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中华燕氏网 2014-6-13 20:30:36 环球人物杂志


    安徽桐城有个名胜:六尺巷——清康熙时,桐城人、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接到老家来信,内容是张家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产生了纠纷和诉讼,两家都是祖上留下的老宅,时间久远,历经翻修,界墙位置有点模糊,为此争执起来。张家写信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要求他利用权势干预此事。张英接信,随手在信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让来人带回去,诗云:“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接信,遂让出三尺;邻居吴家受此感动,亦让出三尺,这就让出一条巷子来,共六尺,是为“六尺巷”。

  同样的故事,情节一模一样,在陕西蒲城县也有一条巷,名曰:达仁巷。只是故事的主角,变成了蒲城人、道光的帝师、军机大臣王鼎。达仁巷也是蒲城名胜,但宽不止六尺。

  王鼎显然比张英晚,若说王鼎顺便抄写了前辈张英的打油诗,似乎是可信的。也证明了王鼎善于用本朝的故实,处理矛盾,可谓善假于物也。

  两个故事,有先后之别,但没有轻重之分,故事的主人公都令人敬重,他们都完美地用行为诠释了“厚德载物”的思想。

  现在,“厚德载物”这四个字跟“宁静致远”一样,被书法家写滥了,但却没有将真正的意思烂熟于人心,更鲜见付诸行动。

  《礼》云:“狠毋求胜”,意思是说,与人发生争讼,不要力图求胜,不要为了赢而赢。能赢就赢,即便是有理还曲折不能赢的,那必有别的原因,这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遭遇的宿命。你非要争强好胜,非要赢,必然会因狠强以害物,很可能最后没什么好处。民间有句老话,同样的意思,已经被现代人忘记了,即“赢官司少打”。这话会被现代人认为很窝囊,凭什么赢官司还要少打?因为事物是复杂的,不是诉诸讼词那么简单,言辞所承载采纳的,必然有所取舍,因此,过于执著,难免会有失“恕道”。何谓之“恕”?恕即“曲尽人情”,须探幽发微,尽可能获得事物细微的缘由,得情不屈枉人。但是,人总不能把时间花一件事情上啊!为了处理问题留有余地,使自己不至于日后获得新情况时,对现在简单的判断和处理产生动摇与怀疑,万一今天的结果有些许失误,则将来的良心受不了。所以,古人采取最节省的办法;让。让,即容物厚德。君子深知自然之理,不强行违背,所以能包容万物,连欺负自己的也能包容。

  张英、王鼎不愧为前代贤君子,用最节省、最便捷的办法,将圣人的思想,化为浅近的方式,轻松地处理了那些见识狭隘鄙陋者纠结上火的矛盾,为后世留下了足以教化愚俗的佳话和名胜。

  比张英和王鼎还能包容的,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杨翥。杨翥当那么大的官,但生活极其简朴,交通代步,不坐轿,骑毛驴。他十分爱惜自己的毛驴,毛驴一见杨翥就高兴地叫唤。杨家的邻居老年得子,爱如掌珠。但是,这孩子一听驴叫就哭得不睡觉。杨翥知道这个情况,就自己悄悄把驴卖了,步行。他家另外一边的邻居,每逢下雨,就把水排到杨家这边,把杨家门口都淹得没法通过,家里人很生气,想找邻居说说理。杨翥说:这没什么嘛!毕竟一年当中,晴天多、雨天少。这户邻居见杨家很窝囊好欺负的样子,就得寸进尺,在翻修房屋的时候,还侵越了界限,占了杨家的一些地方。杨翥为此作诗曰:“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一点都没有要争论的意思,他出入路过邻居的工地,还笑吟吟地和人打招呼。邻居终于受了感化,赶紧退回自家的界限以内去了。

  杨翥非常明智:对于是非道理很明显而故意侵害他人的愚顽之辈,你是不能与他讲理的,因为他就没打算讲理,也听不懂道理。这种人,不能与之理论,只能以厚德感化之。感化还不一定能看到效果。所以,不与他费口舌纠缠。上天生此愚顽,自有此愚顽的去处,让这愚顽与你遭遇,正是给你派了个差事,替天行道,用厚德感化之。只有你这种贤君子可能感化他,而不能让他把你影响得跟他一样。这就是不与他一般见识。苏轼《留侯论》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杨翥为人如此厚德,慢慢地被朝野所闻。后来紫禁城的金水桥建成了,根据礼俗,皇帝下旨,要朝臣推荐最有厚德的人试涉,即第一个过桥,类似今天的剪彩,群臣首推杨翥享此殊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