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山西宴席“重八席”

    中华燕氏网 2014-3-19 15:59:18 中新网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这礼仪之邦的发端便是从吃开始的。“夫礼之处,始诸饮食。”周朝的人就这么说。饮食礼仪最繁琐、最全面的首推宴请之礼。
  过去皇家有御宴,如今国家有国宴,到了民间,百姓的婚丧嫁娶也都要摆宴,逢年过节宴请宾朋,无不设宴款待,设宴要有礼,参加宴席自然也有规矩。饮食的礼仪,是中国礼仪中最外在、最普遍,也是传承中保持最好的。
  山西很多地方,最传统、最隆重、最有讲究的宴席标准是八八席制。平定有三八席,洪洞有重八席,汾阳有三八八席,晋城、祁县、侯马等地皆有八八席……只要跟这个“八”沾边的宴席,这顿饭的规格档次就是民间的满汉全席。
  为什么要与“八”有关,不是别的数字呢?根据记载,周朝天子进膳要用“六谷、六牲、六清、八珍”。“八珍”是供周天子享用的食品,代表了当时烹饪的最高水平,也成为后世之八珍宴席的先驱之作。历代八珍的内容早已经不同,到了清代,更是根据食材的丰富性,有了“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的四八珍,不过大家依然延续了周代“八”为一席的宴席建制方式。
  山西各地的八八席中,单洪洞叫“重八席”,传说很多。
  1成双入对的婚礼习俗
  八八席,有说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伏羲氏是洪洞卦底村人。伏羲氏推演出包含天地奥妙的“先天八卦”。“八”这个数字就成为华夏子孙尊崇的对象。由“崇八”演绎成“重八”,有尊敬、尊崇的含义。至今在洪洞坊间还有“崇八”的说法。人们用自己最得意的生活方式,祭祀鬼神,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祈祷,这就开始了礼仪的行为。
  当地婚娶摆宴时,为表达对伏羲氏的敬仰,宴席为取天地和合之美意,以四碗四碟、四干四鲜、四荤四素、四珍四酿等重八之数为菜式名目,故称为“重八席”。
  这种八八席制的宴席最常见于儿婚女嫁之时,既表达隆重规格之高,也暗含成双成对之意。在平定,有句话叫,“想吃‘三八席’,就做新女婿。”也就是说,这道宴席是专门给新女婿准备的。而且宴席中的菜品也多有讲究,比如,主菜“红烧海参”打头,叫“红开喜宴,满堂喜气鸿运来”,“拔丝苹果”代表幸福平安的日子长又长,“珍珠丸”寓意荣华富贵一生一世。压酒凉菜“腱子”打头,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石花菜”收尾,取其长长久久,好事连连不断之意……
  洪洞的重八席在摆桌时也有讲究,比如婚宴当中新郎新娘坐的桌子,要摆成“龙凤呈祥”四字样。男方迎娶新娘的吃客桌子,要摆成“一品当朝”字样。女方陪女送嫁的送客坐的桌子,要摆成“得胜回朝”字样。宴请女婿的桌子,要摆成“状元及第”的字样。
  各地的“八八席”在菜品搭配上一般都会因地制宜地做一些调整,但是莫不在菜品中赋予深意,满含吉祥祝福,宴席中承载着诸多美好的祝愿。
  2重八席,招待贵宾的首选宴席
  也有人说,洪洞的“重八席”在春秋时期就有,那时也叫“八八席”,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时候,逃到洪洞(春秋时又名杨干邑),当地名士杨莲公就曾用“八八席”制招待他。后重耳成就霸业,在位时往往采用“杨干邑八八席”宴请各方诸侯,各诸侯也将这种宴席形制带回本土。有说,改叫“重八席”是当地民间百姓为纪念辅佐晋文公的八位贤臣而取的,还有传说是为崇敬舍生救晋灵公迫害的赵氏孤儿的八位义生而得名。
  叫八八席也好,重八席也成,总之,这种席制也被当做是最高级别的商务会谈酒宴,在清代时,招待过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康熙。
  据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一月初四,南巡时曾路过洪洞。并且在洪洞接见过考取了进士,却不愿再为官的名士范镐鼎。范镐鼎那时已七十多岁,他在儿子范麟的陪伴下,一大早在官城桥旁候圣驾,还送给康熙一篮子自家产的柑子。当时康熙下榻洪洞,当局人士自然是用最高规格的“重八席”招待这位当朝天子了。后来到了慈禧太后路过洪洞时也品尝过“重八席”。
  重八席有“官席”,估计就与这几次接驾有关了。官席数量124种,用料自然是最高规格,碟盘摆放也十分讲究,每桌菜品必须摆成吉祥字形,并切合座席者的身份。这种菜品摆放要有讲究的礼仪也是皇家规矩,随着皇家与民间的交流活动,这些习俗讲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百姓宴席的规矩。
  3尊师敬老盼重逢的历史记录
  在洪洞历史上,一年还有一天必定要全县大摆一次“重八席”,同接待皇帝一般的规格。那就是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追老会上官方要大摆重八席。据洪洞史志编撰的李新民老师讲,民国之前洪洞当地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追老会”,主要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县里要大宴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和所有在私塾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先生。这顿饭要在腊月里就下帖子,开席时,要有鼓乐伴奏,要请大戏,要给老人和先生们行大礼。不难看出,这一道宴席里所包含着的尊老和尊师的儒家礼制。尊老、尊师都是西汉时期大力推广的儒家礼制。这样的盛会据说在当地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也足以明白,山西人尊师敬老的习俗由来已久。
  还有人说洪洞人为了盼重逢之喜,到了明朝时期“八八席”才改名为“重八席”。这与洪洞大移民有关,与那位别名叫朱重八的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有关。在洪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曲民谣:“朱重八、朱重八,槐乡人在天涯;喜相逢、吃重八,百家姓里是一家。”也正是从明洪武以后,洪洞“重八席”的宴席名字就固定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千百年来,不管是儿婚女嫁、父母寿诞、还是金榜题名,新居乔迁,重八席都会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款待亲朋好友。
  4宴席的礼仪传承始于周代
  山西的地方饮食与皇家御宴的交流活动历史悠久。特别是介休绵山,自古闻名遐迩,历代帝王将相、名人贤哲,高僧高道朝拜游览者甚众,故流传下来丰富的饮食文化。绵山有九大名宴之说,三晋名宴多出于此。同时,也随着皇家人等,王公大臣们的往来,宫里的美食和人才也有外流现象,地方上的一些名厨也曾被皇家挖过墙脚,招为御厨,地方的风味美食自然也就被带进了帝王家,成为御膳,也算是一种饮食上民间和皇家的交流活动吧。
  随着饮食交流活动,饮食中的礼仪文化也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交往。
    平常在家里吃饭待客,相对随意,一旦成为正式的礼宾活动,那么穿衣打扮、神情举止、上菜敬酒……诸多方面就有了各种要求。比如,陈设菜肴要有顺序,不能放乱。进食时不要光顾自己吃饱。吃饭不要发出响声,到口的鱼肉不要再放回菜盆。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当众剔牙齿。陪长者饮酒见到长者要递酒,要赶快起立拜受,等到长者回话,不用客气,才能回到席位饮酒,如果长者没有举杯饮尽,少者不能先喝。席间谈话,长者没有提及的不要乱说。表情要庄重,听讲要虔诚,不要打断别人的话头,也不要随声附和……这些莫不是我们如今都在遵循的饮食礼仪,而这些又无一例外地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开始遵照执行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