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工程”:那个年代简单而珍贵的爱情

    中华燕氏网 2014年9月22日 新浪历史


     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同志回忆,当年结婚的时候,男方来我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2斤糖。婚事确定下来后,结婚那天就由丈夫骑着单车到我家来载我,我带着衣物、脸盆、桶等“嫁妆”就这样嫁到他们家,中午的时候丈夫家摆了一桌菜,“宴请”亲友,办理了结婚证,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
    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不得不简单操作,低调进行。
    1964年12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儿童医院陆续有两个女青年结婚。在结婚的当天,一个新娘身穿紧身的连衫裙,唇涂口红;另一个新娘则耳环垂肩,项套锁片,戴着白纱镂空手套的手,还添上一只手镯。由于这两个新娘的打扮较为突出,在青年中间引起了议论。
    1936年,日本退伍军官、财阀小岛和三郎,在天津第四区小孙庄靠近周公祠的盐坨地老闸口一带的二百余亩地上,划线上桩,建起四、五间厂房,装备了百余台日本制造的旧机器,招募200多名工人,挂起了“昌和工厂”的牌子。这家工厂生产自行车车架、车圈、前叉、曲柄、轮盘、泥板、三套轴等自行车主要零部件。然后,加上从日本运来的零件,组装成26英寸深绿色自行车,取名“铁锚”牌。小岛和三郎的“昌和工厂”每月生产900辆这样的自行车,这也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最大的自行车厂。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之后,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处派人接管了“昌和工厂”,暂定名为“军管天津机器第二分厂”,直属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1949年1月底,工厂全面复工。2月份开始正式生产自行车,并由政府调拨十三万斤小米作为生产经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该厂被正式命名为“天津自行车厂”。1950年4月,天津自行车厂开展了“造新中国一代坚固、耐用、美观、轻快的自行车”活动,二十多名工人自愿组成了试制组,他们借来绘图用具,用木板当图板,解剖分析了荷兰菲利浦、日本堀井和英国凤头等各国名牌车,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经过合理改进,反复筛选,又综合了来自群众的上百条建议,最后制订出造新车的方案。
    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对加工工艺和工装设备也做了较大改动。后来,他们决定将车架结构进行改进,上管长度改为640毫米长,三、五通接头改为大炉铜焊,加宽了车把尺寸,改进了热处理渗碳配方。为解决新车的材料问题,工人们用压延机把废油桶轧制成规格材料,还改造了旧模具。
    1950年7月5日,十辆样品车造出来了。经过严格技术鉴定、性能试验和质量检验,新车性能质量远远超过了“中字”牌自行车。为了比拟它结实、轻快、漂亮的特点,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飞鸽”,上级也批准将这种车正式命名为“飞鸽”牌。从此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名牌自行车诞生了,1951年1月又正式淘汰了“中字”牌自行车,将“飞鸽”牌自行车成批地投放市场,年产自行车6890余辆。
    “二八大杠”也是飞鸽牌自行车最早的特有型号,指28英寸的自行车,车架杠子可以坐人、放东西。特别适合三口之家前面坐孩子,后面坐媳妇。
    50年代,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的价格是八十几元,而一位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三十元左右。所以,买一辆自行车要攒大半年的。
    50年代,自行车还是很稀少的消费品。到了60年代之后,自行车才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富足的象征。人们谈论“飞鸽、永久”,不亚于今天人们谈论“捷达、富康”,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刻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
    60年代,28锰钢车、半锰钢车成为自行车里的俏货,像永久13型、17型,凤凰18型等等,都是大链套、电镀单支架、电镀后车架、转铃,即所谓原装“高配置”。和这几款车有一拼的是天津产的飞鸽大链套,但支架是黑漆把后轱辘架起来的那种,铃也不是转铃。这几款车是当年最先进,也是最新潮的自行车。
    可是,在那个商品凭票供应的年代,若是手中没有票,即便有钱也没法拥有一辆“永久”自行车。普通一辆自行车价格在120元左右,最好的PA13型车则要更高一些,而在黑市上一张“永久”自行车票竟然要卖到将近100元。那时,谁家有张车票,就会像一阵风一样在邻居间迅速传开。谁要是新买一辆锰钢车更属于爆炸性新闻,其震撼力相当于眼下谁做了一笔大生意,弄不好家里就会成了邻居们免费参观的展览厅。当时,许多人因买不起或买不到“永久”车,甚至选择买一堆“永久”车配件来自己组装成车。
    至于外国自行车,因为没有正规的进口贸易渠道,市场上根本见不到,但还不能绝对没人见过。像英产的凤头、三枪,日产的富士等,在大街上偶而飘过,准能够闪瞎人眼。那都是解放前甚至“二战”时期的旧货。三枪牌自行车,商标就是三杆枪,据说,它的材料来自一战后剩下的武器。
    在60年代的城市,娶媳妇的时候用两三辆“永久牌”接新娘子,那就算排场够大的。不过,说不定没一辆是自己的,都是借来的。


分享按钮>>【弓氏名人楷模】国家烹调技师、烹饪大师弓建斌
>>清代考据学里的启蒙与救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