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以甘棠”颂侨贤
- 中华燕氏网 2012-11-16 14:00:28 陈作畅
在韩江支流流经隆都的东溪北岸,于前埔村堤围上的防洪站旁,竖有两个老石碑:一称“纪念碑”, 1923年,夏立;一称“存以甘棠”碑,1928年,冬立。这两块石碑,记述了1922年“八二风灾”后,旅泰侨胞爱国爱乡,捐资赈灾,修复堤围的美德善举。这是两件十分可贵的文史、侨史资料。可惜澄海和潮汕的《文物志》均未收录,现将它诉诸报端,以作补充。
那“纪念碑”,高1.58米,宽约0.6米,原竖在前埔码头堤上,碑面朝东,碑文直书、阴刻,称:“民国十一年八二风灾,亘古未有,本堤防亦遭圯毁。幸暹罗华侨捐集巨资,举许少锋先生为代表,驻汕创办暹罗娠灾团,见各受灾之区,无不赈济衣食。查损坏之堤,亦皆抹(拨)款帮助修筑。本堤防亦蒙助银陆百元修复原状,刻经告竣,爰特竖碑鸣谢,以留纪念。”落款:“中华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孟夏乡众竖。”
“八二风灾”是民国时期,发生在潮汕的一次“亘古未有”的特大“海风潮”。是日“下午三时风初起,傍晚愈急。九时许,风力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多被卷入海中。已而,飓风回南,庐舍倾塌者尤不可胜数。灾区奄及澄海、饶平、潮阳、揭阳、南澳、惠来、汕头等县市。”这些地方,不但“田园湮没、堤围溃没”而且“人畜漂流、船筏荡折”。全区因灾死亡者,(未计南澳)共34500余人,仅澄海就达26996人。(据《潮州志》)
灾后,海外侨胞纷纷发起赈灾活动,潮汕各地民众甚为感动,先后竖了许多碑记,以彰他们恩德。前埔的“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在碑文中可以看到,当时旅泰侨胞对救灾善举非常热心,既“捐集巨款”,又“举许少锋先生为代表,驻汕创办暹罗赈灾团”,对灾区“无不赈济衣食,查损坏之堤,亦皆拨款,帮助修筑。”对前埔堤的修复,也“蒙助银陆百元。”这里提到的许少锋先生,是一位深受旅泰侨胞信赖,很有声望的隆都侨商。据《前埔乡志谱》记载:许少锋先生是该乡东厝社人,字锐俊,自号萍南公馆主。他是泰京“泰万昌行”行主许必济的长孙,生于1889年,少时在家乡读书,年青时到泰京接管祖业,经营“泰万昌”,事有所成,又增设批局,还出任“暹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对侨团组织、慈善福利等活动,都乐于参予出力。尤其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更是关怀备至。“八二风灾”后,他受“暹罗潮汕飓风海潮赈灾会”的重托,作为代表,带赈灾款 25万泰币,来汕设置赈灾团(成员6人)具体襄理各项赈灾事宜。在已收录入澄海和潮汕《文物志》的“八二风灾”数篇碑记中,也多处有“暹罗赈灾团”的芳名。如修复南砂牛埔堤碑记,记述该团捐银四百元;修复德邻东洲堤碑记,记述该团助银一千八百元;澄海县立“八二风灾”碑记,记述该团拨来赈灾银三干元,还赠给便生医院一千元等,证实前埔堤上“纪念碑”所述史事,属实无虚。
至于“存以甘棠”碑,它比“纪念碑”低一点,但宽度大些。其规格为1.34x0.8米,原竖于前埔新涵堤顶,碑面出向东,碑文直书、阴刻,字较小。前部分为碑序,称:“此堤因年久基颓,外璃忽然倾圯,将及龙骨,危险万分。幸蒙本都旅暹侨商捐集巨款,仍行修筑,恢复原状。从此堤基永固,皆出诸善长之赐也。兹将捐款芳名附勒于下,藉志鸿爪而彰善行,是为序。”在芳名中,首位陈黉利,捐五百铢;第二位陈乾利,捐五百铢;第三位泰万昌,捐三百铢;……等等,合共32名。“外又蒙林蓉昌宝号赞助大银肆百元,连暹之捐款,已达肆干之多。除修整此堤外,所余之款,查得沟乡之堤已是危险之象,是同一修葺完竣,并录。”落款“中华民国十匕年戊辰盂冬吉旦竖”。
这块碑记,意蕴深邃。碑文所说“藉志鸿爪而彰善行”的“鸿爪”一词,是源自成语“雪泥鸿爪”。意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它出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其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碑记作者很有文墨,他引用此典,意在表述对侨胞行善,竖碑留迹,有如“雪泥鸿爪”彰其善行。而碑名“存以甘棠”则是对侨胞的善举作了更高的评价。在古时启蒙读物《干字文》(梁·周兴嗣著)中就有这句话。《干字文》每4字一句,全文250句。其中第79句就说“存以甘棠”。接下一句说“去而益咏”。据考证,这两句话原是赞颂周朝召公施行惠政的。周武王灭纣后,他被封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说:“召公之冶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甘棠》诗收在《诗经·召南》中,其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碑记作者把乡亲为侨胞善举竖碑留迹,视如古时先民为感召公惠政而存留甘棠一样,指明这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的盛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