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北四地燕氏族谱序

    中华燕氏网 2014-4-1 11:16:02 族氏裔孙


    家有家谱,犹如国有国史。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见证。通过修谱,分清支脉世系,使族有所依、代有所据,承前启后、薪火相传。这既是对家族思想、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族世代伦理、历史发展的记录,更是缅怀先祖、饮水思源的操守体现。
    参天之木追其根,怀山之水溯其源。燕姓始祖是周朝重臣姬奭。因其初封在召(音:shào,今陕西凤翔一带),故史称召公。召公辅佐武王灭商,功勋卓著,又被加封于燕,后建燕国,立都于蓟(今北京房山一带)。召公居官数十载,清廉勤勉,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和小憩,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即是为此而作。燕国前后经历八百多年,其贵族子孙为永久纪念,皆以国为姓,始称燕姓。
    明洪武年间,始迁祖仲秀公及胞弟仲岱公,由山西洪洞县分徙至今广饶、博山。后来,仲岱次子国远又续迁广饶。六百多年来,沧桑巨变,燕姓子孙繁衍兴旺。迄今为止,两支后裔已延衍至二十五世,在世人口一万九千有余,主要分布居住在桑科、前桑、东燕、西燕、石碑、房家、屋子、义和、乌河、高港、南堤、马三、马前、央三、新村、北塔、燕寨、唐王等十几个村庄,还有很多族人,陆续外迁到寿光临泽、济南历城和商河、滨州阳信、青州文登和梁孟、陕西西安、东北三省等地方。对此,以前各分支家谱中虽有记载,但现在已很难精确统计。
    修续族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年代久远,两支后裔人口众多且徙居地域广阔,再者,族人历次修谱,又多是按各自的分支续修,因此,某些方面难免存在紊乱和缺憾。所以,续修一部脉络清晰,世系完整、统一的总支家谱,十分必要。为此,多位族人代表先后于二00八年四月和二00九年四月,去河北、山西寻根问祖。特别是在山西洪洞期间,县政协秘书长燕春玲特邀当地八位族人鼎力协助,详细查考了当地的文史档案和族谱,使相关修谱资料得到核实;二0一一年十月,第二届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代表大会在广饶召开,来自二十四个省市的一百六十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叙族事、话族情、诉族愿,对全国燕氏联谱充满期待;二0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博山和广饶的三十多名族人代表,在博山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合谱事宜;二0一三年三月三日,河北广宗县、山东临清市、博山区和广饶县四个地区的五十八名族人代表,相聚在临清市烟店镇,就“五支合谱”意向达成一致,形成决议。
    欣逢国泰民安之盛世,正当合修家谱之吉时。作为燕氏后裔,实不能愧对上族遗愿,更不敢有负众望所归。二00八年十月,由锡河、玉山、培芬、增寿、奎军、萍东、广东、修文、本惠、清源等族人倡议,将原有各分支家谱统一整合,续修完整的总支家谱,得到全体族人的响应。时过不久,按支系组织成立的各个续谱小组即开始运作。他们本着尊重历史、与时俱进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不漏一家、不缺一人,多方考证、分工协作,历经两年有余,顺利完成谱本正文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工作,修成谱本共五卷。
    此次修谱,对历史遗留和遗漏问题,在经过多方查考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作了补正,对旧谱中与当今情势不相适应的内容,作了必要的改革。例如:非血缘关系的子女,与亲子一视同仁;根据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代人的原则,女孩全部统计入谱,已婚者,注明出嫁何处;子女登记入谱,依先男后女的顺序、按有效证件的真实名字填写,男子已婚的,同时填写其配偶姓名;对于外迁定居者,在其名下做了必要的注明。族谱文本中,对所有内容的记述,均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心光常注近及远,族业毋忘后视今。民族的繁荣离不开团结,家族的发展更需要团结。家族团结和睦,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常盛不衰。回望历史,纵观我燕氏家族,一直是以爱国孝亲、自强不息为众族之所望;以厚德载物、凝心聚力为世人之楷模;更以乐善好施、忠贞继世为乡里所赞誉。缅怀先祖遗风,实令后辈感激涕零。唯愿吾辈及后人,定要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和谐创新,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智信之举,立光大家业之门,以此彪炳史册,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敬祖仰宗,自愧不才,拙撰此文,是以为序。
   
                       族氏裔孙 同敬
                                                                公元二0一三年十二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