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普通工人如何炮制“总理遗言”
- 中华燕氏网 2014年3月4日 青年时报
事件起因
周恩来去世,李君旭“书写”总理遗言
1976年1月8日,巨星陨落,在病房与病魔斗争了半年的周恩来与世长辞。这位担任了二十多年共和国总理的党内元勋,本应享有国葬的待遇。然而在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下,仅仅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就连告别仪式上致悼词的邓小平,也在仪式结束后事实上无法进行工作。各大报纸上,怀念总理的文章在指令下被压缩,世界各国发来的唁电被要求合并、缩小字号,甚至于报纸的头条都被“反击右倾翻案风”“教育革命”等有意占据。十里长街送总理,也在极为压抑的气氛下进行。
2月5日,杭州的几个热血青年聚会,议论起了新闻报道的周总理要求“把骨灰撒到海里”的遗嘱。“总理遗嘱就一句话吗?肯定有别的指示被封锁了”,有人说着情绪就变得激动起来。23岁的青年工人李君旭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也强烈地认为,当时那种党和国家都处于险恶境地的危难时刻,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总理肯定是忧心如焚的,他不可能不留下遗言,他更不会在自己撒手人寰时对全国人民失语。但事实上,根据各种记载,处于病重之中的周总理确实没来得及留下什么遗言。
想着总要做点什么的李君旭,在经过几天的思考之后,一个极为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诞生了,“遗言!写成总理诀别信的口气!”有了想法,便立刻动起了手来。23岁,如此年轻,还是一个工人,有人不免怀疑,他能模仿出总理的口气写出遗言吗?事实上,李君旭尽管是个工人,但热爱文学,后来还得过全国报告文学的奖项,父母也是知识分子。并且,他炮制总理遗言还非常用心,搜集了大量周总理的讲话、报告,以及别人写周总理的文章,仔细阅读仔细揣摩。还找来了任弼时去世时的追悼会纪念册,参考了“胡志明遗言”。他这份炮制的遗言中,还加入了总理委托邓小平致悼词、撒骨灰等细节。甚至还特意把新闻中说的“骨灰撒到海里”改为“撒掉”这种简练的用法。
事后影响
传抄与追查:“遗言”引起巨大震动
当李君旭将这份“遗言”出示给他的几个朋友,并谎称这是抄自“某油印稿”时,他的朋友们立刻就被震撼了,进而相信这确实是周总理的遗言。于是,类似文革时期众多私密流传的手抄小说,这份“总理遗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传播开了。它二月中旬在杭州出现,几天内风靡全城。它借助着中国人传统的亲朋好友之间频繁的感情联络,借助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邮政渠道,到三月底四月初已经传遍了大半个中国。除西藏、新疆这些偏远的省份之外,各地均有成千上万计的抄本。甚至还有十多家境外媒体播发了这个遗言的消息。
人们兴奋、激动,又有几分紧张,就像在暗夜中发现了火光。在人们被压抑得窒息的时候,“遗言”是安慰也是希望。在并肩而行的自行车上,人们交头接耳;在家庭的餐桌上,人们辗转相抄。即便是在旅途上,陌生人之间一谈起时局,一谈起遗言,也会像磁石一样立即引为知己。
然而,这份力挺邓小平的遗言也引起了当时“四人帮”的极大恐慌。北京高层很快就注意到了这股异乎寻常的风潮。事情很快被定性为有蓄谋的“反革命谣言”。从北京向各地发的紧急电话通知说,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彻底的追查与收缴。凡看过、抄过、传过“遗言”的,一律要受到盘问。
在东北某省的某个文化局内,局长大人亲自坐镇,召集几十名干部训话,限令当晚二十四点前一定要查出本局出现的“遗言”是从哪儿来的,不然一个都不准回家;在北京的某所大学,“工、军宣队”命令所有的学生都交一份书面保证,讲清楚自己同“遗言”有关的一切情况。连理发的师傅,都因涉嫌传播谣言而挨了批斗。
但传播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当时的公安部门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调动了现代化的侦破技术来对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众多的“新生反革命分子”。仅在不大不小的安徽省就查出六千九百三十五份,以后收缴上来的又有三千零二十八份,神州大地,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而对最初的谣言,在几天之内就定位在了杭州城。李君旭很快被查到,并同时牵连到了他的几个朋友及他们的父母数人。经过一系列审查之后,都被定性为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判处死刑。幸好“四人帮”倒台,死刑还没来得及执行,他们就被平反了,因为这是属于“反四人帮”的行为。李君旭被教育“制造谣言是不对的”后,也被释放了。

分享按钮>>中科院发现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
>>每日一读:中国名鼎、近代鼎革与鼎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