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縣北孫村燕氏家谱名人录
-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月9日 燕军
燕书春,字麟阁,光绪九年(1883年)生,河北省正定县北孙村人。先就读于保定讲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派赴日留学,就学于日本士官学校第九期的骑科。1911年因辛亥革命爆发回国。后任旧军阀时期的北京市宪兵副司令,1924年5月1日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25年由于军阀之间的战事失业,生病在北京闲居。后因无工作、无收入,1927年带全家回到北孙村养病,生活非常困难。病情恢复一些后,想找一份工作。1929年给他要好的同学何应钦写信要求工作,何应钦给他寄回一份“委任状”,随即到绥远骑兵第二师任教官,后在绥远烟酒公办局工作,1931年因病情加重,又回正定。
1937年芦沟桥事变,10月份,日军攻占正定。日军扶植吴赞周当上了正定县的维持会长,后来任伪正定县知事,伪河北省省长兼伪河北省警备司令(吴赞周1909年至1910年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第七期,步科,又名“吴观乐”,和侵占正定的日军指挥官是同学)。吴赞周知道燕书春也留学日本,所以几次亲自到北孙村去找燕书春,想让其出来为日本人做事,遭到燕书春的严辞拒绝。
当时,燕书春的大儿子燕学仁(燕非平)已经加入了商震的军队参加了抗战。燕书春为了躲避纠缠,不做汉奸,将二儿子(燕学义)安排到北京中华书局当学徒,毅然和夫人刘氏(河北献县商林镇人)带领几个年龄小的儿女举家南逃,去往大后方,到内地流浪。南下逃难一去无回,燕书春去世于1947年,夫妻都死在了几千里之外,尸骨难寻。大女儿(燕学玲)死于逃难途中;三儿子(燕学礼)精神受了刺激,神智不清;四儿子(燕学智)和小女儿(燕学贞)流落在重庆、丰都一带,当童工维持生活,解放后才有了工作;小儿子(燕学信)下落不明,或说夭折,或说失落于青海。
燕学仁,又名非平,小名锁柱,河北省正定县北孙村人,燕书春长子,一九一五年生人。幼时随父在北京上学。一九二七年燕书春因病从北京返回北孙村后,在北孙村上学。十五岁考入正定城内直隶省立第八师范(今正定中学),由于家中贫困,他的学习、生活费大部都由其姑母家供给。
一九三一年,驻正定的省立第七中学(今解放街学校)、省立第八师范爱国师生进行抗日救亡大宣传,燕学仁是学生领导人之一,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燕学仁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七•七事变前在商震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军官学校,事变后曾到重庆。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了农工民主党,任农工民主党华东地下革命联络负责人。在南京、上海的中国民航工作,以作掩护。
解放后,燕学仁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后分配到大连,在大连国际书店任经理,同时任大连市文教代表、市节水委员、市人民法院陪审员。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一些年轻人不了解地下工作,认为当时的民主党派都是投机革命的,要他交代思想动机,向他提意见,甚至说他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些过激语言,他百思而想不明白,尤其对莫须有的诽谤更是难以接受,愤然自杀,了结了自己清白之身。
(以上内容部分摘自刘小云的《特立独行的朱静芳》一文,朱静芳是燕非平的夫人,解放前中国农工民主党负责人之一,现住南京)

分享按钮>>每日一读:平阳公主和她的娘子军
>>燕氏联谱思路探讨(6):迁徙繁衍的三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