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2)——《唐姓》

    中华燕氏网 2013-9-17 9:24:45 钱文忠


    唐姓来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后所、右所、中所、宁蒗蒗蒗、永宁、宁蒗温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红桥、新营盘、战河、跑马坪、永胜、丽江、维西、宁蒗金绵、西川、新营盘、宁利等地。从整体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杂居,使之形成了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得姓始祖

    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迁徙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6%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郡望堂号、郡望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堂号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九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三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唐姓排行第18位,人口1400万,占全国人口1.05%。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