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能佩戴

    中华燕氏网 2014年2月24日 孔祥文


  清代人着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着装制度是中国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系辞》)传统的延续,服饰被赋予了避寒遮体之外的礼乐教化功能。“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贾谊《新书·服疑》),服饰成为体现人们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标示等级和管理社会的工具。与以往不同的是,清代服饰在外观上有别于汉服,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其中,朝珠的佩戴,更是清代服饰所独有的特色。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满洲”很可能就是梵文“曼殊”的转音;佛教徒称清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而“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佛家僧侣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数有十八颗、二十七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之分。串有一百零八粒的念珠称为“百八牟尼珠”。《木槵(huàn,一种落叶乔木)子经》云:“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乃过一子。”在诵读佛号和经咒时,默诵一句,捻过一珠,用以计数,所以念珠又称“佛珠”或“数珠”。当时,女真人有衣上挂数珠的习惯,将一串珠子挂在衣襟的纽扣上,随身携带,诵经时手指逐个捻珠数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把数珠赏赐属下,各级将领也把数珠当作礼品进贡。
  清入关后,各项制度渐趋完备,其中也包括服饰制度的确立。朝珠正式作为冠服的一种佩饰确定下来,并被纳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以示郑重。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顺治帝皇后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帝以后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一、构成与象征意义
  朝珠由念珠演化而来,故结构与佛珠类似。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通常一盘朝珠周长大致在130至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佛教认为常人一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将其归纳为108种,所以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一百零八下,称为“醒百八烦恼”。在108颗珠中,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不同材质的大珠,称为“结珠”,结珠的颜色与其他珠子形成鲜明对比。4颗结珠将朝珠分成四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挂在脖子后面与结珠相连的珠子称为“佛头”。佛头有孔与“背云”相接,背云意为“一元复始”,垂于背后,背云最下端缀有葫芦形“大坠”,称为“佛嘴”。佛头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通常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颗小珠,每5颗为一组,中间有绦相连,下坠嵌有宝石的小“坠角”。三串小珠称为“纪念”,象征一个月有30天,为上、中、下旬,每串代表一旬。
  二、质地和用料
  朝珠有多种质料,主要以东珠、翡翠、玛瑙、红蓝宝石、水晶、白绿玉、青金石、珊瑚、松石、琥珀、蜜腊、菩提、碧玺、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刚子等为主。根据地位的不同,清代达官贵人佩戴不同质料的朝珠。所有质料中,以东珠串结而成的朝珠最为珍贵。
  珍珠按产地可分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称“廉珠”,是产于广东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带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称“东珠”,是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淡水珍珠。东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则为海蚌所产。清康熙时徐兰著《塞上杂记》载:“岭南珠色红,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东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贵……”,素有“大珠”、“美珠”之称的东珠,微粉红色的称为“美人湖”,微青色的称为“龙眼湖”,皆为上品。
  产于清王朝龙兴之地白山黑水间的东珠,以其匀圆莹润深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与珍爱,将其定为清朝冠服制度中品级最高的珠宝,并在打牲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北)设总管衙门,专门为皇室采捕东珠,所采东珠全部送入清宫内务府。
  三、佩戴规定
  清朝统治者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拥有东珠朝珠均属僭越犯上,这也是为何存世东珠朝珠稀少珍贵的原因。
  除东珠质料的朝珠外,还有其他宝石用于皇帝佩戴的朝珠。按场合不同,皇帝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清代规定皇帝在祭圜丘(天坛)时,穿蓝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方泽(地坛)时,穿明黄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腊朝珠。在日坛举行朝日礼时,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在月坛举行夕月礼时,穿白色朝服,佩戴绿松石朝珠。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地、日、月。
  清代对朝珠的佩戴方式有严格规定。佩戴时,须将“背云”垂于背部,紧靠后背心,背云长度大约在65至70厘米之间,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度相当。“佛头”在颈后,前胸的珠子以三个结珠作中心对称,“纪念”随朝珠垂于胸前。对于命妇,如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古礼时,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必须穿着朝服并佩挂三盘朝珠,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朝珠从左右肩斜挂交叉于胸前。而男子在任何场合只佩挂一盘朝珠。
  清朝根据亲贵等级对所佩戴朝珠的颜色、数量、质料作了规定,以显示不同的地位。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御朝珠一盘,绦皆明黄色。皇贵妃朝服用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用朝珠一盘,绦亦明黄色。贵妃、妃朝珠绦用金黄色,余与皇贵妃同。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绦金黄色;亲王、郡王朝珠制同。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及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所属官应用朝珠者,绦皆石青色。皇子福晋朝服用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用朝珠一盘,绦皆金黄色;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郡主、县主朝珠制同;贝勒夫人下至乡君朝珠制亦同,惟绦用石青色;民公、侯、伯夫人下至五品命妇,朝珠三盘,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绦皆石青色。
  官员们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赏赐外,通常自己置备。置办不起的,只能用旧货或替代品。当时也确有置办不起朝珠的,只好买一挂瓷珠充数。
  现今存世的东珠朝珠十分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东珠朝珠也为数不多。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宫廷珍宝》一书中,共收录了八盘朝珠,其中只有两盘是东珠朝珠。沈阳故宫博物院也珍藏了20余盘朝珠,大部分系由北京故宫调拨,也有少部分是从民间购置的。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盘皇帝御用的东珠朝珠,这也是沈阳故宫唯一的东珠朝珠。
满族服饰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色彩,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朝珠是清代独有的服饰标志,随着清朝的建立步入历史舞台,也在清亡之后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作为清代特有的配饰,它凝结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也见证和承载了清王朝荣辱兴衰的历史。


分享按钮>>每日一读:把苍蝇老鼠谱成曲子传唱
>>【戴氏网新闻】戴氏家藏博物馆发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