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殿中侍御史,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燕肃七星岩题
- 中华燕氏网 2012-8-26 23:19:40 桂林七星岩
尚书外郎熊同文、侍禁合门祗侯王贞白、殿中侍御史俞献可,大中祥符五年九月九日同来。献可书。 石刻高107厘米、宽,89厘米。 河间俞献可、上谷燕肃……天禧二年孟秋月中元 同游。肃书。 石刻高78厘米、宽70厘米。
自古以来,风景秀丽的桂林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接踵而至,他们在各山留名题记,寄情山水,形成了桂林“摩崖殆遍”,无山不有题刻的金石文化大观。在这些石刻中,尤以题名石刻为最多。题名碑,是以游览者姓名为主要内容的题记石刻。这种石刻始见于汉代。唐代,开始出现了官方的专门的题名碑刻。到了宋代,金石学盛行,文人墨客在山问题名题记的风气达到了鼎盛。题名碑以各名山大川、古迹遗址附近尤为多见。桂林风景优美,石山众多,宋人纷至沓来,在漫山遍野刻满了摩崖石刻。这种人文景观,使得后来的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惊叹万分,在其著作《语石》中赞叹道:“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而七星岩,就是桂林摩崖石刻出现最早的地方。在七星岩的洞口,题刻遍布(图版4),桂林宋代最早的石刻也出自这里。
九百九十年前,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九九重阳节,桂林城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几位从中央下广西任职的官员聚会在一起,到城东小东江畔的龙隐岩游览,他们分别是:以殿中侍御史出任广西转运使的官员俞献可、尚书外郎(宋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的各司副长官)熊同文、侍禁阁门祗侯(宋朝廷中掌管朝会、游幸、宴享、庆典礼仪的官署阁门司官员)王贞白。他们在龙隐岩摆酒设宴,开怀畅饮,然后,又同游七星岩,兴浓之处,由俞献可用篆书亲书题名,镌刻于七星岩。六年后,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中元节,俞献可又与时任广西提点刑狱(掌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并监察地方官吏)的燕肃同游七星岩。燕肃兴致之余,以拿手的悬针篆书法,亲书题名,刻于岩壁之上(图版13)。这两件篆书题名,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刻在桂林的最早的宋代石刻。
碑文中的“大中祥符”和“天禧”为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的年号。这个时候离北宋建国才五十余年,正是北宋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后,励精图治,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时期。那么,俞献可和燕肃出任的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呢?
宋初,接受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统治者改变了节度使、观察使统管一道(唐代把全国分为十道)军政大权的政治体制,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全国三百多个府州与朝廷之间设十五个路(1001年增至十八个路,“路”,类似后代的“省”)作为行政监察区和军区。“路”的主要机构有负责军事职责的安抚使司(帅司),负责行政监察职责的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合称“帅、漕、宪、仓”。俞献可和燕肃出任的就是当时的广西路级最高行政官员一一财政长官转运使和司法长官提点刑狱。他们不仅分别负有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掌管司法刑狱的职责,还同时负有监察各州官吏,并把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的责任。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燕肃这个人。
燕肃(公元961~1040年),字穆之,一作仲穆,是北宋早期的一位著名书画家和科学家,也是一位政绩不错的官员,官终礼部侍郎(宋代朝廷中掌有关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等政令的官署礼部的最高长官)。早在他中进士的时候,他的政治才华就受到了当时宰相寇准的关注。他曾任多个州的长吏和提点刑狱。
燕肃是个很有能力的官员,他曾有一个著名的建议载入了史册。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燕肃当时在刑部任职。那一年,他上奏皇帝说:“在唐代的时候,凡判处死刑的人,在京师要求五次复奏,在备州要三次复奏,保存了很多囚犯的活命。贞观四年判决死罪二十九人,开元二十五年死罪才五十八人。现在天下人口不比唐代多,而天圣三年判死罪的有二千四百三十六人,几乎为唐代的一百倍。京师判死罪虽然复奏一次,而各州郡的案件有疑点或情有可 悯的,州郡向上请示时,多被法寺驳回,官吏反获不应上奏的罪名,因而各州郡在判案时,对案情有所增加,把某些情节说得重一些,用感情去套法律,失去了朝廷宽厚体恤百姓的本意。希望能按唐代的成例:各州郡中关押的情可哀悯的疑犯,在处以死刑之前,官府必须向朝廷复奏获得批准,方得施行,使得天下判死罪的都可以有一次复奏的机会。”这个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燕肃还是个聪明智慧,具有科学头脑的人。他曾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和创造记时精密的莲花漏法留名史册;绘制了《海潮图》,著有《海潮论》说明潮汐形成的原理得到后人的肯定。他还是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和书画家,喜欢写诗,善画山水,尤其善画古木和竹子,被后世所欣赏。
燕肃在桂林的这件题名,使用了一种新颖、别致的书体一悬针篆(小篆中的一种)来书写,书法特点非常独特。悬针篆是小篆的另一种风格,属鸟虫篆的变体。鸟虫书体产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当时,南方的吴、越、楚诸国盛行鸟、凤、龙、虫各种字体,这些字体有的故作波折,有的把字形装饰成鸟虫一样的花纹。它们被刻在青铜器和兵器上并施以错金工艺,观之富丽堂皇,装饰性极强,是先民对于文字的一种有意识的美化。在这件题名石刻中,燕肃将悬针篆作了大胆创新:纵向笔端处如水珠下滴形成针尖状,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整篇书法在布局上,行列分布匀称;字体上,对称规整,体势修长,运笔刚健含蓄,秀丽典雅。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均衡、对称、规则、静中取动、和谐统一的美感,明显具有美术造型的倾向,体现了燕肃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
燕肃和俞献可题名使用的都是小篆书体。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在商周青铜时代的文字一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小篆使用的寿命很短,只有几十年,因此后人的小篆书法作品较少。而在桂林石刻中,除了六七件唐代小篆作品外,出现了较多的宋人小篆作品,使桂林成为了全国金石书法中保存宋人小篆作品最多的地方。在宋代,金石学极为兴盛,产生了如欧阳修、赵明诚等著名大家。从石刻中的书法功力来看,燕肃与俞献可都是金石学造诣较高的人,他们是宋人在桂林留下小篆石刻作品的先行者,功不可没。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