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花开清风来——走进甘棠苑

    中华燕氏网 2014年6月28日 丛戎


    前年冬天,陪同远道而来的一位外地诗友到位于郑州近郊荥阳市的禹锡园凭吊中晚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偶然读到其那首《答衢州徐使君》诗,其中有两句:“闻道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当时就突发联想,这里的甘棠,莫非就是《诗经·召南·甘棠》中提到的那种著名的佳木?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上过中学,读过大学的人,对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或许都不陌生,有的也许还读过这首《召南.甘棠》。这首简短的重章叠句式古诗,里面反复提到的名词只有两个——甘棠和召伯。甘棠,一种落叶乔木,也叫棠梨,还有杜梨、山梨、铁梨树等一大堆的别名。在我走进甘棠苑之前,它在我的脑海里和其他诸多的植物物种一样,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至于它在哪里生长、长什么样、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我并没有一丝概念。然而,这并不妨碍它以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静静存活了两千多年的时光。
    而召伯,指的就是西周第一代召公(西周官名)姬奭,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部),位列三公,故称召公;又因他曾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故又称召伯。召公是与周公旦、太公望齐名的西周著名三公之一。喜欢历史的我在中学时期就知道,这位历史名人,曾是我的家乡洛阳的开埠者。管蔡之乱平定后,周人开始营建洛邑,召公参与了此次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尚书·洛诰》载召公“先周公相宅”,即勘测地形,然后进行占卜,“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并且动员了大量的殷遗民,开始了艰难的营建工作,“太保乃以庶殷攻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洛邑的营建,对周王朝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设计思想也为后世都城的建设提供了借鉴蓝本。
    召公的事迹很多,但为何要借用这种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甘棠树来描写和怀念这位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当年,由于没有今天如此先进的网络搜索手段,很少看到过多的文字介绍,所以,一直理解不透其背后到底蕴含有什么样的故事,寄托着人们多少的愿望。直到今年清明前夕,洛阳文友红梅和秋水邀请我一起到到三门峡的甘棠苑,见到了甘棠苑的创建者和甘棠文化的不遗余力传播者吴启民先生,才使我终于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到召公的许多事迹和故事,化解了埋藏心间多年的疑惑。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从郑州驱车出发,车过孟津县,其间,由于作家孟红梅女士正在撰写一部长篇历史巨著《召公传》,刚好要写到周武王伐纣灭商,召集天下八百诸侯孟津会盟,她就临时提议,我们是否可以先拐到会盟镇,去寻觅凭吊一番这处著名的历史遗迹。喜欢历史的我当然双手同意,别人也没意见。于是,我们的车就从会盟下了连霍高速,一路走走停停,经过几番打听,向着正东方向,又返回去走了大约三十里地,终于找到了遗迹所在地——会盟镇扣马村。驻车村头,向几位聚首聊天的老者打听会盟遗迹,老人信手一指,我们寻着所指方向看去,原来就在我们身后几十米处。这是一个十分破旧的城门,实在不起眼,怪不得刚才扫了一眼都没有怎么注意。上面的城楼和两边的城墙早已坍塌,被生长茂盛的杂草和野构树占领。我想,也许正是它的斑驳沧桑,才能证明其厚重的历史和价值吧。走进城门,遇见两个站在路中间说话的中年人,再次询问会盟碑在哪里。其中一人朝我们身后一指,说,那不是吗。我们转身一瞧,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几个人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仔细看,城门东边的一个土台子,高不到一米,上有一简陋的小亭,亭子边竖有一褐红色的石碑,上书繁体“会盟台”几个字。显然,亭子修建不会很久,因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石碑看上去倒是和城门一样沧桑,这就够了。会盟台的北面,是一个文化广场,朝南修建的戏台,周边墙壁上一组彩绘图画,再现了当年周武王起兵伐纣,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并举行誓师仪式的场景。看着那些猎猎战旗、虎贲猛士,我在猜想,哪一位是红梅笔下的主人翁召公呢。
    要来会盟台看看,是红梅开始构思写作《召公传》时就有的愿望,今天终于得偿,红梅很高兴,我们随即返回,继续赶路。没想到,路过一村庄,只见路边成片的果园,桃红梨白,争奇斗艳,煞是好看。也算我们有眼福,正赶上镇政府在搞桃花节开幕式,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这样的美景,爱美的女士们自然不会错过,我们就把车停驻路旁,走进路边桃园,和那些美丽的桃花合影留念。看过桃花,又往前走,路过明代著名书法家——神笔王铎故里,车上几个,既是文化人,自然也想去参观一下名人故里到底什么模样。走进一瞧,整修得还真不错,绝对有品质、上档次,到此一游,绝对不虚此行。
    从王铎故里出来,眼看已近中午,几个人商量,反正我们天黑前赶到三门峡就行,时间还早,那我们就不妨在这个会盟镇吃了午饭再继续行路。经打听,会盟镇最有名的吃食,就是铁谢羊肉汤,我们就询问往哪里走。镇子本来就不算很大,三拐两绕,很快就见到一路边竟然有三家店铺,看招牌,似乎每一家都是正宗的。当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正宗不正宗,不是自家说了算,食客的口碑才是主要。可看那几家门口摆的饭桌,几乎全都坐满,看来都差不多了,我们也无法挑剔,就找了一家门口好停车的。羊肉汤泡油饼,大家吃了,都抻大拇指点赞,然而,对于我这个不爱荤腥的人来说,只要吃饱就行,羊肉汤的美味绝对不会浪费我太多的笔墨。倒是路对面的一处景观吸引了我,问饭店老板,说是龙马负图寺。妙,这不正是刚才路上想去看的又一处圣迹吗。随不顾炎炎烈日,叫上红梅等前去朝拜。
   《周易》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阳八卦。据研究,河图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是龟甲卜文。《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据说,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初名“浮图寺”,永嘉时改为“河图寺”,梁武帝改称“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明嘉靖四十二年仍叫“负图寺”,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庙”,民国后又称其为“负图寺”。虽然介绍上没有明说,但我想,一定是最近重修时用了现在这个寺名。孟红梅到底是研究周朝历史的半个专家,参观途中,她很快就联想到,周文王也精通易经,善八卦,他当年是否在此修炼过也未可知呢。一直觉得,易经太深奥,虽然很想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其中的奥秘,但毕竟我们此次出行的任务是到三门峡,是拜访甘棠苑。所以,沿途风景再好,也不能被牵绊住,还是赶紧起身上路,赶往目的吧。
    从孟津往三门峡方向,沿连霍高速行驶,正常的话也就两个小时路程。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沟壑山峦,遥想当年召公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前往关外洛河之滨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千里迢迢,车马劳顿,该是多么的辛苦。尽管《诗经.小雅》称颂: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但回想我国二十年前的道路状况,就可以想象到三千年前,即使再好的道路,穿山越岭,跃江跨河,也一定艰难不易。
    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顺利到达此行目的地——三门峡甘棠苑。刚下车,就听到有人喊红梅,抬眼一看,原来是秋水,太巧了,从洛阳草阁学社来的一帮文友们竟然和我们同时到达。大家握手寒暄后一同拾阶而上,往甘棠苑钟鼓楼下的城门走去。
    甘棠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是一处是由河南省政协委员,三门峡工商联副主席,著名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在原召公祠遗址上投资修建的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放眼北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跨街而建,气势恢弘的钟鼓楼。钟鼓楼的正面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的“钟鼓楼”和范曾先生题写的“云浮千秋”;背面是范曾题写的“江山万古”。有意思的是两边的楹联:“世长势短莫以势欺世,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没有想到,这副警示意义明显的对联,竟是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书写。
    楼下用大青砖砌起的拱门系原来的北城门,据记载原拱洞下方立有十九根木柱,代表河陕汝道的十九个郡县。每根木柱上都挂有一个木笼,里边装有官靴和官帽,素有清官留靴赃官留帽一说。它是古城百姓对历代官员是否清廉的褒贬评论。关于这个传说,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典故,留待后边再说。
    未到城门下,早有甘棠苑工作人员李***出来迎接,她说,吴总正在茶馆接待客人,没有想到我们提前到了。我好奇地询问,这个钟鼓楼是原始文物吗?李***说,不是, 始建于唐代的钟鼓楼早已在战火中消失,这是吴总投资重建的。李***的话让我很是吃惊,想不到吴启民先生对甘棠苑的建设这么舍得投入。秋水在一旁看到了我惊奇的表情,就说,这还不算什么,等你进到甘棠苑里看看再说。 
    穿过城门洞,已经算进到甘棠苑,正北一座大红色的明清式院门映入眼帘。大门上书“甘棠苑”三个鎏金大字。这幅匾额是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名,满清皇族爱新觉罗.傅佐题写的。两侧门柱上,是著名书法家茹桂先生题写的对联:“倡廉风年年珠圆玉润,顺民意时时月朗气清”。大门东侧映壁上的“廉风垂范”四个大字,也出自茹桂先生之手。而左边影壁上,则是著名画家范曾题写的“甘棠遗爱”四个大字,和他创作的召公画像。这些字画,一看就出自大家之手,品位不凡。
    此时,吴总已经和客人谈完事,从茶馆出来迎接我们。吴总身高和我差不多,大概也是一米七五左右,但身材比我健硕。他一身休闲打扮,一件黑色的小立领对襟上衣,一条灰黑色的休闲裤,一双黑色圆口布鞋,看上去更像一个武术大师。不了解的人,一定想不到他是一个家产万贯的大企业家。吴总四方脸膛,面色红润,慈眉善目,待人和气,一双弯弯的浓眉,左眉梢有一颗明显的黑痣。今天来的这批客人,除了我,此前大家已经都来过,和吴总也算熟人了。红梅就单独把我介绍给吴总,启民先生很客气地和我握手致意,然后开始带领大家在院子里参观。通过一个月亮门,我们先来到甘棠苑最西侧的一个小院。院子里放置了很多从各地收集来的石磨、石碾以及各种奇石等。吴总指着一座巨大的、安置在阁楼房顶的高仿真青铜方鼎给大家介绍,说那是当年召公被分封在燕国时抗击少数民族部落侵扰有功,周天子下诏赐铸的。这也许是整个甘棠苑唯一一件与召公武功有关的器物,其余的,几乎都反映了召公保德敬民的崇高思想。
    看过大方鼎,我们又跟随吴总来甘棠苑著名的文化景点——甘棠会贤。这里位于甘棠苑的中央位置,两棵高大的甘棠树,是按照原来的情景,从甘山公园移植而来的。它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现在正是花开的季节,米白色的小花簇簇朵朵,清香淡雅,香溢满园。据说甘棠树的花期只有几天的时间,正巧被我们赶上了,真是好有眼福啊。树下有个草亭子,树前立有一块不规则的巨石,上书四个黑色隶体大字“甘棠会贤”。其场景再现了数千年前召伯在甘棠树下勤政办公的故事。相传当年召公就在甘棠树下搭起茅草棚,亲政听讼,扶植农桑,他坐在石椅上与百姓促谈,摘吃棠梨果子充饥解渴。最高大的那棵甘棠树上挂着一个大铜铃,微风吹过,便有清脆悦耳的铃声散播开去。至此,我才彻底明白,本文开篇那首《诗经·召南·甘棠》,描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
    最东边的一座碑亭,名曰“清风亭”,取自明代诗人李元伯“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如今树以空,时复吹清风。”的诗句。亭下竖着一块高2米宽1米的巨型石碑,镌刻着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记述了他建苑的初衷。碑文精炼,寓意深刻,文笔流畅。吴总请工作人员给我们吟诵,仔细聆听,倍感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正值夕阳西下,站在碑亭脚下,似有缕缕清风拂面而来,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吴总请我们先到它的茶馆喝茶等候,顺便再交流座谈一下对今后做好甘棠苑建设和召公思想发扬光大的意见和想法。去茶馆的路上,路过一荷花池,只见小荷才露尖尖角,工作人员说,到了夏季,池里莲花朵朵,硕大的绿叶铺满水面,犹如一幅美丽画卷。荷花池中还有一荷花女的塑像,关于她还流传一个美丽的故事:陕塬有一女子名叫荷花女,心灵手巧,做的鞋美观结实穿着舒服。她被恶少看中,想占其为妾,荷花女就跑到甘棠树下找召公告状被救,为感召公恩德,荷花女做鞋相赠。因鞋中有荷花香精,穿着不出脚汗,召公加倍付钱,并约定常为其做鞋。从此此鞋流行于世,人们称之为“召公鞋”。荷花女看人做鞋,若是贪官,给钱再多也拒之门外,若是清官廉吏,分文不收。此风世代相传,在陕任职的官员,走时清官留靴,百姓赠召公鞋,贪官污吏留下乌纱,百姓将其挂于钟鼓楼下,以示公允。此时,我才明白了城门洞里那十九根木柱上官靴和官帽的真正来历,果然有一段传奇在其中。
    回到茶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每人奉上冲好的茶水,递上洗好的灵宝苹果。趁大家饮茶之际,吴总首先介绍了召公,他说,召公是西周名臣,在周王朝兴盛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尚书·召诰》以及司马迁《史记》的个别篇章我们可以知道:召公奭乃文王之庶子。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要人物。他循行南国,布文王之化;结交盟国,争取人心,为伐纣灭商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武王即位后,召公与姜尚、周公旦等一起帮助武王完成了讨伐殷纣的大业,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之后,他奉命释放了被囚禁的殷商逸民箕子,受封于燕。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代行政事,召公为太保,治理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区域。周公归政后召公奉成王之命营建东都洛邑。洛邑建成,召公在洛河岸边作《召诰》昭示天下。适淮夷和奄国发动叛乱,周公、召公带兵讨伐,消灭了奄国,稳定了东方。成王临终前托付召公、毕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后,召公在先王庙中告诫太子钊要“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立钊为康王。
  可见,召公是周朝初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股竑重臣,为建立、稳定、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召公以德治国,为完善和发展周礼做了大量工作,历史上有名的“甘棠遗爱”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见证。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
   “甘棠遗爱”这一千古佳话,在周王朝发祥地岐山境内得到许多实物的佐证。今岐山县城西南十里许的刘家塬村有召公祠,祠内有甘棠树及慈禧太后题、光绪皇帝御赐“甘棠遗爱”匾额一块。乡老皆言祠内之古甘棠乃《诗经·甘棠》一诗所咏之树。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歌咏召公及“甘棠遗爱”的诗文,其中尤以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流传甚广,诗云:“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听了启民先生的介绍,能深深地体会到他对召公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我觉得,启民先生真可谓我国目前研究召公最具权威的专家。因为,有关召公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他都读过,有关召公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个市井村落他也走访过。大家对吴启民先生致富不忘黎民社稷,立志用召公的思想来警示教育那些为官当政者的崇高情怀很感动,并纷纷给予了高度赞赏。
    晚上,吴总在自己的饭堂招待了我们,从饭菜的安排,也可以看出其一贯的作风,实惠但绝不奢侈,清素但绝对可口。晚饭后,继续到茶馆叙谈,其间有人提议大家可以自弹自唱。洛阳草阁学社的孙杰和赵希斌两位老兄显然是有备而来,很快就取来了他们自带的二胡。早就听说赵兄胡弦儿拉得好,今天终于可以洗耳聆听,真乃一大快事。拉什么、唱什么呢,大家提议,还是练习一下他们原来就拉过唱过的由启民先生作词的歌曲《甘棠颂》。我拍手称快,说,好啊,让我们好好欣赏欣赏。
    二位老兄拉得很认真,大家跟着唱得也很认真,每一个音律上微小的瑕疵都不放过,都要反复纠正练习多次,直到大家感觉好听为止。后来,大家又各自演唱了自己最拿手的歌曲,都由赵兄他们即兴伴奏,足见二人的水平之高。吹拉弹唱,大家兴致颇浓,不知不觉间已到深夜。走出茶馆,才发现不知何时,天空已经下起了雨。春天的雨,不大,但挺急,把白日的燥热一扫而空,反而陡感到了丝丝凉意。我们被安排到甘棠书院东侧的一处二层楼客房,我在二楼最东端的那间,是一个宽敞的套房。进门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宽大的台桌,上面铺着毡布和墨宝,一看就是吴总平时练字的地方。里面的房间不算很大,但洗手间很宽敞。房间里一张大床,一个床头柜、一个挂衣架,摆设简单,但家居都是红木的,和整个甘棠苑的家具风格完全一致,显得古朴凝重。
    由于睡得晚,怕第二天醒得晚,就有意把手机定了闹铃。没有想到,早上铃还没有响,就被窗外啾啾鸣叫的小鸟唤醒了。好宁静的院落啊,晚上睡得真舒服!虽然睡得晚,但此刻已经没有一点困意,伸个懒腰,在鸟鸣中穿衣起床,下去吃早餐。
    早餐过后,正好八点,我们随着甘棠苑的员工一起前往大佛殿去礼佛。大佛殿正对着甘棠会贤,上面悬挂的匾额,正是慈禧所题写的“甘棠遗爱”四个鎏金大字。走进大佛殿,只见所有的员工都已经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地面对佛祖站立,吴总也在其中。我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学着大家的样子,双手合十,闭目肃立,聆听着大佛殿的主持带领大家念诵佛经。佛家思想历来也是教人向善,多做好事的,这和召公的思想似乎有一定的契合。我想,这也许就是启民先生在甘棠苑里专门又修建了这个大佛殿的初衷吧。
    拜过佛、念过经,大家又一起来到甘棠苑另一处重要景观——召公祠前的广场上。这里耸立着召公的巨大雕像,只见他目光炯炯、器宇轩昂地注视着前方。后面就是启民先生为他专门复建的祠堂。实际上,这里就是古代召公祠的遗址。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由于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自动捐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故陕县也称甘棠县旧治。历代诗人也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
大家在召公像前列队站立,同样双手合十,由一名甘棠苑员工带领大家合唱歌颂召公的歌曲,就是昨晚大家练习的那首《甘棠颂》。没有想到,配上了合成音乐,这首歌曲会这么动听,心里不由得暗暗佩服启民先生。
拜过召公,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了。我被高大的钟鼓楼吸引,当然也想上去从高处一览甘棠苑的全貌,把甘棠苑的美景尽收眼底。登上钟鼓楼往北看,但见甘棠苑与钟鼓楼巧妙地连为一体,秉承古祠遗风,亭台楼阁、幽径曲水、怪石修竹、浮雕名匾,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此刻,满园的甘棠树,繁花似锦,清香怡人,真如到了仙境一般。此刻,也更为启民先生的眼光和气度折服。
    上到鼓楼,楼上有吉祥大鼓,系古代“晨钟暮鼓”敲击之用。关于这面鼓还有一个故事:在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将娄宿率军攻打陕州,石壕尉李彦仙率众奋起抗敌,誓与古城共存亡。他的妻子登上城楼击鼓助阵鼓舞士气,多次击败敌人的围攻。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于建炎四年,陕州城被金兵攻破。李彦仙身中数剑,耻于被俘,出北城门投河自尽,年仅36岁。这面鼓就是仿造原陕州城鼓楼上的大鼓,为纪念李彦仙而制作的。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口大钟,是用青铜制成的。它有一个奇特的功效,能够定向传音,声音余震长达四分钟之久。关于这口钟也有一个故事:在盛唐时期,武则天驾临东都洛阳,每天都能听到悦耳动听的钟声,使她产生了好奇之心。于是就命大臣去寻找钟声来自何处,大臣奉命率众翻山越岭跋涉数日,终于找到陕州的钟楼。禀报武则天后,她下旨将钟运到洛阳,当运钟队伍行至陕州边境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车马难以前行,大钟好像被磁铁吸住一般,难以挪动。大臣只好如实禀报圣上,武则天听后感到十分吃惊,只说了四个字“天意难违”,随即下令将钟运回原处。大钟停运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磁钟”,一直沿袭至今,就是现在的湖滨区磁钟乡。
    此刻,往甘棠苑正门口望去,正好看到那块迎着门口的近似于古代影壁的巨大湖石。昨天听吴总介绍说,这块巨石重25吨,是经过湖水长期冲刷自然形成的。远远望去,其形似象非象,似龙非龙。此时,在晨辉中,更有一种祥云缭绕,飞龙腾空之感。所谓“大象无形”,我想其中的玄机大概如此吧。大象是我们古老中原大地的标志,更是吉祥的象征,它寓意中华民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巨石底座上“圣址千秋”四个大字,说明圣人召公当年曾在这里居住,同时也希望甘棠苑能成为纪念召公,弘扬召公精神的圣址。
    目前,甘棠苑已经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列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级官员、更有众多的普通百姓前来参观学习游玩。我们相信,在吴启民先生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召公保德敬民的思想一定会发扬光大,朴实清廉的大德一定会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2014年5月26日于郑州


分享按钮>>每日一读:冯玉祥死亡之谜
>>【范氏网新闻】2014年中央财政拨款的养殖类项目+范效旭旭旺肉牛种羊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