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之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武力对决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月22日 天下乞男子


    孔老夫子曾教导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事都要务求名正言顺,这才是成功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否则,你便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还会有人出来反对你。
  偏偏这个陈友谅自以为手里有了枪杆子就什么都可以做了,须知才干如曹操者,人家打拼了一辈子,到底才敢奢望着做个“周文王”;而且,曹操的儿子曹丕这个“周武王”也是通过正儿八经的禅让仪式得来的,最后旧主子也算是得到了善终——可他姓陈的倒干脆,直接把旧主子杀了完事,这与迷信暴力的项羽当初杀害“义帝”是如出一辙。
  话说沔阳(湖北省仙桃市)人陈友谅是和倪文俊一样,本都是渔家子出身,传统四大行“士农工商”,他家全占不上,自然是最下等了。还不仅如此,陈友谅的祖上本姓谢,只是后来被招赘到了陈家(像朱重七似的),后代才因此不得不改姓陈。在今日的农村里,赘婿的后代究竟要姓什么,夫妻双方尤其是赘婿与丈人的争执还很厉害,大家仍然相当看重孩子的姓氏(归属)的问题,仿佛这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脸面。像我认识的有一户人家,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个孩子竟各随一姓。
  “赘婿”在古代向来也是很让人瞧不起的,想当初秦王朝的时候,赘婿在政策上还是受歧视的,要多承担很多社会义务。因此,论“苦大仇深”,陈友谅家确实和“黄金家族”的朱重八家有得一比。
  也许正是因为出身实在太过低贱,陈友谅要改变命运的愿望可能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因为没有尊严的人才更渴望得到尊严。所幸的是,这陈友谅小时候居然还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使得他能够略通文义,也算是获得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能力。果然,他后来没有再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打渔人,而是成为了县里的一员小吏;小吏由于社会接触面广,一般都比较精明强干,比如“汉兴三杰”之一的萧何原本也是县里的小吏①。
  不过,不入官流的小吏对于他陈友谅而言,是根本算不得什么的,他的人生志向要比这远大得很:他是定要做那打上灵霄宝殿的“齐天大圣”的,不然也得在政府军里混个高官显爵以荣耀乡里——革命还是反动,只是人生的一场赌博而已!在这里,没有主义,也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是对“押宝”的慎重考量。
  曾经就有一位会看风水的老先生,他在看过老陈家的祖坟之后,便说:“你家法当贵!”友谅心下为之窃喜不已,奋斗的底气也更足了。
  ① 萧何、曹参等人原本都是县里的小吏,他们的社会地位、处世能力也都比刘邦要高,但之所以把刘邦推为起义首领,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万一起义失败,政府第一个要镇压的对象正是他刘邦。
  徐寿辉等人起来造反之后,当时已经三十出头的陈友谅也认为自己彻底翻身的机会来了,于是前往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友谅同志起初是倪文俊手下的一位小小的簿掾,是专门佐掌文书、钱粮之类这些杂务的。不过以他的才干而论,让他干这些没出息的事情显然是屈才了。不久,友谅同志便获得了几次主动表现的机会,他凭着自己的功劳最后被提拔为了倪丞相手下的一位领兵元帅(相当于师长、旅长级别的)。
  一般而言,但凡领兵的将军都可以分为有脑子和没脑子两种类型,也就是说有无野心和政治抱负。显然友谅同志是跟大唐的终结者朱温同志是一路的,他们都是有脑子、有野心的政治狂人。况且,友谅同志就算是仗着自己多读过几年书,也是不会甘心居于这些泥腿子、江湖草莽之下的。
  至正十七年九月,友谅同志的机会终于来了。也许先前他曾是倪丞相最信任的人,并且得到过丞相的不少恩惠,也许丞相对他也没什么特别,甚至更为猜忌、刻薄——但这都已经不再重要,不管怎么样,友谅同志一贯的野心都只会让他以一种行为标准来审视一切,只会让他做出一个选择,那就是努力争取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最终,通过一番权衡,他选择了背叛倪丞相,尽管这非常冒险,但收益却极其诱人。有的书上还说他本是因为和丞相的小妾有私情,为防止奸情败露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事实上这简直是对于友谅同志智商的莫大侮辱!
  当友谅同志在成功地袭杀了叛乱的倪丞相之后,便又顺理成章地接管了丞相的一应枪杆子,此时友谅同志的腰杆也就挺起来了,他“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此时他实际上已经基本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军政大权,慢慢的,徐皇帝就被他完全架空了。
  想来在倪丞相失败的基础上,友谅同志的手段也应该更高明一些,他不应该太露骨。不过陈平章读的书毕竟有限,眼光、见识也毕竟有限,偏又非常自负,所以说白了他也不过只是一个爱耍诈的政治流氓而已。他最终残忍地处死了自己的主子,然后代而取之,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也是大失人心之举,首先就在自己的内部制造了强烈的不和谐氛围。
  还没跟敌人较量,自己就先失了一招。殊不知对于那些心生怨气、不满的部下们,光靠威压、利诱显然是不够的,做领导的关键还得有人格的魅力!想当初田横在被汉军打败之后,他的仅剩的五百部下竟宁死也不投降,偏要为主子殉葬。这凭的是什么?正是领导田横的人格魅力。
  另外,当项羽诛杀了义帝后,也为刘邦讨伐他提供了口实;再加刘邦一宣传,项羽就更被妖魔化了。
  陈平章的失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徐皇帝死后,割据四川的明玉珍就不买他姓陈的账,明玉珍自立为陇蜀王,成了公孙述、刘备式的人物。相反,明玉珍还追尊老徐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试想,如果能够得到四川方面的鼎立支持,那么他陈平章雄霸江南、雄霸天下的底气、实力也就更足了,可惜他太过于猴急了。
  自打友谅同志成了炙手可热的“陈平章”之后,他就开始派兵四出征战,以扩大地盘,他也可以乘机扩展、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
  至正十八年的正月,陈平章开始发兵进攻长江下游的重镇安庆。当时,元守将余阙依安庆西南面的小孤山为屏蔽,令水军驻守此地,以抵御陈部的进攻。不过陈部既人多势众,且猛将如云,他们很快就攻破了小孤山,并进围安庆;经过一番不分昼夜的猛攻,安庆城破,余阙被杀。
  从此,陈部已开始与下游的朱部接壤和对抗,也因此才有了常遇春第一次的主动挑衅。因为,陈部对于人家下游的朱部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他们没有任何敌意,朱同志也会感到沉重无比的压迫感的。
  赵匡胤尚且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是身边睡着一头狼。
  这年四月,陈部又攻占了龙兴路(今南昌一带),接着陈平章又分遣部将王奉国等破瑞州,康泰等攻邵武,他本人则领兵破吉安,又遣他将克抚州。八月,进克建昌路;九月,克赣州;十一月,进破汀州,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福建。次年二月,王奉国又克信州。三月,陈平章又遣兵克复了西北的门户襄阳。

  文化人苏轼常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又有句古话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人生的奋斗就如登山,而贪婪骄纵则如山崩一样,可以瞬间将人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再如有的人都可能会像越王勾践和秦始皇那样:“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尔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陈平章自恃功高,他挟徐皇帝以令众人,也变得骄纵起来,于是有些同志开始看不惯了,遂人怀二心。
  平章大人自然看在眼里,他对于属下们尤其是徐皇帝的那几个老死党更加防范和猜忌。就在这个时候,他杀了赵普胜,但以老赵的为人和感情倾向而言,平章大人杀他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陈平章本人在龙兴歇脚和办公,他就跟当初曹操在邺城另起炉灶(封公建国)一样,完全把在许都的汉献帝君臣给撇到了一边去,而且也不容易被他人掣肘。就在这时,徐皇帝竟突然要求迁都到龙兴来,也不知他究竟打得是什么算盘。但陈平章当然不愿意:你若来了,我这里办事可就不方便了。
可是这个老徐偏固执,也许他是不想让陈平章晾在一边,竟自己送上门来了。可能他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不想让人整天供着,也想找点事情做,毕竟自己天生又不是什么“富贵闲人”。
  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徐皇帝不顾陈平章的多次阻拒,乃自率兵卫前往龙兴。就在他们一行人到达了江州(今九江)时,陈平章伪装出迎,而伏兵于城西门外,待徐皇帝一行既入,遂闭门伏发,尽杀了老徐所率部属。从此这老徐也就成了光杆司令,完全成了他平章掌握中的傀儡。
  不得不说,这个陈平章有点太直接、太霸道了,使得竟是流氓手段,不如人家朱同志后来那么含蓄、委婉,还整得神不知鬼不觉的,水到渠成一般。
  接着,陈平章便自称为“汉王”,立王府于江州城西门外,并设官置属,所有事权尽归于己。接下来,他要干的事情就是扫清长江下游、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做准备了,这也是陈同志的野心一步步膨胀的必然结果。
  以当时陈同志所掌握的地盘而论,总有今天的三、四个省,它大致包括了湖北、湖南、江西的绝大部分,以及安徽、福建的一小部分;而朱同志的地盘大约也就有一个省,它大致包括浙江的大半,江苏、安徽的一小部分。所以不难看出,陈部当时所掌握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是朱部的三四倍,其相应的战争潜力也是朱部难以抗衡的,“当是时,(长)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而且,老陈的野心也最大,他急于向下游拓展,因此使得朱同志不得不赶紧腾出手来对付他。
  不过,尽管陈部非常强大,可它也有一个相当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如像朱同志说的,老陈不懂得“养威”、“伺时”的道理,他不晓得应该加固自己的根本再伺机进取,也不晓得用兵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否则,一旦他在前线有所失利,后方势必就会出现不稳;且军队肆意征伐,得不到良好的休整,容易疲敝,战斗力也因此不能保证。
  这里就隐含了一个“重质”与“重量”的问题,重质就是首先强调应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巩固问题(高筑墙、广积粮),而重量的结果必然是陷于盲目扩张。显然,朱部与陈部之间的较量,就分明地体现着“质”与“量”的较量。
  一个是高屋建瓴,占了天时(主动权)、地利,一个则处于逆水仰攻、两线受困的危局②,却占尽了人和。一个是咄咄逼人,一个则是当仁不让,可以说,双方势均力敌、棋逢对手,将要上演的必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之战……
  ② 虽说得上是两线作战,但情形却远没有那么严重,东线的张士诚太不积极。相比之下,太平军之所以速亡于清军之手,其中军事上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两线受困严重,而忠王李秀成不重视加强上游的防守。
  对于如何接收、安置降兵(俘兵)的问题,总是战争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的力量得到成倍得加强,做得不好,势必就会为未来的作战增加阻力。
  解放军可以说是这一工作做得顶好的队伍了,很多国民党的被俘、投降士兵经过短暂的改编就成了解放军的生力军;反观国民党军队,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也正缘于此,本来装备奇差(小米加步枪)、兵员最初不过一百三十余万的人民解放军,居然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就打败了装备良好(飞机加坦克)、兵员最初达四百三十余万的国民党军。这不得不说乃是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来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杀降不祥”,不但杀戮有背上天好生之德,而且如此一来敌人就不敢再投降了,且必要拼命顽抗——这分明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当然,“杀降不祥”主要是针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纷争而言的,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杀降是可耻的和罪恶的,可是如战国时期的白起屠杀赵军与苏德战争时期德军大量杀害苏军降兵,便都是极端的权宜之计。
  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害算计;只有你把降兵的思想问题给解决了,他们就会死心塌地追随着你。
  话说至正二十年的五月,陈友谅部大举进攻安庆下游的池州,结果被徐达等所击败。
  本来,自从杀了赵普胜,陈友谅即有窥池州之意。朱同志对于陈部的意图是了然于胸的,所以他赶紧把常遇春同志也调到了池州,以加强那里的守卫工作。不然,长江防线一旦有失,应天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了。
  在敌人还没有来进攻之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朱老大便派人前往池州,告知徐、常等同志道:“陈友谅的部队朝夕之间就可到达池州城下,你们应该以五千人守城,另派万人埋伏于九华山下。待到敌人兵临城下时,你们城上可以扬旗鸣鼓、大造声势,而后伏兵杀出,断敌后路,那么敌兵必破!”
  徐、常照此办理。当敌人果真杀来时,其锋芒甚锐,他们直趋池州城下。城上扬旗鸣鼓,而后朱部伏兵悉起,缘山而出,循江而下,绝敌归路。这时,城中又出兵夹击慌乱中的敌人,结果陈部大败,被斩首万余级,生擒三千余人。
  对于三千战俘,直性子的常遇春于是向徐同志建议说:“这些人可都是咱们的劲敌,不杀了他们恐怕将成后患。若是让咱们主公知道了此事,他必是要不杀这些人的。”这话里分明就隐含着一点责怪朱老大妇人之仁的意思,其实老常是没能体会到朱老大的良苦用心。
  徐同志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快马向上面请示。朱老大得信后,赶紧派人来传话道:“务必赶紧告知诸将:而今咱们与陈部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万不可纵杀以绝人望!被生擒的这三千敌精锐可以全部释放,以备将来之用。”
  可是,由于这常同志性子太急,他欲图先斩后奏。等到使者来传话的时候,那些降兵已经被杀得只剩下三百人了。朱老大得知此事后,那是相当得不高兴:你常遇春这不是要砸我老朱的饭碗嘛!
  不过下不为例,朱老大就饶过了常遇春这一次。而且,他也是考虑到前方压力实在太大,也难怪常同志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
  对于池州之败,陈友谅那边很快就做出了回应,他派来使声言道:“此战非我意,乃巡边者偶战耳。”那意思就是,这次冲突本不是我陈友谅的意思,我老陈可绝没有吞并下游的意思。
  老陈很诡诈,他这分明是想麻痹对方,以图出其不意,还报这一箭之仇。大战之前,他姓陈的要刻意沉寂一段时间,再制造一下和谐的气氛。
  闰五月,不甘失败的陈友谅果然亲率舟师绕过池州,直攻太平。当时的太平守将是枢密院判花云及朱老大的养子朱文逊,由于兵力单薄(三千人),结果朱文逊很快战死。
  即使是这样,但有猛将花云坐镇,陈友谅部猛攻了三天愣是没能破城。这时,陈家军中才有人才有人想到了登城的好主意:由于他们的战船非常高大,所以当一些巨舟停泊在太平城西南时,那船尾已经快赶上城头那么高了。陈家军就凭借着战船的优势由西南方向登城而入,结果太平很快就陷落了。
  花云虽勇猛,但无奈只虎难搏群狼,最终他不幸力尽被擒。敌人捆得他很紧,只听他口里大骂道:“你们这些该死的玩意儿!今日紧密这般对待老子,来日我家主公一定会将你们这帮贼奴碎尸万段的!”
  骂着骂着,困兽之斗的花云“奋跃大呼而起”,居然一使劲竟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都给挣断了。于是他趁机夺过了敌人的一把刀,然后又一连砍翻了五六人,才终又被人制伏。这时敌人彻底怒了,于是就把花云吊在了大船的桅杆上,然后被敌人用箭射死。至死,花云嘴里都是骂声不绝,足见其心有不甘。
  当时院判王鼎、知府许瑗等也一同被陈家军俘获,他们同样抗骂不屈,皆死之。
  这里就需要仔细介绍一下英烈花云同志了,也借此缅怀一下。花云是常遇春的怀远同乡,这二位倒确实挺相似的。他从小死了父亲,后随母亲改嫁到一户姓张的人家,他天生异禀,“体长大,面铁色,骁勇绝人”。
  他很早就投奔了朱老大,因此立下的功劳也不少。想当初在攻打滁州的时候,花同志一马当先,杀得敌人不敢靠近;当敌人把朱老大团团围住的时候,又是花同志横冲直撞地解了围。渡江以后,朱老大觉得他“材勇重厚,可属以事”,是位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才命他经常护卫左右,就类似曹操帐下的典韦、许褚。
  克集庆时,花同志得兵千人,被升为总管。后来,他又随军从征镇江、丹阳、丹徒、金坛诸县,皆有战功。在过马驮沙,有强贼数百人拦着道儿挑衅,结果花同志且行且斗,擒杀甚众,他也因此功被授为前部先锋。后来,他又率军驻防于常州附近。太平设立行枢密院后,花同志则被授为院判,升安远大将军。
  后来,他又随军攻克常熟,收编了部众上万人。有一年七月,他奉命带着三千人马赶往宁国,当时有不少强盗团伙蟠结山泽,他们营垒相望,以至路途有所阻塞。花同志见此情形,乃操戈前行,遇敌即斗,或经其营垒,辄击之,最终斩首数百级,而身未尝中一矢、被一创——大有李世民当年的风采①。他们一行人经榛莽泥淖中,八日始达宁国,不久后花同志便又被调到了太平驻防。
  当他死难时,只有三十九岁,正当“四十如虎”之年。当多年以后,花同志的儿子经过千辛万苦被带到朱老大面前时,老朱感念之余,便将此儿抱在自己的膝上,叹道:“此花云子,将种也!”
  ① 不能不说,李世民是个神人。他经常孤身杀入敌阵,可是却从来没有受过伤,他的一位堂弟想学习他的风采,结果竟不幸战死。李世民痛挽兄弟之余,不免埋怨自己做了一个不好的表率。
  介绍完了武的,还有一位文的值得一说,这位同志就是一同不幸就义的太平知府许瑗。
  许知府字栗夫,饶之乐平人(在今江西),他打小读书聪敏强记,是块学习的好料子。元至正年间,他两次以《易经》之学应举乡试,皆为第一。可惜会试不第,遂放浪于吴越之间,每次喝醉都要借着酒劲说些有志气的话,自负天下人中还没有自己的知音。
  就在朱老大打下婺州的时候,许同志见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于是前往婺州谒见了朱老大,他借此机会对朱老大进言道:“方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豪杰材勇之士,势不能独安。夫有雄略者,乃可驭雄才;有奇识者,然后能知奇士。阁下欲扫除僣乱、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他是劝说朱老大多多收揽英雄豪杰,风虎云龙,众星捧月,以成就一番功业。
  朱老大应和道:“而今今四方纷扰,民困涂炭,咱思英贤有如饥渴一般。确如先生所言,方今当广揽群议,博收众策,共成康济之功。”朱老大早已明白群策群力才是成功之根本的道理。
  许同志见朱老大果然不凡,于是赞叹道:“如此,实,实帝王之道,天下不难定也。”
  对于许同志的恭维、认同,朱老大是非常高兴的,他也觉得这许同志确实有料。于是他就把许同志留在了自己的帐中作参谋,以“参预谋议”。
  后来,朱老大考虑到太平乃建康股肱之郡,地位非常重要,需要派个得力的人到那里去做地方大员,所以他才任命了许同志为太平知府。事实证明,朱老大还是有些眼力的。
  在攻破太平之后,陈友谅打算直下应天,以伺机捣毁朱家军的老巢。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要办。
  在进犯太平的时候,徐皇帝也被一同胁迫了来。在打下太平之后,陈友谅开始志得意满起来,他对于完全取代徐皇帝也有些急不可耐了。于是,陈友谅终于迈出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大胆、最无厘头的一步。
  这一天,陈家军的水师停泊在了采石附近。有人去把徐皇帝招呼了来,说是汉王那边要跟他说点事;待到徐皇帝坐定之后,“汉王陈”一边装着跟徐大帅哥亲切地交流思想,一边竟偷偷命“壮士持铁槌自后击碎其首”——居然缺德地让人拿铁槌硬生生地把徐皇帝的头给击碎了!徐大帅哥自然一下子就彻底玩完了,可怜他再想走街串巷去卖布也是不能够了……
  徐皇帝既然已死,“汉王陈” 遂以采石矶上的五通庙为行殿,他先命人将庙中的神像都请到了门外,然后自己便在庙举行了简短的登基大典。他定国号为“汉”,改元“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当时,群下们只得跟着在江岸草草地跪拜行礼,突然老天竟变了脸!
  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天热多雨,可巧就让陈友谅这帮衰人给赶上了——大雨不期而至,很多人的冠服都被淋得透湿,大伙都惶惶张张的,连一些必要的规矩、仪节都省了——在不少人看来,这也许正是上天的暗示:这陈友谅分明就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
  这一年陈皇帝整四十周岁。而第二年的时候,朱同志才被小明王正式册封为吴国公,到了他四十周的时候,他也摇身一变成了朱皇帝。
  陈皇帝在完成了登基仪式之后,便派人到张士诚处知会,并请求老张能够在东线配合一下。老张在心里只是一笑了之,不过最后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而已;他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这个后面会专门说到。
  眼看战争的巨大阴云就要遮盖到应天上空,坐镇应天的不少人都慌了。很多人都建议朱老大先把太平夺回来,然后从侧后牵制一下进攻应天的汉军。可是朱老大却说:“不可!太平乃是咱们新近筑成的堡垒,濠堑深固,敌人若只是从陆地来攻,必不能破!偏他们有巨舰的优势,这才让他们把咱的城池攻破。而今他们既占据了上流,顺势来侵寇应天,其舟师十倍于我,仓促之间实难应敌。”从陆路攻太平没有胜算,从水路更没有。
  又有的人劝说朱老大应该带领主力人马亲往收复太平,或许短时间可以凑效。但朱老大心知自己又不是啥神仙,而且敌人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他说道:“此计也行不通。敌人知咱出兵,必以偏师击咱,以拖延、迟滞咱的行动!咱若主动向他挑战,他们必是不会轻易与咱交锋的,而半日之间他们的水师就可直趋应天城下。咱们的步骑兵若想回救,没一整天的工夫是回不来的。就算可以及时赶回,百里趋战,兵士疲敝,此为兵法所忌,非良策也。”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一回连朱老大心里都有些着急了。于是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应该放弃应天固守他城,以保存实力;有的则说钟山有帝王之气,可以退据到钟山上以期自保。更有一部分人,被陈家军的巨大声势给吓倒了,居然主张献城纳款,不如投降算了。
  如果龙盘虎踞的应天都弃而不守,那还有何屏障可以依恃,且应天是人心凝聚所在,显然此路是行不通的;退据钟山那分明是找死,敌人单单把你围困几日,山上缺吃少喝的,那下场自然就跟不守街亭、窝在山上的马谡一样。
  是爷们儿的当然更不肯主动投降,连人家张九四都是那种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死撑的主儿,何况是意志如铁、坚忍不拔如朱老大。不过,投降的言论一出,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人心、军心,也让紧张的形势更加令人窒息。
  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才是真正考验一个组织、一个人的时候,锦上添花者并无可贵,可贵的是能够有人雪中送炭,能够助人一臂之力。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是到了真英雄出场的时候了。
  就在朱老大愁眉不展、众人叽叽歪歪的紧要关头,一个面容清瘦却神采奕奕、沉默寡言却凛然刚毅的老头镇定地站了出来,此人正是最被人看好的刘基刘半仙儿,今年他正好是知天命之年。
  朱老大见状,心知这憋闷了半晌的刘半仙儿一定会有密计相授,于是便单独将老刘召入了内室。朱老大屏退众人,他要小心地聆听一下老刘的意见、主张,从先前老刘所陈的“时务十八策”中,朱老大已知这老刘果是人中龙凤、名不虚传的。
  “敢问先生,计将安出?”当一个人处于危难之际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谦恭,可一旦得志就可能会变了模样。
  老刘也不再客套,于是他向朱老大力陈数策:
  首先,宣示拼死抗击敌人的决心——“主降及奔者,可斩也。”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杀掉,起码也应该严厉地惩戒一番,以整肃军心。
  其次,“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毫不吝惜地把平时所积攒的财物都拿出来,让军民都得些甜头,这样大家才肯戮力同心,才可鼓舞士气、获得民众鼎立支持。
  再次,便是拒敌的具体军事策略,即“诱之深入而伏兵邀取之”。强敌犯境,若是一味只知固阵据守,双方实力悬殊,将难以御敌;“以逸待劳,何患不克”,不如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以逸待劳,伺机将敌人邀而歼之。
  “好,好!如此甚好!就依先生之见!”听完之后,朱老大索性拍案而起。
  “主公尽可放宽心,今贼势骄矣,用计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千万不要怕挑战,要敢于争取主动以后发制人。
  老刘就是老刘,果然是高人一筹!刘半仙儿坚决抗敌的勇气和具体而微的应敌方略,都大大地坚定了朱老大抗击陈家军的决心。其他的都好过,斟酌着办就是了,只是这“诱敌深入”之计还需从长计议。
  待到朱老大与刘半仙儿携手与密室中走出时,朱老大便从容地顾谓众人道:“咱今已有一计,足以破敌……”
  众人虽将信将疑,不过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了,究竟刘半仙能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不看广告,看疗效!
  “来信了,来信了!老康给咱来信了。”当一封老相识的来信交到陈皇帝手上时,他显得很是兴奋。
  这送信的人陈皇帝也很熟悉,这位老人曾经是给他老陈家打杂的,如今是“老康”家的门房,所以陈皇帝见了他,自然也感到非常亲切,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而且能够让故人看到今日飞黄腾达的自己,也算是人生一大美事,胜似衣锦还乡。
  那么这个“老康”究竟又是谁个呢?他就是在朱老大攻打应天时投降的那个水寨元帅、后来的营田使康茂才。老康早年与陈皇帝还算有些交情,所以他今番来信表示有与陈皇帝里应外合对付朱老大的意思,那陈皇帝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了:“哈哈!咱的大事可成矣”。
  有人或许会疑问了:陈皇帝也算是个精明人,难道他不会怀疑老康的诚意吗?他就不怕这其中有诈吗?不会!因为他不是不会怀疑老康,而是他绝不会怀疑已成为皇帝的自己——他老陈还就不相信:为了荣华富贵,那些老相识们会不对自己趋之若鹜?!不会上杆子来巴结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但凡要做点让人有成就感、出人头地的事情,就不能缺少了自信;在漫长的奋斗、坚持之路中,没有自信,人就无法看到希望,也就无法说服自己苦撑下去。然而,若是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自负,就成了一种盲目相信自己的非理性主义。
  当朱老大跟众人说已有破敌之计的时候,他想到的关键人物正是这个“老康”。
  于是,朱老大就命人把已提升为指挥的康茂才给招了来,然后跟他说道:“咱有事托付你,你可能帮咱做到吗?”
  “但凭主公吩咐就是,卑职敢不以死效命!”
  “好!近来想必你也已经听闻了,那陈友谅将要挥兵寇略咱应天,咱想着要他赶快来才好,且这事还非你出马不可!咱早听闻你与那陈友谅有旧……”
  老康听到这里,立马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心想:这事你丫咋知道的?我好象跟谁都没有提过啊?!幸好自己不是那种一山望着一山高的主儿,不然岂不就先栽在你朱某人手上。
  “不敢隐瞒主公,确有此事!不过卑职与那陈伪主早已多年不曾来往了!”
  朱老大接着说下去:“这个没关系。如今你只须装着背叛咱,派个可靠的人到他陈友谅那里递上书信,就约定和他来个里应外合,如此他必然要心动的。不等准备就绪,就要派兵来攻的。”
  “诺!”老康马上想起一人:“卑职家中有一老门房,他曾在陈伪主家中做帮工,陈伪主一向对他颇为信任,且此人一向忠厚谨慎,若是将此事托付于此人,他必不会泄露出去的。”
  “如此甚好,不过你只教他去送信就好,其他的事休要提起。”
  “还是主公想得周到,若有此人到陈伪主那里跑一趟,卑职是一万个放心的,主公也且放宽心,那陈伪主必不会怀疑咱的!”
  就在将此事交代完老康时,朱老大还有些不放心,于是他就想征求一下身边的李善长的主意,看看老李是否还有什么可以完善和补充的地方,或者能挑出什么破绽。
  “回主公,计策自然是好计策。只是在下有些不解,您前些日子还以寇来为忧,奈何今日又如此主动招敌来攻呢?”看来这个老李的水平果然不如老刘,他兴许还没有看透那陈皇帝的野心。
  “他今不来,明不来,后日则必来!若他来时,东边的张寇也一同来,这可如何是好?招引陈寇来攻之计,就须行在今日,一旦拖延些时日,久则患深。假使先破了陈寇,则张寇必胆落心惊,也令咱腾出手来防备他了!”
  朱老大是要将主动权抓在手里,老李这下才算明白过来。于是那位老门房便带着老康书信乘着一艘小船出发了,没一天工夫他就来到了陈皇帝的大营中。
  陈皇帝见到了老门房,便问他道:“咦——,乖乖,你咋来了?”
  “是康茂才康相公让俺来的。”
  “哪个康茂才?老康?哦,就是他了。他有什么要紧话要你转达的吗?”
  “回陛下,康相公有一封书信让俺交给您!”
  陈皇帝接过书信,马上拆开看了,自然是喜出望外。他又问老门房道:“老康他今人在何处?”
  “见守江东桥①。”
  “江东桥何如也?”
  “只是一座木桥而已。”
  这一来,陈皇帝一颗悬着的心是彻底落了地,这是老天有眼啊!让他可以先灭了朱重八这个难缠的对手,如此天下全功已收七八分矣。老陈夜里睡着觉都能乐醒,想想美好的未来,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① 在今南京江东门附近,此桥处历来为滨江要隘,抗战时期曾被炸毁。
  且说陈皇帝把那老门房好吃好喝地款待了一番,待到给老人送行时,他便叮嘱道:“你回去之后就转告你家康相公,我大军到时,就以呼‘老康’为号,且记!”
  老人答应而去,回来之后,自然少不得又将此行的始末都回报了朱老大。
  只听朱老大自信地说道:“敌人这回算是落在咱们的箭靶上了,射得中射不中就全在诸位的本领了。”于是他赶紧派李善长去撤掉那座木质的江东桥,而改换成铁石材料的,几千人忙活了一个通宵,这桥就算是修成了。
  正巧,这时候有一位富民带着家小从陈皇帝那边逃了过来,他跟朱老大反映说:“陈伪主曾问及过新河口道路的事情。”看来陈皇帝对于新河口有兴趣,于是朱老大又命人在新河口一带跨水筑了虎口城,并且还加派了重兵把守。
  此时,徐达、常遇春等都已率部分主力赶回应天,朱老大布置任务道: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徐达军于南门外集结,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领舟师出龙江关外。
  朱老大本人则坐镇于紧靠长江边的庐龙山,他命人拿着黄旗埋伏在山的东边,红旗在山的西边,并且告诫大家说:敌人来的时候就举红旗,见举黄旗的时候伏兵就一齐杀出。
  这时的朱家军已处于高度紧张的临战状态,他们严师以待陈家军的到来。很快,陈家军的水师就一路东下来至大胜港,他们发现杨璟的军队正布防在那里;另外,大胜港的水道非常狭窄,陈家军的战船又都是特大号的,所以只能容得三艘舰只并行入港。
  陈皇帝见大胜港从水路不容易突破,无法发挥自家的战船优势,所以他赶紧命令船队退出长江,改为直向江东桥前进,以期尽快与老康会合。尤其是他听说江东桥不过一木桥,船队可以从那里把桥撞坏,直接冲过去。
  很快,船队就到达了江东桥,四周居然一片死寂,看不见什么人影。
  “老康——,老——康——,老康!”靠,咋没人回应。
  “老————康————,康茂才!你个死相的,死哪去了?”陈皇帝让人对了一阵暗号后,见没人回应,心里开始有些发虚了。
  “报——,陛下!这江东桥不是木桥,而是新改建的铁石桥,看来咱们是上了人家的当了。”这时一位亲信将军来报,陈皇帝闻听此言,更加惊疑了。
  又喊了一会“老康”,见还是无人应答,陈皇帝这才不得不失败地相信那个老门房可能是个“托儿”——但老康这小子指定是个“托儿”。只是这姓朱的为什么要骗自己呢?难道是他嫌死得慢不成,想求速死吧……
  不管怎么说,十几万大军既然已经来了,就绝没有空手而还的道理。于是陈皇帝就传令自己的弟弟“五王”,让他率舟千余驶向地势较为开阔的龙湾,到那里之后先派出万人登岸立栅,以图先在这一带站稳脚跟。“五王”的队伍气势雄壮得很,锋芒正盛,他们还就不相信他姓朱的能一口吃个胖子。
  其实,从当时当地的形势判断,朱老大事先已经料定龙湾必是陈家军要做跳板并不惜以主力争夺的要害,所以他才在这一带布置了重兵进行埋伏。可惜陈皇帝还被蒙在鼓里,康茂才的事情只是闹得他有点不快,并没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如火,朱老大身着紫茸甲,正躲在一大伞盖下指挥着诸将。他眼见士兵们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于是就命人撤去了自己的伞盖,要与大家同甘共苦才是。
  突然,朱老大对大家说道:“天要下雨了,大家先吃饭吧,待会儿下了雨再攻打敌人不迟!”
  话说当时天上无云,根本没有要下雨的征兆,所以大家都很怀疑老大的话。可是不一会,黑黑的云头就从东北方向上来了,很快大雨便倾盆而下。众人无不惊服:咱家主公真不是凡人啊!
  于是红旗举起,朱老大命令部队前往攻打陈家军立于龙湾的营栅,诸军无不奋勇争先。正在大战之际,陈皇帝又亲率大军赶来参战,双方刚开始全面接战,雨恰好就停了。
  于是朱老大命人把鼓敲响,山西边的人听到鼓声便将黄旗挥舞起来。接着,冯国胜、常遇春的伏兵迅速杀出,徐达的部队也很快赶来,张德胜、朱虎的水师也一同前来。眼看四面八方全是朱家军,他们内外合击,一下子就把陈家军给打蒙了。
  估计当时双方军队的数量差不多,可谓旗鼓相当,只是由于龙湾地区地势狭窄,陈家军又大多处于战船上,大兵无法展开,所以才吃了大亏。
  打了没一会儿,陈家军的阵脚就开始大乱,于是败局一发而不可收拾。已经登陆的陈家军不得不赶快回到船上准备撤退,偏巧此时潮水消退,很多大船都被迫搁浅,一时动弹不得。结果一战下来,陈家军被杀的、淹死的不计其数,仅仅被俘的就达两万多人。而且还缴获了巨舰名“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者百余艘及战舸数百,可谓是大获全胜。
  陈家军的将领张志雄、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不得不举手投降,陈皇帝本人则不得不改乘一条小船侥幸逃脱。他的旗舰最终也被朱家军缴获,当有人把康茂才的那封书信搜回来拿给朱老大看时,他禁不住笑道:“这姓陈的愚蠢到这种地步,真是太可笑了!”
  话说那张志雄本是赵普胜的部将,其人善战,被称为“长张”。老赵被杀之后,他对陈皇帝很不满,所以龙湾之战无斗志。等到他投降之后,又赶紧向朱老大汇报了一个镇压哦情况:“姓陈的这次率军东来,是把安庆的主力军都抽调来了。俺们今天的这帮降兵,本都是驻守安庆的。如今姓陈的既吃了败仗,那安庆就空虚了,主公尽可以派人去取。”
  于是朱老大一面派出徐达、冯国胜、张德胜等率军追击败逃的陈家军,一面又派出一位姓余的元帅领兵去取安庆。
  张德胜部在慈湖一带追上了陈家军残部,他们纵火又烧毁了不少敌人的战船。到达采石之后,双方展开激战,最后张德胜本人不幸战死。看来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陈皇帝那边猛将本来就不少,困兽犹斗啊!
  这时冯国胜率领援军赶来,陈皇帝与其手下大将张定边坐镇于一名曰“黑旋风”的巨舰上,振作精神准备应战,结果又吃了一回败仗。
  陈家军被驱赶得昼夜不得安息,有如惊弓之鸟一般,实在狼狈到了极点。也许正因为此战留下的抹不去的巨大阴影,所以才导致后来陈皇帝不敢再轻易打应天的主意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太平也不要了,陈皇帝收集太平的残兵,于是一块向西逃窜而去。
  当徐达率水师主力追至池州后,眼看将要进入敌人的势力范围,因此不得不领兵而还。另一路,余元帅则于不久后成功地拿下了安庆。
  至此,整个龙湾之战才算正式拉下了帷幕,它严重地打击了陈友谅的嚣张气焰,也使得应天的局势转危为安。
 


分享按钮>>每日一读:血色通鉴之五胡帝国
>>百川集团召开2013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