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植“德”树,合造“德”林

    中华燕氏网 2014年3月14日 吴启民


    德与法是治理国家的软件和硬件,二者各司其职,和谐共生。法讲的是契约精神,是权利义务对等,是物资等价交换;德讲的是单方付出,是单方奉献,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依法治国已成国策,为了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以德治国也必将成为今后的大势所趋。
    至圣先师孔子评价泰伯“可谓至德”;召公被国人尊为廉政始祖,德的化身。泰伯与召公是长在中国人道德山峰上的两棵参天大树。请让我先介绍树的价值。
    衡量一棵树
    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创值约19.6万美元。这一计算是否精确姑且不论,就树木的实用价值而言,确是显而易见的。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认为: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如果按照通常习惯的木材价格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这棵树的综合价值计算,就远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计算,这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防止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份再循环(价值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 (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将这些综合价值计算在一起,那么,这棵树的价值就是20万美元。而这棵树的生态值,是它的木材价值的2000多倍。
    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树木,失去了森林,那么造成的后果是: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森林的丧失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就会上亿……
    所以说绿色是地球的脉动。大自然的树——种植在土地上的树木具有巨大的生态意义。而精神之树、文明之树、道德之树等一切种植在心灵中的树木具有更大的道德意义,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的和谐,进而让我们的生活美好温馨。
    回溯那棵树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美丽的江南,回溯那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泰伯。
    泰伯是吴国的第一代君主。3200年前的商末周初,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业者,其在昌乎!”昌,就是季历的小儿子,传说他出生时祥瑞纷呈,后为周文王。按照当时的体制,王位都是传给长子,泰伯是当然的接班人。但他觉得父亲既然认为昌能接传,自己就该避让给季历,然后再顺理成章传给昌。于是,他和二弟仲雍趁父亲生病之际,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出奔南方蛮荒之地,一直到了梅里。他“断发纹身,自号句吴,从者千余家”,因而立国。 这就是传为千古佳话的“泰伯奔吴”,而这个事件也成为众多学者所共认的吴文化起点,泰伯因此也就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泰伯治国有方,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吴民,教之识字、耕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逐渐兴起了制陶和冶铸工业,使得吴地黎庶殷富,国泰民安。
    由于泰伯三让天下,在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为开发江南建立的不朽功勋,孔子在《论语•泰伯》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禅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正是这一评价,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禅让”之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给予最高的赞誉。泰伯之崇高美德,感应后人。因此,东汉桓帝下令为泰伯建墓立庙,后来历代帝王都题辞赞颂,肯定其崇高地位。比如,现存康熙皇题:“三让高纵”,乾隆帝赞“至德无名”的牌匾皆高挂在“至德庙”顶,后人把泰伯尊为至高无上的圣王,以发扬其“至德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泰伯庙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无锡十八景要点,为宏扬泰伯精神,展示吴地文化,梅村于2009年重新保护整修,建设了“中华德城”,以彰显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2004年,无锡市委把“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定为“至德名邦”——无锡的城市精神。2006 年,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围绕“传承吴地文明、实现文化振兴”的主题,每年举办吴文化节,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充满文化创新活力的知名品牌节庆活动,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先后被评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十大节庆活 动”,获得全国“最佳文化类节庆奖”等殊荣。
    仰望这棵树
    从美丽的江南转身,回望西北大地,在黄土高原上,在泰伯故土里,还有另外一棵树——甘棠。泰伯之孙传承着泰伯的精神,他在中国历史上同样的顶天立地,这个人叫:姬奭。
    姬奭,史称召公,亦称召伯,也称召康公。他是周文王姬昌百子中的老二,庶子中的老大,是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兄弟。他辅佐父兄消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继之,又辅佐成王姬诵,康王姬钊,创建了“四十多年刑措不用”的“成康盛世”,为周朝打下了延续八百二十五年的坚实基础。他“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的廉政思想,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他个人也被尊为中国的廉政始祖。老子的“圣人无心,常以百姓心为心”,孔子的“思其人,爱其树,尊其人,敬其位”,“见于甘棠,甚于宗庙”,对召公的民本思想、治国理念,以及百姓对他的由衷敬爱和赞颂,都做出了高度赞美和评价。
   “甘棠”一词源于《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此诗就是为纪念召公所作的。相传西周的召公心怀仁厚,常有爱民之心,他巡行乡邑,于甘棠树下听取民讼,为百姓排忧解纷,召公去世后,老百姓常聚集在甘棠树下,怀召公其人,思清明之政。
    从诗经里长出的这棵甘棠树,已经三千多年了,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中国人心里却是日益茁壮。 “甘棠”、“棠梨”、“棠棣”、“蔽芾”等这些美丽的字眼都是传诵它的,“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天寒召伯树 ,地阔望仙台”“只应棠树影,此旧更扶疏” “诗歌甘棠美召伯,爱惜蔽芾由思人”。从周秦汉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从明君贤相到清官廉吏,歌颂他的诗有一千多篇。
    千百年来,甘棠树和召公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标志,无数的人“思其人而敬其树”。据统计全国以“甘棠”为名的地方就有一百多个,召公“敬德保民”“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爱民情怀,也如同这棵甘棠树延绵三千多年的浓浓绿荫,供亿万人敬仰和爱戴、追思和仿效。
我种甘棠树
    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前缘未了,总之,我从1999年开始接触召公文化,遇见了这棵甘棠树后,我的灵魂就收到了深深的触动。
    泰伯是我们吴姓的先祖,召公是泰伯的孙辈。所以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来种道德树,兴建甘棠苑,所以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来种召公这棵道德之树,我责无旁贷、无怨无悔。我认为人人都能成为种树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来爱戴这棵树,来种植这棵树,来浇灌这棵树,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心灵生态将会更好。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理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做官应该树德。 为官者必须树德,古人云:“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又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洛阳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群众不信任干部已经成了习惯》。《法制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县委书记把全县的官卖光了》。这两篇文章证实,确实存在一些人民公仆少德,甚至缺德。胡锦涛做总书记时提出:“对腐败分子决不手软,发现一个,严惩一个。”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讲:“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先后两任总书记的讲话证实,由于官德严重缺失,且越演越烈,中国共产党想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必须进行大刀阔斧、令行禁止的有效改革。
    二是做人应该立德。公安部在打假现场会议上宣布:“现在的中国无货不假,无食不毒。”这证明为数颇多的制造商和经销商极为缺乏公德。他们在中国人中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诚信危机,为了祖国的长久有序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个人做起,每个人在做人时要时刻谨记至少自己不能“缺德”。
    三是做事应该讲德。讲道德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甚至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合乎道德、对得起良心作为原则,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只有这样做事才能完成灵魂的修炼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使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综上,从泰伯到召公,从江南无锡到陕西岐山,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两岸,从远古到现在,德文化如同一颗参天大树,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产,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德和天下”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让我们弘扬泰伯和召公的“德文化”同植一棵树,种出“泰伯至德林”营造“甘棠文化林”,让“德文化”这棵树家喻户晓,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不朽之树,成为我们生活家园的绿色名片,成为勤政爱民、廉洁为民的“公仆树”。让古老的“德之树”和全新的“中国梦”一起,在神州大地谱写出最和谐、最生动、最美丽的绿色篇章。
    颂长江莫高歌,静观源头;赞黄河须无声,静览壶口。愿2013德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同植“德”树,合造“德”林,使中华民族在德涵品俊,迅速崛起。
    大地需要绿化,心灵更需要绿化,让我们牵手甘棠,同植一棵树。让世界充满绿色,让我们永远和春天与希望同在一起!
 


分享按钮>>“浪子”燕青不好女色
>>每日一读:清代禁赌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