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格外推崇舜帝

    中华燕氏网 2014年5月6日 新浪网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录了华夏民族草创时期的五位始祖,分别是,轩辕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唐尧,虞舜。通观该本纪全文,能深切地感受到,太史公对中华五位先帝,虽均不乏敬仰,但明显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舜帝身上。司马迁把中华开明政治和道德风尚的首功,归之于虞舜,他十分明确和肯定地断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司马迁何以如此格外推崇舜帝?恐怕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是其辛酸苦难的坎坷身世,更接地气。
    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极其不幸的。生母早逝,父亲瞽叟——看这名字您就知道是个瞎男人——再娶,从此便开始了舜的噩梦。瞽叟年轻漂亮的续弦很不喜欢前妻之子,特别是在生下自己的亲儿子象以后,更是咋看舜咋不顺眼。瞽叟是个只顾自己和新妇快活而不管儿子冷暖的主,跟着新妇也厌弃起亲儿子,而对象却娇生惯养,任其胡作非为。
    舜在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象的眼里,分明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处处受到刁难、虐待,发展到后来,三人联手要舜消失。家庭环境如此恶劣,舜却逆来顺受,一切只当是磨练。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处处小心,性命危难之时,也只能设法独自避闪逃匿。
    有一回,瞽叟让舜爬到高高的仓廪上面去涂泥巴,趁舜不注意,在仓廪四周地上点燃大火,试图烧死这个儿子。侥幸的是,舜当时手里有两顶草帽,慌乱之中借助草帽,舜得以跳下仓廪,免被烧死。
    即使舜已长大成人,父母及弟害他之心仍不死。这天,瞽叟指使舜挖井,估摸着挖到很深时,小儿子象和瞽叟合伙往井里填土,填满后踩实,二人扬长而去。路上,象得意洋洋地对瞽叟吹嘘,我这主意高明吧!回到家,象就霸占了哥哥的妻子,父子瓜分了舜的牛羊财产。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舜,早就练就了本能的防范意识,他在挖井时,临时在井壁横向开凿了一个地道。结果果然用上了,否则他定被活埋,死于非命。
    二是宽容隐忍的谦恭品行,合乎礼义。
    司马迁讲:“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父亲没正形,继母蛮悍狠毒,弟弟骄纵无法无天。面对家庭给他的各种伤害和非人待遇,舜表现出了一个未成年男人少见的宽容和隐忍。虽身处险境,动辄得咎,舜却“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一如既往地恭顺对待父亲、继母和弟弟,每日每夜谨小慎微,丝毫未曾懈怠。对父亲“不失子道”,对弟弟“兄弟孝慈”,尽最大努力做到长幼有序。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计前嫌,宽仁大量,没有去冤冤相报。在受到尧帝的赏识,委以摄政重任后,舜没有以“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小人得志心态,去报复恶父悍母骄弟,相反,还之以德,善待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尤其是在正式践帝位后,他“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即使贵为天子,他仍循规蹈矩地前去朝见生父,对曾经要害死他的父亲仍和颜悦色、恭谨敬奉,保持着一个做儿子应有的孝道。同时,“封弟象为诸侯”。用博大的胸襟感化着两个恶人。
    舜是个用行动说话的君子,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理所当然该享有天下。帝尧去世,三年丧期结束后,舜要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为表明自己的真心实意,他回避躲到了离首都较远的南河南岸。谁知各路诸侯认定了他,不去朝见丹朱,而是纷纷追随他到河南;有事也不请示丹朱,而是来找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人们宣传赞美的,也只有舜。这就是说,舜是被大家公认共推上台的。
    三是低调务实的平民气质,敦厚和睦。
    舜走到哪里就把好的风气带到哪里,始终给人一个勤勉亲民爱民的印象。他在历山种田务农,历山一带的人从不会因地界而发生纠纷;他在雷泽撒网捕鱼,湖畔的渔民出现了相互谦让房屋住处的现象;他来到黄河边制作陶器,逐渐影响了这里的制陶者,视信誉如生命,绝不制售残次品。
    舜,渐渐成为美德的代言人,和睦信任与祥和兴旺的象征。舜在哪里住上一年,这里就会形成村落;住上两年,就会成为城镇;住上三年,那就成了繁华的都市。
    舜没有因为人们的热情追捧而蜕去平民本色。“舜年二十以孝闻”,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妻,又让九个儿子去跟舜交往。舜和两个高贵出身的妻子,长期住在乡下的老家——妫水之畔。舜治家极其严谨,即使尧帝的女儿,他也要求不能因其出身高贵而傲慢待人,要像民妇一样,孝敬双亲,谨守妇道,严格按照做儿媳妇的规矩说话办事。尧帝的九个儿子,在长期与舜的相出中,强烈感受到其身上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也逐渐变得稳重厚道起来。
    舜遇事不惊,沉稳持重。即使不巧误入深山密林,遭遇雷雨暴风,他也不会迷失方向。帝尧看中的正是他身上的这个超人之处。
    四是惩恶扬善的胆识气魄,始开先河。
    轩辕黄帝的孙子帝颛顼高阳氏这一脉,有八个很有才干的儿子,替世人做了很多好事,人们称他们为“八恺”;轩辕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这一脉,也涌现出了八位才能卓著的后人,世人称其为“八元”。这十六支家族,美德代代相传,为人称颂,但帝尧却一直没有启用他们的首领。舜任内,果敢地任用“八恺”的后人去主管大地上的水利、农作诸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让“八元”的后代主管国家的教育教化,结果换来了全天下父亲威严、母亲慈爱、兄长友善、小弟恭敬、儿子孝顺,域内太平祥和,邻邦都受到感染。
这是扬善。
    蚩尤历来是恶的化身,他的后裔中,有个恶汉专事袒护罪犯,行凶作恶,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浑沌”;少皞氏也有个不成器的后人,专干诽谤忠良、粉饰邪恶的事,人们称其为“穷奇”;帝颛顼高阳的后人里,出了个不屑之子,不受管教,不听好话,不知好歹,万民送其“梼杌”——难驯之恶兽;缙云氏的后人里出了个好吃懒做、贪污受贿、贪得无厌的家伙,人管他叫“饕餮”。上述“四凶”,实属国家的蛀虫,民族的败类,祸国殃民。舜毫无顾忌地将这四个凶顽的家族,一声令下,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让他们去跟妖魔鬼怪打交道,别再害苍生黎民。
    这是除恶。
    五是匡时济世的巨大功业,福荫后世。
    中华文明较完备的国家治理机构,应当说由舜创设,尧的时代,虽事有人干,但并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舜宣告就位后,召集四方诸侯来商议国策,命令十二个地域长官畅言帝尧之德,大力提倡“行厚德,远佞人”。伯禹任司空,契为司徒,二十二位各有专长的能人,分别协助他分管内政和外交。
    每三年,对各位进行一次政绩考核,根据各自表现决定升迁或罢免。
    各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皋陶担任大法官,司法公平,百姓信服;伯夷掌管礼仪,朝野上下和谐谦让;垂管理各项工程工艺,百工得到发展;益主管林牧,山水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弃负责农业,五谷丰登;契负责教化,百姓和睦;龙负责外交,睦邻友好,宾至如归;十二个地方长官长年尽职尽责,九州令行禁止;功劳最大的,当然还是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风调雨顺,山河展新貌。
    华夏的兴盛,引来万邦异族的钦佩,无不称颂舜帝的巨大功业,四海之内,心向往之。为此,多才多艺的禹专门创作了一首乐曲,名曰《九招》,音乐一起,祥瑞之物闻声而至,“凤凰来翔”。
    所以说,天下理想的政德,是由舜帝开创奠基的。
 


分享按钮>>黑富豪刘汉遭人持枪顶头后花1000万买对方人头
>>当年为关羽刮骨疗伤的真是华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