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0年前将发射8颗海洋卫星 助力维护海权

    中华燕氏网 2012年10月6日 人民网


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近日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从太空监测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索海洋的重要方式。

  打造海域立体监测网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要想对这一占地球面积70.8%的不断运动的水体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其活动规律,探清其蕴藏的巨大资源,靠一般方法是很难的。除用深潜船探测海底外,海洋卫星被认为是认识海洋真面目的利器。它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连续监测。利用空间技术监测海洋,在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灾害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目标是建起一整套海洋卫星体系,它包括3个卫星系列,一是海洋水色卫星系列,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其探测要素包括:叶绿素、悬浮泥沙、海面温度、污染物质等,有助于监测海洋渔业、养殖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状况。我国“海洋1号”系列属于这类卫星。二是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以探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为主,“海洋2号”系列属于这类卫星。三是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主要用于对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和近海海洋环境进行监测,进而实现对上述地区海洋权益的维护、防灾减灾、执法监察,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我国未来的“海洋3号”系列属于这类卫星。

  发展不同系列的海洋卫星可以相互补充,它们能与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系列一起,共同构成我国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并与海监飞机、船舶、浮标等观测手段一起,构成以卫星为主导的海域立体动态监测网和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保障体系。

  促进渔业生产

  目前,我国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包括两颗“海洋1号”系列水色卫星和一颗“海洋2号”系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实现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2020年以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洋监测卫星系列。

  在没有海洋卫星之前,我国渔民只能凭经验出海作业。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A星”升空。有关部门利用其发回的数据制作了3—9月逐月平均海温和叶绿素分布图,并向海洋渔业生产部门提供数据以增加产量,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科研人员还根据其监测数据制作了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口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植被分类图等,监测到我国沿海发生的赤潮灾害16次,对我国渤海每年冬季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进行了海冰预报,并获取了大量南北极冰盖数据。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2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B星”发射升空,实时观测区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岸带等区域。2011年8月17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2号A星”,该卫星能实现对我国全海域,包括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全覆盖。可以监测相关海域的环境,比如是否适宜航行,是否适宜渔船捕鱼等。该卫星测量海浪高度可达到国际先进的厘米级水平,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全球连续探测能力的海洋遥感卫星。未来,我国还将建立“海洋3号”海洋监测卫星系列,满足在恶劣海况下对海上溢油等灾害应急、海洋权益维护保障、海域和海岛监管等监测和监视的需求。

  美国实力最强

  目前,全球已发射了很多颗探测海洋的卫星,除具有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综合型遥感卫星外,专职的海洋卫星有30颗左右。其中,美国实力最强,发射了6颗,欧洲3颗,美法合作3颗,中国3颗,日本2颗,印度2颗。苏联/俄罗斯发射12颗,但性能一般。

  海洋卫星的发展现已经历了探索试验、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阶段。美国1978年发射了“海洋卫星1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它是世界第一颗海洋卫星。目前综合性能最强的是美国和法国合作研制的、2008年上天的“贾森2号”,它耗资4.33亿美元,用于绘制海面地形图、改进飓风等海洋天气预报,探测精度达到2.5—5厘米,每10天完成一次对全球洋面高度的测量。现在,欧美正建造用于替换“贾森2号”的“贾森3号”海洋地形卫星。这颗卫星预计将在2013年发射。届时,它将实现高精度海洋地形测量的连续性,还将为连续多个海洋地形测量任务搭建桥梁。2012年10—12月,法国和印度合作研制的“萨拉尔”海洋卫星将升空,用于精确、连续测量全球的海洋表面高度,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报能力。

 


分享按钮>>中秋佳节逢双庆,侯氏超群喜吟咏
>>中国流传千年的家谱文化面临断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