万,2011年的录考比例高达63.6:1。一个比之高考更甚的国家公考从此诞生。
       这般看来,除内心最原始的欲望驱动选择外,社会大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充当着青年选择的隐形指挥棒,指引青年人前行方向。如今,经济大热、社会多元分层、体制相对壁垒森严,稍显喧嚣嘈杂的社会环境的大指挥棒对青年选择切实产生着某种作用。“进国企”、“体制内”、“门当户对”、“选有背景有身份的对象”等这些漂浮在当今社会上空众人认为是好、是对的声音或多或少影响青年们的选择。
       但是,环境对于选择的驱动不完全是单向度的,在道咸同光中国封建统治急转直下的年代,一个青年选择上书,提倡让中国走向世界不遗余力为支持洋务运动,虽死亦不得朝廷赐谥,这个青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郭嵩焘。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黑暗年代,有一个青年选择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让所有人都记得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个青年是“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海子。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风行的年代,一个青年选择领导国际共产主义策划世界革命点燃火种,即使背叛入狱亦毫不动摇,这个青年是“人间的耶稣”国际共产主义的英雄切格瓦拉。
       他们的选择不屈于时代,却引领时代。如此,选择亦是青年给予社会、给予时代的答案与方向。直至今日,我们仍可追随着那些内心充盈的青年,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及温暖内心的温度。
       选择这般重要,“选择”是每一个青年人必须做出的选择。前方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走下去?徘徊、踟蹰没有答案,必须做出选择。
       基督教徒告知人类:“要仁爱,要爱你的邻人,要选择比较艰难的路,神会指引你方向。”
       法国哲学家萨特教导:“你自由挑选,自由创始吧,世间没有所谓预兆一事。”
       亚里士多德指引:“行为的本源是选择,而选择的本源是欲望与推理,没有智力与性格的结合,好或者坏的行为也就不可能存在。”
       其实,任何所谓知名人士告诉的选择方法都不能完全有效运用在每一个人身上,就像每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每一个坑只能种一个萝卜,选择 本是自己的事情,如吃饭穿衣、睡觉起床,需要自己去做。
       只是,青年人,你需要思考选择以后的结果,需要有勇气对选择负责,需要在嘈杂徘徊之时坚定选择,更需要记住,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将决定自己的道路更会或多或少影响民族国家之发展。当你老去回望过往之时,你会发现,内心深处还有一颗蕴藏有理想的火石,应该选择在最宝贵的年华擦亮,温暖时间与大地。
       这亦是本刊最真心地告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