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北四地燕氏族谱之寻根问祖纪实

    中华燕氏网 2014-4-3 9:30:49 萍东增寿


  根据续修族谱之需,二零零八年四月和二零零九年四月,曾组织族人去河北、山西寻根问祖,历时七天,行程万里。破解了诸多疑点,发现了一些前所未知的问题,现简要记述如下:
  去河北省枣强、故城考察的情况
  考察人:增寿、本唐、修文、奎良
  时间: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此次考察的任务,一是到枣强县枣强镇十里营村寻根;二是到枣强县枣强镇徐庄徐庆波处,查看《枣强珍闻大观》有关明朝初年枣强设分丁局分发移民的记述。
  1、十五日下午,增寿、修文、奎良在枣强县政协委员徐庆波处仔细查看了《枣强珍闻大观》一书,书中没有明朝初年设分丁局分发移民的记述。当询问徐庆波明朝初年枣强是否设分丁局分发移民时,徐答:“没有此事,我是县政协委员,我怎么不知道?”
  2、十六日,到枣强县档案局计划查阅移民方面的资料,该局局长告诉我们:“枣强县是山西移民所建,本县无移民外迁,《县志》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3、到枣强县志办公室查阅资料,从枣强县“姓氏人口统计表”中查到该县燕姓人口共三十二人,其中县城三人(七里营村人),枣强镇七里营村二十九人。经核实全县村名,并无十里营村。
  4、与七里营村八十四村高龄的燕益宽及其子座谈,燕益宽说:“听老人们说,俺是从洪洞迁来的,人烟不旺,一直没有族谱,过年过节就请个牌位。”他提供故城县有个燕家庄,燕姓人口很多
    5、在故城县公安局、故城镇派出所协助下,查到了该县唯一的燕姓村岱庄。九十一岁高龄的燕玉普说:“我们的老家是山东武城县燕家庄,此庄在一百年多年前就无人了。我们是从燕家庄迁来的,现有三百多口人,原来有家谱,文革时破“四旧”给烧了,新修的影轴只记到我爷爷。”
  二、 去山西省浮山、洪洞、古县、灵石考察的情况
  考察人:萍东、增寿、有河(临清市前汪堤村)、凤栖(河北省广宗县南张葛村)
  时间:二00九年四月十二日至十五日
  此次考察根据山西省浮山县槐念乡燕村是“燕氏老庄”这条线索,顺藤摸瓜展开。
  1、十二日下午,在浮山县北王乡老人燕凤鸣详家细询问了该县燕姓人口的分布状况,经他指点,为考察起到了向导的作用。他介绍说:“俺是从张庄乡辛乐村迁来的,我只记得父亲、爷爷的名字,再上辈的祖宗就不知道了。”
  2、十三日清晨,在浮山县政府对门的书店查看书籍资料,从店老板口中得知该县政协主席叫燕铃。我们找到燕铃说明来意。她非常热情,并立即电话查询了县志办、档案局等部门,但是,均无移民方面的资料。原因是县里经济条件差,这些部门建立时间较晚,资料不全。燕铃介绍,堂叔燕文亮(县人大原主任)对家族事很热心,可能知道些情况,并电话通知燕文亮在家等候。
  我们到张庄乡辛乐村找到燕文亮,他介绍说:“全县燕姓人口不足一千人,槐念乡燕村是浮山县燕姓老庄,大约有二百户,七百余人。张庄乡辛乐村四十户,不足二百人。岭上村七、八户,北王乡张刘村五、六户,以上各村燕姓都来自燕村,没有族谱。”他带我们看了他家的影轴,始祖是燕文亮的爷爷燕长春。
  在浮山县燕姓老庄槐念乡燕村看到,有圣王山、圣王庙、石碑等文物,因年代久远,碑文已残缺不全,不能辨认。据六十二岁的燕步亮介绍,该村在历史上曾出过举人、郡马等官员。
  在往洪洞县的途中,路过古县燕郝村,经询问郝氏人家,燕姓人家已迁走多年,去向不详。
  进入洪洞县境内不远处,发现一抗日英雄纪念碑,碑文有淹底乡吉村燕姓先烈三名。我们进村找到了燕德荣(孔峪乡原党委副书记),他介绍吉村有燕姓一百二十户,近五百口人,是从甘亭镇燕壁村迁来的。退休后曾组织续谱工作,搞了二、三年,因没有足够的真实历史资料作罢。
  到甘亭镇燕壁村找到燕成记,他说:“我们村有燕姓一百来户,四百余人,上辈人我只记得曾祖父的名字。”我们看了他家的影轴,最高一辈是其曾祖父燕锡武。
  十四日早,我们与洪洞县政协秘书长燕春玲座谈,她介绍说:“洪洞县燕姓人口一千八百多,在洪洞属小姓。我家的祖先是洪武年间迁山东的,二百年前山东发生灾害,我的老爷爷兄弟俩又迁回来了,这些年来也未曾续谱。”
  到灵石找到县司法局局长燕学恭,他说:“灵石县家族文化积淀太薄,只知道父亲、爷爷的名字,他的老爷爷叫什么都不知道。我是史家岭村人,祖籍北京,是公元五百九十年迁灵石的,是名副其实的燕氏老庄。”
  在燕学恭带领下,来到灵石县燕家园找到城关镇原镇长燕昌应,燕昌应介绍说:“我是灵石县燕家店后裔,燕家店的祖籍是北京苑阳郡隔壁里一甲三户,迁灵石一千四百多年,各支都有族谱,记得祖宗中有叫燕仲祥、燕仲良的,族谱在‘文革’时烧了。”
  11、十四日上午,到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查阅典籍。当我们走进祭祖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祭祖堂祭拜自己的姓氏之祖。祭祖堂庄严古朴、香火缭绕,十个供橱摆满了近千个移民祖先的姓氏牌位:张显、王显、李显、孙显……燕显的牌位居各移民先祖牌位中间。我们来到牌位前上香、默哀、三鞠躬,然后开始参观。
  从以上考察情况看,多数考察点的情况已十分明了,同时也查出了日后寻根应注意的几个重点。一是山西省浮山县怀念乡燕村(明属平阳府)是浮山县燕姓老庄,有圣王山、圣王庙、石碑等文物留存;二是山西省灵石县史家岭村(明属平阳府),祖籍北京,公元五百九十年迁灵石,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三是灵石县城关燕家院,祖籍北京,素有“先有燕家店,后有灵石县”之称,其后裔记得被毁的族谱中有叫燕仲祥、燕仲良的。
  我们从碑文和《明史》、《明实录》、《洪洞大槐树移民大事记》的记载中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几个问题。一是迁往山东的移民大多来自山西省泽、潞二州(今山西晋城、长治地区),提供了祖籍的大体区域位置;二是明初多达十八次的移民中,明确记载向山东移民的只有两次。一次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另一次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三是明代迁民遗址位于洪洞县古槐北路贾村西侧,《平阳府志》有记载,大槐树迁民处有遗址,老照片等文物留存。由此证明,我们的始祖应该就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以上所记,仅供后人参考。
                         十六世孙 萍东、增寿
                                               公元二00九年四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