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发现西周楚国国君用编钟 专家称“石破天惊”
- 中华燕氏网 2012年8月19日 荆楚网
2012年6月18日,宜昌一市政公司在当地白洋镇万福垴村施工时,发现一批青铜器文物。当地考古人员抢救性勘探后,共出土青铜编钟11件,青铜鼎1件,3个灰坑和一批陶器。8月16日,经北京大学、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专家现场考察后论证,本次出土文物的时代应属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的内容是研究早期楚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昨日,本报记者获准得以一睹这些珍贵的文物。
首次发现西周楚国国君宫中用器
“你们看,这是什么?是青铜器吗?”6月18日下午4时20分左右,宜昌当代市政工程公司在白洋工业园万福垴村施工时,挖土机司机胡伟挖出10件青铜编钟和1件青铜鼎。发现文物后,公司负责人姜义立即将文物装入车内保护,并将情况反映给宜昌市文物局。次日清晨,姜义将文物送往宜昌博物馆。
6月19日上午,宜昌市文化局及宜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赶到出土现场,在文物出土地又发现1件编钟和许多陶片。据考古人员现场勘探,这些文物出自于施工路段的3个灰坑内,出土的青铜编钟均属甬钟,其中一件编钟上还铸有铭文“楚季宝钟厥孙乃献于公公其万年受厥福”,意为“本孙楚季的宝钟。后人把钟献给公(楚王),让公(楚王)受万年的福”。
宜昌博物馆考古队在遗址采集陶器残件标本时发现,出土的编钟与陕西、河南出土的部分西周编钟相类似,部分陶器在器物类型上似为西周时期产物。
8月16日,湖北省文物局又邀请北京大学、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5名权威专家到现场考察,几位专家论证后形成一致意见:本次出土的文物应属西周中晚期,其中,“楚季”钟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楚国公室青铜器。
编钟铭文印证楚国贵族曾来白洋“潇洒”
“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刘彬徽老先生激动地说道。刘彬徽介绍,2008年出土的战国竹简63篇书中的一篇名为《楚居》,《楚居》中有记载一个叫夷 的古地名,而夷 应该就是现在的夷陵地区。“西周国君称为公,编钟上的十几字铭文透露出的信息非常重要。据我了解,解放以后,长江中游和湖南地区没出现过西周楚编钟,我们推断有可能会在荆州西和当阳附近发现,没想到它真的在这里出现了,其中有一定的必然性。”刘彬徽兴奋地说。
北京大学教授高崇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曾经出土的周朝楚文物均为东周时期文物,本次出土的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属首次发现。“东周时期分很多国家,以当时的状况,只有秦国和楚国能得天下,东周时期楚国的情况我们早都已经搞清楚了,西周时楚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发展的地方在哪里?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高崇文说。
据高崇文介绍,有文献记载,周文王时,楚子熊绎为文王老师。到周成王时,为奖励楚子熊绎有功,楚国国君封“楚子据丹阳”,这些虽有文献记载,但“丹阳”具体在哪仍不明确,必须找到西周楚国出土的文物才能印证这个说法。“从出土的文物上,我们推测西周中晚期楚国贵族应当在这居住过,这填补了考古事业中对明确西周楚文化的空白,将对未来楚文化研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高崇文说。
又发现两处遗址出土地周边楚遗迹丰厚
宜昌市白洋镇原名白羊镇,因镇东江边有一巨石,色白而形同羊状,故因此命名。据了解,白洋镇有史料记载和文字考证的历史有2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分布密集,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遗址、墓葬多有分布。白洋镇以东的问安镇分布有国家级文保单位青山楚墓群,绵延15平方公里,和邻东北的国宝单位季家湖楚城。此外,西起白洋镇的洋船包,东至仙女镇的刘家坡,绵延50多公里,现仍保存有16座烽燧遗址,大多建于临江制高点。
由于白洋工业园覆盖面积大,动土范围广,加之遗址覆埋深,因时间和经费的关系,文物勘探工作不可能实施全面,仅在约6000亩地的范围、现有动土的区域内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查,结果除万福垴遗址外,另外在甘家河和中沙湾又发现了两处遗址。
分享按钮>>燕氏宗亲会暨湖北分会开展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活动
>>四川省谢氏文化研究会红榜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