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燕氏族谱之《家风》
- 中华燕氏网 2012年8月24日 燕永
家风是一种由祖辈和父母倡导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是一个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体现,也是一种家庭文化积淀、伦理道德的传承。同时家风又是家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风虽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容和组成有所变化,但树立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对每一个家庭和宗族都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曾指出:“当前,要努力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家风。如果一个家庭能使老人受到尊敬,使子女们得到全面教育,家家家风好,就一定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颍上燕氏家族,每个家庭的家风除具有一定的个性外,在尊老爱幼、节俭持家、和睦相邻等方面有着许多共性,现摘要叙述如下,希望燕氏后人把我族优良的家风不断充实提高,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一、尊老爱幼 长幼有序
族中不论门派远近,凡遇生产、生活有困难者,都会动上前帮助。如有对尊长不恭的事情,族人必群起而攻之,或理喻,或训斥,直至改过为止。所以族中礼让成风,少见有因忤逆、凌长而酿成争吵、诉讼的现象。同族论辈,同辈序齿,家族中集会宴饮、红白典礼,乃至平时闲聚,邻居偶酌,都是以此排班论座,如有长辈来临,其年幼晚辈会自动起立迎接,按序让座,秩序井然,极少有扰攘纷争情事。
二、 和睦乡邻 忍让处世
族中不仅洋溢着互敬互让的风气,即对外姓邻里,也都是以礼让为先,罕有欺凌外姓之事。解放前的长泊渡集曰一百多户,有半数以上是租赁燕姓房屋居住的房客,而且环集农村又为燕氏族人聚居,在这种环境中,极易产生燕氏族人欺凌外姓的事情,但族中人从来不恃强凌弱,以众暴寡,而是对外族外姓多方关照。待人处世,总以忍让为主,即偶有事务纠葛,必先从己方寻找欠缺和不足,而后再本着宁可自己吃亏,不让他人受屈息事宁人的态度来了结纷争。在燕氏族人的影响下,张泊渡这个商贾汇集的水旱码头,无论是在商业交易或是人事交往中,形成了朴实多于虞诈,宽厚代替刻薄的祥和集市。凡遇外姓外族发生口角或争斗,也必多方设法予以解说规劝,平息事端。民国时期,一次有另外两姓发生械斗,双方各集族众,抬枪持刃刀兵相向,如不及时劝止,后果不堪设想,我族立即组织族中长者分头劝阻,从而制止了一场流血冲突。地方政府闻知,传谕嘉奖,乡里称颂,久久相传。
三、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也时常面临很大困境。特别是十九世纪后的中国,外则列强环伺,割地赔款,内则政腐官贪,强取豪夺,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居此环境当中,如无善策以适应,则势难生存。燕氏族人各门派大都采取自给自足、勤劳生产、节俭支出的生产生活模式度过难关。所以在过去天灾人祸频发的环境中,我族都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皆有赖于各尽所能、辛勤劳作的苦干精神和自强自立、节俭持家的良好家风。
四、 严于律己 乐于助人
燕氏族人有良好的祖德遗风,一直都秉承“严律己、宽待人”的优良传统,对自己和族内宗亲在言行操守上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对邻里中有需要帮助的,不论是精神上的抚慰或是物质上的馈赠,只要能办到的族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帮助。解放前燕继贵、燕继芝二人以乐施好善、抚弱济贫而为后人称道,虽然他们本身都是勉强糊口的家庭,但除自己节衣缩食以助贫扶困为己任外,还经常四处奔波,求助他人施舍助贫。对于外地逃荒谋生的,燕氏族人也常集资赈济,并助其谋业就职,摆脱穷困,待荒年过后,助其返里,如不愿返里则竭力帮助,扶持其能安居乐业。
分享按钮>>蓝鸿震为《蓝氏宗亲网》题辞
>>即墨蓝氏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