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3)——《费姓》

    中华燕氏网 2013年9月19日 钱文忠


     在《百家姓》中,费廉两姓都不是很大的姓,但是人们对它的误读不少,其中费(fèi)姓,有一支应该读成费(bì),但是现在都读成了费(fèi)。因廉颇而让人们熟知的廉姓,其实不是很大的姓,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廉姓应该是一个大姓。那么这两个姓氏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同时费姓虽然不是一个大姓,但是历史上名人不少,费姓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费长(zhang)房,他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廉姓被人们熟知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廉颇,在人们的印象中,廉姓应该是一个大姓,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廉姓是人数不多的小姓。《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费廉》。

     费姓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费(今山东费县),他有个裔孙叫大费。

     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称费氏,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至今,正确读音作fèi。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后裔费昌、费仲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纂》、《轩辕黄帝传》记载:“夏禹,亦黄帝之玄孙也,姒姓。”夏禹的裔孙费昌,在夏王朝末期为卿大夫,他曾多次劝谏夏桀,但夏桀不听,依然残暴故我,费昌大失所望,毅然“去桀奔商”。商汤非常欢迎费昌的到来,给他的封国叫作费国(今河南偃师氏缑镇),其后裔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称费氏。在费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个人叫费仲,是商末纣王身旁著名的的佞臣。在殷商王朝覆灭之时,费仲被周武王姬发所杀,并传首号令,以为祸国殃民者戒。其后裔子孙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费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费氏的正确读音作fèi。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费序父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费序父,其后裔子孙因他以费(今山东鱼台)为食邑,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费氏,正确读音作fèi。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费无极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据史籍《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懿公姬申的孙子姬无极的封邑在山东费县西北,时人称费无极。在费无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费氏正宗。费氏族人大多尊奉费无极为得姓始祖,其正确读音作fèi。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料《梁相费泛碑》记载:“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子孙以费为氏。这一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以封邑名称为姓。鲁桓公姬允是周公旦的后代,在周公长子姬伯禽被封于鲁国后,传至第十五代君主就是姬允,担任鲁国国君。后来,鲁桓公生子二人,其长子即鲁庄公姬同,在鲁桓公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次子即姬季友,在鲁庄公时期以君主胞弟身份成为鲁国上卿,执掌朝政。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季友的权力更为集中,他拥立鲁庄公之子姬班为君主,自己独揽大权。后来,季友的专权引起其他贵族的不满,一位名叫庆父的人乘机作乱,杀死国君姬班,季友也被迫逃亡陈国。此后,季友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鲁国,继续任执政,并立姬班的儿子姬申为国君,姬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釐公(鲁僖公).

     鲁釐公执政时期,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国中的费邑(今山东鱼台)分封给他作为食邑,他及子孙后来也在那一带发展繁衍,再后来就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称费氏,正确读音作bì。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拓拔部费连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费连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族的多音复姓多改位单字汉姓,其时,费连氏改汉姓为费氏,读音作fèi。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内扎萨克氏族中也有此姓,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s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郭尔罗斯氏多冠改汉姓为费氏、郭氏、高氏等,其读音皆作fèi。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费佳氏,满语为Fei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源出费序父一系,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讷殷江(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费氏。

     2、满族费莫氏,满语为FeimoHala,为满族老姓,是八大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费氏、莫氏、马氏、麻氏等。

     3、满族费雅氏,亦称蜚雅氏、富义氏,满语为Feiya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费氏、富氏。满族费氏读音皆作fèi。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费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Fèi音费氏得姓始祖:费无极

     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费无极,因受封于费邑,他的子孙以封地名为姓。费无极的后裔“以地为氏”,当时的费邑,就在现在的山东省鱼台县的西南方的“费亭”,相传就是以前鲁国费邑的旧址,是这一支费氏的最早发源地。望族居于江夏郡(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部)。此支Fèi音费氏为江南费氏的得姓始祖支系。

     Bì音费氏得姓始祖:姬季友

     春秋时期的鲁国鲁桓公的儿子、宰相季友,因受封于费邑,其后世子孙以受封邑作为姓氏。根据《姓氏考略》上说,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后代因以为氏。这个费邑(今山东费县的西南一带),但与山东鱼台县那支费氏来源有所区别。望族居于琅琊郡(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此支Bì音费氏为山东费氏的得姓始祖。

     费宣:北宋末以子任宦游长安,寻避兵东南来桐城,遂家焉。为桐城费氏始祖。

     费伯祥:明洪武时自无锡迁居常州西荡下,是为西荡下费氏始迁祖。

     费锦章:明季避兵由桐城迁居合肥东乡三十里铺南首。为合肥费氏始祖。

     费俊齐:明宣德间由吴兴迁居江阴。为江阴费氏始祖。

     费孟绰:字茂叔,先世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高竹乡早禾徙茶陵孟家巷,屡积军功特,封费判官加授光禄大夫。元配:杨氏,孺人以公贵赠夫人。宋宗端平年间,与兄费孟思、费孟当迁安公复徙古塘,基兄弟先继逝同葬安仁安平司沙坊合江洲,清嘉庆乙亥年公兄弟三人子,姓袁、吕、费,同筑祖坟,顷遭安仁豪棍李普诗等,籍伊祖坟排形占兴,讼,安邑令贾宁谳断合江洲祖坟,任袁、吕、费三姓挂扫山,属山两造,毋许进葬,诗悍奔衡州道翻案,道批安邑令,侯踏看,亦不离原案谳断,俱有案存,妣没葬桥头顺风岭。生子二:费念周,费念纹。为安平江洲费氏始祖。

     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九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6%左右。

     据《史记》记载,若木子孙在上古至夏朝时,已“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后裔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此外,商代还有佞臣费仲。

     春秋时,随着鲁大夫费父、季友、楚大夫费无极分别封于费地,其子孙以邑为氏,费姓队伍迅速扩大,所居区域也扩展至今山东、湖北境内。两汉时期,费姓名人有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费直,汝南(今河南平舆)人费长房,犍为南安(今四川东南部)人费贻,吴郡吴兴(今浙江吴兴)人费凤。说明费姓在此际除继续繁衍于今河南、山东、湖北之地外,已有费姓徙居犍为郡、吴兴郡,犍为郡地跨今云贵川三省,吴郡地跨江浙,可见当时费姓分布之广。

     三国时,江夏(今河南罗山西)人费祎因求学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并落籍该地,后贵为蜀国宰相,并与刘禅结为儿女亲家,使江夏郡的费姓在蜀地显赫。

     两晋南北朝时,在江夏郡繁衍的费姓依旧兴旺,而且名人不断。随着北魏费连氏、费莫氏改为费姓,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了新的费姓族人。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民不聊生,有费姓人随逃难的队伍入迁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并有一支进入福建。

     宋末,随着江浙之地变为杀人战场,有费姓继续南迁于今两广之地。

     明初,山西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江苏、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明清两代,繁衍于今浙江绍兴一带的费姓由于从事师爷或幕僚的行当,有落籍于今北京的。

     清中叶以后,费姓人有赴台谋生者,而且此期之费姓已分布于今全国大多数地方。

     当今,费姓在中国大陆姓氏排行中位于156位,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7%。

 


分享按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院大三师生到本香参观学习
>>系列报道《奠基者》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