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精神的诠释者——白居易

    中华燕氏网 2012-6-28 7:42:31 转载甘棠网


       白居易的诗浅白易懂,又颇有寓意,且有着关注现实的情怀,于是在他生前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千余年来,他的诗流播四方,被广泛传诵,至今仍存诗三千首。
       甘棠的典故,出自《诗经.甘棠》,召公在主政的时候勤勉、廉洁、体恤百姓,取得了百姓的爱戴,后世的人由于怀念他而保护他曾经用来休憩的那棵甘棠树。甘棠于是成为善政的一种文化符号,同时在诗文中成为固定的意象。
      白居易对甘棠的意象甚为喜爱,在《白氏长庆集》中,就有六处吟咏到。

《三年为刺史》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人思否?

       这是他五十三岁离开杭州刺史任满时所作,谦虚地表达了自己在此地为父母官三年,却没有什么政绩可以给人流传的。只是在城中题了十余首诗,却惭愧这些诗却并非甘棠咏,进而引起了都后代还会不会有人想起。
       然而,这些都是作者的自谦,我们并不可当真。我们可以看他离开杭州前往苏州时所作的《别州民》 :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耆老都遮蔽了道路,他们送来的酒浆放满了离别的筵席,如果没有为百姓留下福荫,又怎样会得到百姓的爱戴呢?这样的诗还有《别桥上竹》、《答刘禹锡白太守行》、《送陕府王大夫》、《宴后题府中中堂赠卢尹中丞》等,这些诗大都表达的都是对自己没有甘棠之政的惭愧。但从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来看,是无愧于甘棠二字的。

       一、廉洁

       廉洁,多是指对待钱的一种态度。廉指有节操、不苟取,不取不应属于自己的。洁,即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来路明确。
       白居易作为官僚体系中上层官员,在对待贪与廉的问题上.持身尤为谨严。长庆四年(824),离杭州刺史任时,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三年为刺史二首》之二有句云:”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宝历二年(826年),他告别苏州刺史任时,也是“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 两手空空,身无长物。当这位消正廉明的郡守离任之际.曾出现过“苏州十万户,尽做婴儿啼” 、 “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船行” 的盛大的感入场面。
       穆宗长庆元年,白氏任中书舍人时,受命宣谕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田布赠五百缣致谢,诏命受之。被白居易推辞拒绝。
       除了拒绝非分的钱财之外,白居易对于自己的俸禄一直十分知足。幸而,我们今天尚可从他的诗文中明确他的收入。他担任校书郎时“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其后官职调动而调整俸禄时,白居易也多有诗文记载,大多也都能反映其知足常乐之情,他任左拾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任太子宾客分司“月俸八九万,岂徒遣尔身” 、任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致仕后领取半俸“全家遁此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 、“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他最不得意当属贬谪至江州司马时,仍说“今虽谪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
       他在诗文中多处写自己的俸禄,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俸禄的知足,用俸禄生活足矣;另一方面也隐隐为自己的廉洁无欺感到自豪。
       光廉洁未必足够成为一个好官。但是廉洁确实称为一个好官的前提,因为在滚滚浪潮中,只有清清白白,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才可能为百姓做点事情。

       二、勤政

       他在担任苏州刺史给唐敬宗的谢表里,表明自己要为苏州人民兴利除弊。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渭北离乡客, 江南守士臣” , “自顾才能少, 何堪宠命频冒荣惭印缓, 虚奖负丝纶。候病须通脉, 防流要塞津。救烦无若静, 补拙莫如勤。削使科条简, 摊令斌役均。以兹为报效, 安敢不躬亲……” ,他表示自己才能不足, 深恐有负上命, 要免除苛政摇役, 乃事必躬亲。他对公务丝毫不敢懈怠, 在《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 中说:
       “公门日两衙, 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公多及私少, 劳逸常不均。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下车已二月, 开筵始今晨。”
       大体意思是:每天两次坐衍, 每月休息三天, 勤于公务, 极少顾及私事。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 才开始举行“旬宴” 。这时诗人才感到一些轻松, 但仍不敢疏忽。

       三、民本

      虽然白居易一再自谦,但是从前面的诗文中,我们不能体会到普通民众对他的爱戴之情。其实这跟他为政以民为本,体恤民众疾苦,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分不开的。
       农业,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立国之本,自古皆然。而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水利则是农业的根本,其实至今也没有太大变化。白居易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是十分注重水利建设的。他在杭州刺史任上,疏浚了西湖,把它作为一个大的水库,“留尔一湖水,为汝救凶年。”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渐次以达下湖” 。这样既可防洪水淹没湖下农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灌溉农田,同时开拓了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利莫大也。但当初白公筑堤时曾遭遇很大阻力。好在白公早已经过认真的调研,胸有成竹,一一据理据实反驳,终使治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刺史的月俸还是不错的,在他离任的时候,还剩下五十万,相当于十个月的俸禄。他把这笔钱留下来,作为治理和疏浚西湖的专用基金。用去多少由继任者补上,形成了一种长效的机制,保证了治理西湖的专项基金。
       除了治理西湖外,他还疏浚了杭州主要的六口主要的水井,并将西湖的水引进城里以供饮用,这是饱受咸水之苦的杭州百姓的福音。
       做地方官时,他专任一方,所以能根据己意为百姓做实事;做朝官时,在庞大的官僚队伍中,他的位置总不是那么突出和显赫,多数时候有些人微言轻的遭遇。但是他总是不忘据理力争,为百姓多谋得一些好处。
       元和四年,天下大旱,唐宪宗下诏赈灾,但是却少有具体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建言免除江、淮地区所有的赋税,并且放出一部分宫人。这些措施多被宪宗采纳,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他们得以在荒年生存下去。
       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加平章事(宰相称号,节度使加称使相),宪宗想要给他。白居易尚书极力劝阻。他认为宰相的称号不是没有重望的人可以加的,王锷在自己的地盘上不体恤民情,强取民脂民膏,以“羡余”的名义献给朝廷。朝廷如果给他加号,天下必定以为是用钱财贿赂来的。而且众节度使皆会以为自己比王锷强,皆会横征暴敛取得钱财向朝廷进献,求加平章事,这将会是极不好的风气。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给百姓带来了无形中的好处。

       结语

       这些是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些关于白居易的事迹,让我感觉到民众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而更为我们所熟悉的,应该是像《卖炭翁》这一类讽喻时政的诗。这类诗改变了普通文人的无病呻吟的文风,把目光转投向普通的民众和时政,把目光聚集到普通人的生活和时局对百姓的影响上来,具有朴实深刻的文学特色和人道主义的关怀。他的诗歌传播既久也远,正是由于这些有价值的精神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他的文学作品都反映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亲历和自己的深刻感触。他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包括甘棠精神,在现实中也反映到了他的为政的实践中去。

       人某一方面能力过强会掩盖其他方面的才华,白居易也难以例外,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唐才子传》,都过多地着墨于他的文才,对他的政绩却往往简略带过。正是由于他在文学上过高的成就,而让人容易聚焦在上面,而忽视他在现实政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忽视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甘棠精神的光辉。而我们今天以新的视角来看,无疑,他是甘棠精神很好的一个诠释者。

《白氏长庆集》卷八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三
《白氏长庆集》卷八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自喜》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一《附<白太守行>》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一《别苏州》
《新唐书》卷一百十九《白居易传》
《白氏长庆集》卷五《闲适一》
《白氏长庆集》卷十二《二十四先辈昆季》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二《和自劝二首》
《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三《刑部尚书致仕》
《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七《自咏老身示诸家属》
《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郎中仍呈吴中诸客》
同上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一
《西湖志纂》卷七
《新唐书》卷一百十九《白居易传》
同上
同上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