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百家姓(4)《郑王冯陈》
- 中华燕氏网 2013-6-13 8:33:44 钱文忠
在今天以人口多少排名的百家姓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其实这个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并且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直到今天,陈姓的人还被陈姓祖上的这种精神鼓舞。有着“天下郑姓出荥阳”的郑姓,其姓源不算复杂,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姓。而接下来的王姓,就不那么单纯了,它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王姓是如何得姓的?它的得姓始祖是谁呢?
郑,姓的来源也不复杂。
第一,来源于姬姓,也是皇帝的后裔,得姓的第一始祖,是第一代郑国的国君郑桓公,郑国有老的郑国和新的郑国。到了郑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郑雍公,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后代,在汉朝还当过大司农,这一支的后代迁到了河南的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朝的时候,设置了荥阳郡,之后,天下姓郑的,都说自己出自荥阳,有一句话叫天下郑姓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我们认为郑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中部一带,是不会错的。
第二,改姓,郑这个姓比较好听,很多人会把姓改过来,有些姓不好听,郑姓比较复杂的是改姓,国学最重要的是经学,儒家经典,在历史上专门研究经学的学者当中,就有非常著名的二郑。
郑众和郑玄,郑玄的名气更大,是东汉人,一生花费在经学研究上,他注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礼义》《论语》《孝经》《尚书》,在当时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了,他不但在兵荒马乱的东汉享有盛名,一直到今天也备受后人敬仰,所以郑姓有个堂号。博经堂,就是为了说郑玄博学经书,还有安远堂,汉宣帝时候的郑吉,那时他一个人在西域,打败了车师,皇帝提拔他当司马,又封他为西域都护,安远侯,也是一文一武。
先秦的时候,郑氏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的时候,郑氏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的时候,郑氏又山东进入江浙。两晋的时候,大规模的移民,移向福建,大批郑姓先民定居在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从中原荥阳,移到东南沿海。
南宋有个著名史学家叫郑樵,兴化军莆田人,他一生不应科举,著作等身,《通志》里边有《氏族略》,讲姓氏和家族,里边收录了2255个姓,而且将起源分为32类,总论13篇,我们今天讲的《百家姓》,其实也没有超过郑樵,《通志·氏族略》的范围。现在郑姓排在21位,人口1100万,占全国人口0.9%。
王,是个大姓,来源非常复杂。
第一,来自姬姓,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因为是王族之后,他的后代改成为王。
第二,出于子姓,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姓子,有些比干的子孙,因为是王族,改姓王。
第三,出自妫姓,是齐王田和的后代,齐被灭以后,他的后人因为曾经是国王,所以就改姓王。这一支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王莽。
第四,还有六国灭亡以后,韩、赵、魏、齐、楚、燕,每一国都有改姓王的。一是都是国王之后,二是姓王的多,避祸容易。
第五,赐姓,太多了,燕国的太子丹,他的后代就被王莽赐姓为王。隋末王世充,也是改姓的。有姓刘改成姓王的,有谢姓改成王姓的,还有很多兄弟民族本身就有王姓,都是国王,汉姓都姓王。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山西的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的开封、虞城,陕西的咸阳,山东的淄博,在当时已经遍布很广了。而以子姓为王姓的后裔,就是比干之后,这一支从河南的卫辉,迁到了甘肃的天水,山东的东平等。两汉时期,因为王莽来了,妫姓王在两汉很厉害,到后来又有了琅琊王姓,这是中国的名门望族。
太远王姓,后来分成三支,比如晋阳一支,祁县一支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晋皇室南渡以后,有个王导不得了,对东晋在南方站住脚,对东晋在南方的开发居功甚伟,琅琊王氏大量南渡,到后来变成王与马共天下。唐朝末年的时候,王潮和王审知兄弟两个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所以王审知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当时的福建还没有被开发。
王姓对中国姓氏文化的独特影响,三国姓氏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都是单名,传统中国单名并不多,出现单名很奇怪,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非常讲出身,最好一眼看出你的出身。这是因为王莽颁布了一条法律,当时叫“制作”,去二名,不许有两个字的名字,当时正经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都是单名,犯错的人才是两个字的恶名,王莽对自己的子孙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因为王莽的孩子违反法律,被王莽逼自杀了。
王莽的长孙叫王宗,犯法了,王莽说:“宗本命会宗,因制作去名,今复名会宗。”后来改回王会宗了。王莽的规定影响了一个时代,现在人名最长的13个字。王姓在今天中国排名第二,人口9000万,占全国人口7.17%。
冯,也是非常精彩。
第一,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这一支的后代曾经被封在冯城,就以地名为姓氏,后来姓冯了。
第二,出自妫姓,是冯间之之后,东夷的一支,这不是华夏民族了,叫妫夷,当年在今天的商丘一带活动,后来建立了一个冯夷国,这个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最后被周武王灭掉了,但是他的子孙姓冯。
第三,有一支出自颍川,也就是今天河南许昌,说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再往上推不上去了,这就不大好说了。
第四,比如出上党,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这一支姓冯的,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再往上推不上去了,这也就不大好说了。
冯姓发源在河南,战国末期有个大将叫冯亭,担任韩国的上党守将,后来他进入了赵国,抗拒秦军战死。他的宗族就封到了山西、河北,大家不要小看当时是几个人,现在是几十万人,人口的几何基数增长是惊人的,老祖宗历来相信人多力量大,很重视生育。他的后裔出了很多将相,比如秦朝的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
在先秦的时候冯氏已经有搬到山东的,三国以前冯氏已经迁入四川和湖北,到了东晋的末年河北蓟县的冯姓迁到了辽宁,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的繁衍非常快,从原来的发源地发展到了河北、山西、福建,唐末黄巢起义的时候,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跑到了福建宁化,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到了元末的时候,就有冯氏出现在广东,后来从广东、福建迁往台湾。排名在31位,人口700万,占全国人口0.56%。
陈、姓源也比较复杂。
第一,一个是舜帝的后裔,以国为姓,出自姚姓或者妫姓,
第二,另外一只,一个齐国的王子叫珍的后裔,这一支曾经改姓田姓,后来又改回来,这是姓陈的最重要的一支。
第三,陈国其他公族的后裔,这些人很多。
第四,少数民族中有姓陈,也非常多,孝文帝改革,很多鲜卑族等改姓为陈。朱元璋灭了元朝,元朝有很多蒙古贵族,投降了明朝,朱元璋赐这些人姓陈。
满族姓陈有两种,一种是原来汉人,编入汉八旗,或者是到关外去生活。一种满族本来的姓氏姓陈,京族里边陈姓是大姓,羌族里边陈姓氏大姓,几乎所有的民族当中都有陈姓。 陈姓源出于河南淮阳,当地有种说法是老陈户,陈姓南迁的过程跌宕起伏,非常精彩,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南迁,全部迁往福建。669年,当时唐朝派河东人,山西一带,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677年陈政去世,他的20岁的儿子陈元光,接替父亲打了九年仗,在686年平定叛乱,报请朝廷批准设立了一个行政区,这个区划对今天中国太重要了,福建漳州郡,就是陈元光设立的,所以他有个称号叫“开漳圣王”,子孙就被称为陈氏开漳圣王派。这一派非常重要,称为闽、粤、台湾以及南洋陈姓的主要始祖。台湾在今天有53座陈圣王庙,台湾有很多漳州人。
讲到陈姓,就必须要讲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就是义门精神。唐代中期有个陈伯瑄,他跟朋友结伴游览庐山,觉得当地风光非常美丽,所以带着这是迁居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乐里永清村。因为德安位于九江之南,所以这一支被称为江州陈氏,于是就有了了不起的义门独著,百犬同牢。
根据文献的记载,从义门陈氏初创,当初就几个人,到了宋朝已经有470多人了,不久,很短的时间陈氏的人口达到3700多人,这一门没有分过家,同灶而食,而且是到齐了吃,按照辈分长幼有序,种地一起种,洗衣一起洗,甚至百犬同牢,几百条狗也一起在一个槽子里吃,狗也会等狗齐了吃,吃完一起回狗圈,不住每个人家里,集中住宿。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跨越300多个春秋,宋仁宗曾经为之赞叹,“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后来实在不行了,1062年义门陈氏人口暴涨,对当地形成巨大人口压力,于是义门陈氏分家,这次分家号称史上最牛的分家。皇帝亲自为他们分家,包青天具体执行分家,包公和文彦博专门研究分家方案,上报皇帝批准,由皇帝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分为294份,陈家人互相谦让。最后将这一家人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今天的上海、天津,分到16个省,125个县,分出来291个村庄。到了当地以后,大家在门口挂起一个灯笼,写上“义门”两个字,所以叫义门陈氏,这个灯笼一直到50年代都挂着,这是九江义门出来的,辈分绝对不会错,这是义门陈氏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这边陈独秀、陈毅、陈赓、陈云都是我们的开国元勋。国民党这边陈立夫、陈果夫、陈诚全部是义门陈氏之后,这种精神,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精神,守望乡族。不计较小单位的得失,以家族、整体的利益为重,这种精神曾经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度过了很多危难、危机。陈姓在今天排行第五位,人口5800万,占全国人口4.63%。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