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诗豪刘禹锡
- 中华燕氏网 2014年2月6日 王剑冰
一
唐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七七二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代诗人刘禹锡诞生了。就此说这件事还不完整,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人,白居易。
到了公元七九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
二
秋天的长安,突然地就刮起了一阵风,天立时显得冷了,树叶子纷纷落下来,翻卷的到处都是。
一辆车子走出了东门,另一辆车子也出了东门。
一个人从车上下来,那是刘禹锡,他向着从另一辆车上下来的柳宗元走去。自此后是漫漫的长路了,旱路加水路,不是一天能走完。自此后,“刘柳”的称号就刻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上。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有着政治抱负的,当然不是想把皇上拱下来自己做,而是想帮着把李唐王朝经营得更好。那个时候,经历了安史之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越发不清明,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民生。皇帝李诵有心改革,但是朝政要比想象复杂得多,不是一人想做就做得了的,况且李诵的身体还不大好。这件事王伾、王叔文干了,加上其他朝中大臣的赞同,尤其是刘禹锡、柳宗元,可以说是赤胆忠心。事情进展得还可以。但是皇帝那里不大可以了,李诵得了中风,口不能言,只得交权给太子李纯,唐宪宗李纯一上台就开始对革新派加以迫害。王伾、王叔文被逼身亡,刘禹锡先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半途中,朝廷又传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其他人也都一概贬为了司马,去到离朝廷很远的地方。并且说“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
数月后,两辆车子的人已经在了船上。那船一直向南,穿过了洞庭湖水,还在往南,长安越来越远了。长安的这场风一刮,就将刘禹锡刮在了朗州十年。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那可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了,按当时的说法就是蛮地,饮食生活习俗都差得远,十年的生活,对于一个中原人来说可想而知。
而朝廷也不是总按照既定方针办的,偶尔哪一天看到园子里的桃花开了,就会在心里起一个雷鸣,想起这么多年的一些隐忍,刘禹锡们就被召回到长安来了。来了就先稳住神再说嘛,刘禹锡是谁?还是那么随性,刚直不阿,还是那么诗人,到了长安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有些人也真会闻味,一闻就闻着不对劲,到皇帝那里添枝加叶,就把刘禹锡又添回去了,于是刘禹锡被刺播州。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还远还偏僻。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要比播州好些,不禁大哭起来,说刘禹锡还有八十老母,如何受得这苦。请求朝廷愿以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终使得刘禹锡改刺连州。
那些人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阴暗,成就了一代诗人的辉煌。没有朗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这些经历与生活,刘禹锡不可能写出那么多深入其境的诗文。也可以说,对刘禹锡来说,是他个人的不幸,对中国文学史来说,却是一种大幸。
又是多少年过去,刘禹锡再次被召回京城,他还是写了一首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比较前一首诗,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 这就是刘禹锡。
说起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可真的是叫人感叹。那次两人又一次一路同行,旅途劳顿,到了衡阳,该分路了。人生还能有几个十年呢?看来是最后一别了,刘禹锡含泪站立船头,向柳宗元告别。柳宗元也站立船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柳宗元从湘江入漓江而赴柳州,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凭窗了望,以书信聊寄相思。南方不适的气候加之工作的辛勤,柳宗元病倒了,了却不了归田比邻的愿望了。临终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全部书稿交付给刘禹锡,“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刘禹锡收到柳宗元病故的噩耗,悲痛至极,即刻派人料理后事,并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后又倾注精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以慰好友之灵。
三
人们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更在于刘禹锡热情、坚毅、真挚、豪爽的人格魅力。他同柳宗元的莫逆之情让人感叹,与白居易的相知之谊同样令人称道。
白居易虽没有直接参与永贞革新,内心却是支持的,并对刘禹锡深表同情。 后来白居易也因事被贬为江州刺史,还没到任又追诏再贬江州司马,同刘禹锡的遭际差不多。白居易一直很仰重刘禹锡,曾寄诗百首给他,把他当做知音。
在贬谪的生涯中,两个人终于在扬州相遇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因而更是高兴异常,到酒馆里好好地喝了一场。刘禹锡醉没醉不知道,反正白居易喝醉了,“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既是同情,又包含着赞美,透着白居易式的真情与幽默。刘禹锡也是感慨万分,两个人推心置腹。“真的是啊,我谪居在那些荒凉的地方,都已经二十三年了呀。”回的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成了名诗,其中有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带出一种大胸怀。
白居易对刘禹锡是掏心窝子的,尽管他的诗好得十分了得,还是十分赞赏刘禹锡,说他是中唐诗豪。由于两人的友情和影响,人们把他们称为刘白。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刘禹锡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赴任途中路过洛阳停留了十五天,与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朝觞夕吟,白居易的感情又上来了:“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刘禹锡也感慨啊:“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白居易对刘禹锡的知遇让刘禹锡深受感动,到苏州后弄了一只华亭鹤寄给了十分爱鹤的白居易。
刘禹锡与白居易二人间唱和诗很多,白居易先编了《刘白唱和集》上下卷,后来又成了上、中、下三卷,再后来扩编成了四卷。白居易和刘禹锡在诗歌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豪。我觉得,这种评价,包括他们的作品,也包括他们的人。他们就此没有忘记相互学习,白居易的竹枝词就是从刘禹锡那里学来的。
两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白居易要比刘禹锡好,即使被外贬,白居易去的也都是好地方,回来得也快。白居易似乎也很会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得开,会玩。而刘禹锡就差远了,艰苦的环境可能影响了他的身心。会昌二年(842年)七月,刘禹锡先白居易长辞于世,白居易挥泪写下了《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可见了一片真情。
四
说起刘禹锡,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住处,一间文学殿堂里的“陋室”,那陋室很多年了,还是那么简陋,但是上千年不颓,依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散发着幽香。住金銮殿的人为数不少了,富丽堂皇中也未见让人记住几个。
或许只是一时的住处,却感觉那陋室伴了他一生。这么说刘禹锡是沾了小屋的光了,自然也是沾了境遇的光了,如若在朝廷里顺顺当当地做着大官,政治革新推行得无阻无拦,刘禹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遭际,受那么多的排挤,吃那么多的苦,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陋室,这陋室让刘禹锡冷静、警醒、自励、思想。所以刘禹锡把陋室搞成了思想殿堂。谁进到这个殿堂里都会感染得浑身温暖。
刘禹锡还走入了乌衣巷,看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刘禹锡的小船进入了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有好听并且难懂的方言和唱曲,刘禹锡学着适应,司马的官不是什么大官,刘禹锡不在乎那个权力,刘禹锡泡在了读书写作上,他将自己写成了一个理论家和哲学家,并且逐步熟悉了那些地方民歌,他觉得来自于民间的歌子通晓易懂,极富深情,慢慢喜欢起来,并自行加工创作,他的诗歌也就进入了演唱,有了更多的读者和听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刘禹锡的作品。后来这些作品传到了内地,同样受到了欢迎。
刘禹锡后来又走过了很多地方,一直到年老了才回到宫里,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是他文学上最好的时光,因而说刘禹锡虽然在政治、生活上是一种“陋室”状态,在精神、文学上却是殿堂结果。就像刘禹锡来到乌衣巷看到的那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自由而快活。
有说《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和州当通判,被人刁难而写的,可能是一种误传。刘禹锡去和州当的是刺史。而通判的官职直到宋代才开始设立,刘禹锡不可能去当宋朝的官员。
说起传说,还有一个因刘禹锡的一首诗而起的。说刘禹锡在大和五年,经宰相裴度推荐,回京当了个礼部郎中,挂集贤殿学士衔。不巧的是,也正是这一年,裴度罢相,刘禹锡又被贬刺苏州。
司空李绅仰慕刘禹锡才名,设宴款待,司空在唐代只是给予贵族的虚衔,地位待遇很高,却不管什么事。席间高兴,就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唱歌侑酒。此姬不仅身段妖娆,舞姿曼妙,而且眉眼带电,歌音带雨。刘禹锡心中多云间晴天,早忘了一干不快事体。禁不住脱口吟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这么魅力四射的美女在司空大人身边,还不是天天见得寻常,感觉不出什么了,但是却让我老刘心恼肠乱啊。李绅不傻,还能听不出来?而且他也是个豪爽之人,当即笑着说,哈,你喜欢,就归你了。刘禹锡不仅得到了一位美人,创造了一段佳话,还传扬了一个成语,就是“司空见惯”。刘禹锡是性情中人,又有诗为证,肯定是带着醉意的、调侃的,至于是不是得到了人家的美人,就不好说了。
五
刘禹锡多是做刺史,是一个地方的一级长官,做得都很好,深受百姓的爱戴,比如苏州就把在此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一生勤于著述,传下的诗有810多首,文240多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不仅反映出他的文学成就,也是唐代社会状况的真实记录。有说后世对他文学地位的评价不大公正,如明代肇始的所谓“唐宋八大家”,就没有他的份。可能刘禹锡以论说文成就为大,比如他的《天伦》,那是他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家地位的奠基之作。他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唐宋八大家指的是散文成就,刘禹锡未入列也说得过去。
刘禹锡死后葬在了荥阳。他说过,“家本荥上”,荥是一道水,那水很老了,可我现在见不到这道水。在刘禹锡的墓园,倒是流着一道水,水中有白白的芦花在风中写诗,还有绿色的蒲草摇着诗的月光。荥阳人还记着这位老乡,记着他生前曾住过简陋的房子,特意为他建了一处敞阔的庄园,安放他的梦。
白居易死后葬在了洛阳,荥阳离洛阳不远,两个人想得很了,还可以遥相呼应。只是离葬在柳州的柳宗元远了,那可是千山万水。我想,他们或许会经常在梦里见到的。
分享按钮>>海瑞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改革家
>>山东广饶燕氏族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