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儿童节奖状啥样?李婆婆珍藏着一张

    中华燕氏网 2014-6-1 6:38:55 重庆晨报


    1950年6月1日,是第一届国际儿童节。家住大渡口的李业璐婆婆,珍藏着一份第一届国际儿童节的奖状。虽然历经多次搬家,这个“宝贝”仍然保存完好。

    奖状珍藏60多年

    李业璐婆婆出生于1938年,今年已经76岁。在李婆婆家中珍藏的这张奖状放在透明的塑料纸里,收藏在书柜中。

    李婆婆小心翼翼地取出这份奖状,奖状是一张长方形的油印纸,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

    油墨印刷在普通宣纸上,纸张已经略微泛黄,上面写着:“泸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国际儿童节奖状(奖字第4号)小朋友李业璐,系四川省泸县人,年十一岁肄业小市第二中心小学,确具实践劳动,爱护团体,身体健全,学习努力等良好条件,堪称本年度模范儿童,除向群众介绍外,兹再发奖状以资鼓励。”

    右边写着,“给小朋友:李业璐”。落款时间是“公元一九五年六月一日。”

    奖状共153字,末尾还加盖了一枚10厘米见方的“泸县人民政府之印”的印章。

    专门到照相馆拍了照片

   “那时的儿童节比较简单,但因为得到了这份奖状,我兴奋了很多天”,李业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非常怀念。1950年的时候,李业璐还只有11岁。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李业璐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一名同学。

    老师告诉李业璐,她是两名模范儿童之一,另外有一个托儿所的小宝宝,被评为了健康儿童。李业璐被带到城里的照像馆,拍了照片,作为宣传。

    李业璐的父亲是教授,母亲是老师,平时对她的教育很严。不仅学习成绩比较好,也爱帮助别人。还是小学生的李业璐,看到家庭条件差的同学,没有笔墨了,就把自己的橡皮擦、笔墨送给他。

    模范儿童的奖状,就是奖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李业璐还记得,获得模范儿童、健康儿童共3个人都是女孩。获得健康儿童的那个小宝宝,长得胖乎乎的。

    旧衣服缝连衣裙当礼物

    上世纪50年代的国际儿童节,是怎么过的?李业璐说,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但父母为了让自己过上快乐的儿童节,还是费了不少心思。

    母亲知道李业璐获得“模范儿童”后非常高兴,拿出两件旧衣服给她缝了一件连衣裙,上面是浅灰色的,下面是红色的条纹。“虽然是旧衣服改的,但也算是新衣服,我穿着它别提多开心”,李业璐笑着说。

    那时的孩子没有现在的条件,平时吃不上什么零食,最常见的,就兜里揣着一把干胡豆。在第一个国际儿童节,父母拿省吃俭用的钱,给李业璐买了小饼干、糖果。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高级的“美味”了。

    奖状影响她的一生

    小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李业璐和父母一起搬到了重庆,就读于清华中学。

   “这份奖状影响了我的一生”,李业璐说,她长大后在医院上班,之后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也获得了不少“先进”与“模范”。

    李业璐说,长大成家后有了两个儿子,自己也用“模范儿童”去要求他们。上世纪80年代,小儿子李科在钢花电影院外捡到十几元钱,那时可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儿子将钱交给了学校,获评了“拾金不昧好少年”。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李业璐说,“这张模范儿童的奖状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好的东西就要传承下去。”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