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氏文化及安徽燕氏宗族分布情况简介
- 中华燕氏网 2013-2-4 9:26:45 燕涛
在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安徽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燕涛
(2013年1月20日)
尊敬的贵宾们、朋友们、宗亲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相会于美丽富饶的皖北门户——涡阳县,参加安徽省燕氏宗亲联谊会的成立大会,我的讲话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 燕氏家族的历史燕氏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这可以在中华燕氏网站上获得生动详实的材料,这里只做一些补充。
1、关于北燕国。在古代漫长的奴隶制社会中,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妟(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成为地名、国名。甲骨文、金文作“妟”, 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大家知道以前的封国或者封地是作为礼物拿来赐予给功勋卓著、战功赫赫的王侯的,北燕国的广大地区就是周天子作为礼物分封给宗室召公,从而燕氏为国姓被传承下来。因为被西汉的司马迁写进了《史记》里,所以得以流传千古啊。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其中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初年的城址。公元1973-1974年学术界定性为西周早期燕国始封地,即商末、西周初年的古燕国都城遗址。西周燕都遗址出土了大量金文和传世的《史记》最终奠定了北燕国存在的信史基础。燕都的发现,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建城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11世纪,提前到了3100多年。这个遗址在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成为燕氏后裔和祖先对话、对先人进行顶礼膜拜的圣地,千秋万世为包括燕氏后裔在内的后人景仰和朝拜。
2、关于南燕国。《国语·晋语》中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学者孔颖达(574-648)曾说:“南燕国, 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倏。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就是说:南燕国是个小国,灭亡的早,史料记载也很少。
姞伯倏,是轩辕黄帝之后姞光的后裔,(吉光为轩辕黄帝之第八代孙。其世系为:轩辕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高辛,帝喾高辛生禹号,禹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禹,番禹生马奚仲,马奚仲生吉光)。姞姓始祖获得一块封地,此后子孙繁衍,逐渐建立起姞姓氏族。后来姞的后裔在五帝时期又获得一些封邑,建立一些以姞为姓的古方国(氏族部落)。例如吉、雍、燕、鄂、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等姓都是来源于(或部分来源于)上古的“姞姓”。其中就包括南燕国的始祖姞伯倏,他在商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在今河南延津县。商朝时期的南燕国留下来的记载资料很少,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今后想要加强这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也是困难的。确切的研究还要依赖于今后的考古发掘,要让文物说话。然而这丝毫不能抹杀商代南燕国作为燕氏姓氏重要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南燕国设立方国的时间至少是早于北燕国的。她的地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说不能因为广泛宣传北燕国就忽视了南燕国的存在。在社会上以及燕氏家族内部德历史研究中应主动加强南燕国的地位宣传。南燕和北燕的地位我认为应该是对等的,应该是平分秋色的。南燕国的历史是深埋于地下的,一俟将来考古发掘,文物将会为我们讲述越来越多的未解之谜,将来也会在其遗址上兴建南燕国遗址博物馆,也将成为燕氏后人朝拜和祭奠的地方。
3、关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燕国。公元4世纪时出现了“五胡乱中华”的事件,即五个由鲜卑族建立的燕国(氏族政权)参与了兵荒马乱的历史进程。这五国的国祚从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是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产物,人口少、地盘小,可以忽略不计。
二、燕氏家族在安徽省的分布比较广泛,除黄山市外各地市都有,根据公安部门的资料,截至2013年元月15日,全省人口总数为29971人。具体人数为:亳州市19668人,阜阳市4513人,安庆市875人,蚌埠市744人,合肥市713人,芜湖市711人,巢湖市711人,宿州市537人,六安市519人,淮南市248人,淮北市248人,宣城市179人,马鞍山市149人,池州市104人,铜陵市49人,桐城市3人。其中亳州市的涡阳县燕氏人数为16562人,为全国燕氏人口第一大县。涡阳县的燕氏人口数量占全市燕氏人口总数的84.21%;占全省燕氏人口总数的55.26%;占全国燕氏人口总数的6.25%;
三、燕氏支族、支系堂号目前有召(招)贤堂(江苏省、山东省)、范阳堂(湖南省、、江苏省)、尚文堂(安徽省)、上谷堂(河北省)、泰和堂(安徽省宿松县)、醴泉堂(江西永修县)、余庆堂(江西南昌市)、广裕堂(山西省大同市)、树德堂(江苏省)、裕文堂(湖北省武汉市)、南化堂(安徽省怀远县)、乐甫堂(山东省枣庄)、宁远堂(安徽省无为县)、乐心堂、昭德堂;(此数据还在不断累加中)
四、高举召公思想的伟大旗帜。
各位宗亲、朋友们:召公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政和谐”和“敬德保民”。他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体制下,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成了五百年后孔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源头。他提倡:“有德,物才显得珍贵”;“劳一身而不劳百姓”;“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等。因他后世出现了《诗经·甘棠》和“金台招贤”、“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孔子)”等故事;因他后世出现了“甘棠遗爱”、“甘棠之思”、“分陕而治”等成语;因他后世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众多的甘棠、召公等地名共130多处;还是因为他这个赫赫吾祖,后世出现了以召公为源头的八个姓氏,据目前的资料显示主要有以下八个,分别为:燕氏(鄢氏)、邵(召)氏、盛氏(由奭氏避讳改)、痛氏(盛伯)、谯氏(盛)、贝氏、攸氏、和易氏。对于这些一源多流、殊途同归的姓氏,互相要予以真诚团结和无私帮助。务要敦睦协作,取长补短,以光召公懿德,以志勿忘祖先。
各位宗亲:召公的言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领域的进程,并将继续影响下去。召公的一生都在努力构建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和谐社会。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党在召开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人民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的口号,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依然是在强调以人为本。从这一点能看出始祖召公的无限英明和超前意识啊。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召公“仁政和谐” 和“敬德保民”思想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和促进文化共同繁荣、经济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作者系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