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邓世昌为何成甲午“一哥”
-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0月5日 张毅
只要提起中日甲午战争,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邓世昌的大名。这位海军舰长的知名度,几乎超过了战争中的李鸿章、翁同龢、丁汝昌等人,而他在战争中的出场时间却只有短短的1个多月。
让人不可理解的是,邓世昌作为北洋水师中为数不多的广东籍将领,却能在“福建帮”的北洋水师将领中身居高位。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邓世昌是甲午海战中仅有的3名未留学将领,却能担负中军副将、致远号管带的要职。
最让人不解的是,在甲午海战中,战死的海军将领有4位,他最出名,不仅冠以民族英雄,还获得太子少保衔(从一品,相当于帝师翁同龢)。为何会是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成就一哥地位?
北洋水师将领基本是福建帮,邓世昌是广东籍;舰长基本都有留学欧洲经历。邓世昌却没有;甲午海战有四名将领战死,邓世昌却最出名。
福建的舰队广东人难留学
时间重回同治五年(1866)的福建。这一年,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开始招收一期学员。学堂分为前堂(造船)和后堂(驾船),课程有英语、法语、物理、解析几何、微积分、航海学、天文学等等。鉴于学习难度太大,入学考试自然要比考公务员还难,以至于到了最后,在福建都没招满,只能到临近的广东去招。于是,广东东莞的富家少年邓世昌考了进来,学习驾船。在一期驾船班的33名学员中,27名是福建人(包括历史名人严复),其余6人来自广东。他们从1867年开始学习,至1871年毕业,真正接受了本科教育。
在福建学习,自然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至少要讲闽南话,而邓世昌讲粤语,鉴于清朝当时并不流行普通话教育,说粤语的邓世昌自然不太合群。他也知道搞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校期间还是很“成熟”的。船政学堂第一期招的是13岁到16岁的少年,而17岁的邓世昌自然是大哥级人物。
而驾船班的小弟们,却并未把这位大哥放在眼里,至少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基本不会这样看,“我们都是福建人,你们广东人来我们这里学习,未必能适应。”
本科毕业后的第6年,这话果然应验了。“酌请船政品优智才者(学员)西洋留学,壮天朝之国威。”——《中日甲午海战史(李鸿章奏章)》
1877年,首批留英海军学员名单下来:一批甲午海战的舰长名字在其中,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林永升、方伯谦、黄建勋、萨镇冰(二期学员)……
在这批学员里,一水儿的福建籍学员。未来参加甲午海战的一期舰长邓世昌、李和不在其中。他俩有个共同点,都是广东人。这里是否有人故意操作的因素,不得而知。不过,福建籍同学不仅获得了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毕业证书,还在皇家海军的舰艇上学习,不管学得成绩如何,至少这层金算是镀上了。
而邓世昌在干什么?练船,再有就是去把同学们预定的船从国外开回来,当了几趟力工。“邓世昌非常珍惜赴英国接收舰船的机会,因为,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服从水师缺少管带的需要,因为带船而未能到欧洲留学深造。”——《甲午战争考略·邓世昌篇》
进北洋水师待遇出奇的好
如果按照如此情节发展下去,邓世昌别说是想当甲午海战的一哥,就算是配角都够呛。原因很简单,朝廷非常看中海归学历,你一国内的本科好用吗?
翻开甲午海战的中方舰长名单,你会发现,除了林履中(三期)和萨镇冰(二期)之外,大多是留英的福建船政学堂一期学员,而林履中和萨镇冰能当舰长也确有过人之处,萨镇冰是少年大学生,11岁就考上了船政学堂,毕业考第一,与一期学员同期留学英国,称为“天才”。而林履中在英国有学历,在德国海军中有履历,是高学历舰长。
按照这样的熬法,邓世昌的一哥梦想基本算挂了。可历史偏偏喜欢邓大人,既然他的学历不成,那就只能“事在人为”了。1880年,李鸿章兴办北洋水师,开始网罗人才。此时的邓世昌一直在守卫澎湖的福建水师中当舰长。大部分船政学院留英的学生们,等待分配,有学历、有能力、有战功的邓世昌自然是惹眼得很。在守卫澎湖战役中,数次挫败日本舰船阴谋的邓世昌引起了李鸿章的重视。广东人邓世昌最终觉得,既然广东人在福建水师不好混,那就去北洋水师吧,树挪死人挪活,也许龙套和主角真的能对调。
北洋水师后来很出名,但在最初建立时并非如此。邓世昌舰长对此有顾虑的,主要是编制的问题。北洋水师属于新建的海军,从祖制上看,算不上正规军,准确地说是乡勇。这一点上,李鸿章看得真切,邓世昌只是个案,留学欧洲的那几位也得来。既然编制上不好听,那就拿待遇说事吧。于是,清末待遇最好的一支部队出现了:
“海军提督(丁汝昌),年官俸为3360两,船俸为5040两,合计8400两,是绿营(陆军正规军)提督的3.2倍;
海军副将(邓世昌、方伯谦、叶祖贵、林永升、方伯谦、黄建勋、萨镇冰、李和)年收入为3240两,是绿营副将的2.75倍。”——《晚清军事揭秘》
即便是北洋水师的一等水手,也有月薪10两白银;勤杂人员月薪也有3两白银。也就是说,扫厕所的工资都相当于中产阶级(中农)收入水平,至于邓世昌等人的收入则是中产阶级收入的80倍以上。
就这待遇,让铁饭碗的绿营兵打破脑袋往里面钻,以至于致远舰原计划招收204人,最终却让246人上了船……
与李鸿章交好战前的“四阿哥”
待遇好的单位还有个特点,就是让员工有自豪感,又名“骄纵”。而这些在所有留英的各位同学来看,想自豪先得有官做,得选好位置,知道跟谁混。
打开北洋水师目录,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除了丁汝昌是淮军将领外,大多是福建人,日常应该以闽南语为主,福建情感挂在嘴边,又都是留英归来,船上又有很多英国教官,自然是张嘴闭嘴的英语版“兄弟在英国的时候”。
而邓世昌和李和都是广东人,说的是粤语,而且也没有外国学历,自然是不合群。“他性格孤傲而内向,终日吃住在舰上。”——《中日近代战争·邓世昌篇》
既不合群,说话又没人听,学历还差,这样看来,邓世昌想当一哥难得很。而实际上,邓世昌的眼前却飘来五个字:“那都不算事”。简单说就是,“我入北洋水师凭的是军功,位置都占了,你奈我何,更重要的是,我上面有人,想不带我玩?你问问他。”
上面的“他”指的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大员……名头太多,直说了吧就是李鸿章大人。李鸿章是典型的枪杆子出政权的代表,没有淮军也就没有历史上的李鸿章,他自然对邓世昌在福建水师对抗日本舰船的作为心中有数。
“光绪十三年(1887)春,李鸿章奏派邓世昌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四艘巡洋舰。”——《中日甲午海战史》
正一品大员能点名要邓世昌去干活,足以说明两人的关系如何。据说,这与邓世昌的为人处事有关,更与北洋水师舰长们的出身有关。
北洋大多福建舰长基本都是寒儒出身,例如刘步蟾、林泰曾幼年丧父,方伯谦、叶祖珪父亲是私塾先生,萨镇冰是少数民族贫寒家庭出身等。有了钱,表现自然不一样。据记载,方伯谦在拿了高薪后,在山东买了28套房产,真是想告别苦日子,成为最早玩地产的“房叔”。而邓世昌的父亲是广东著名的茶商,堪称是当时最赚钱的两个行业之一(另一个是瓷器),连上岸都懒得去,买房子置地更是不屑一顾。
鉴于此,邓富豪自然与各位寒儒说不到一块儿,但却与高官交谈甚佳,尤其是李鸿章中堂大人及其嫡系丁汝昌。丁汝昌出身陆军行伍,为人勤奋自学海军成才,自然对有军功的邓世昌更为看重。更重要的是,若是北洋水师都被福建人把控,他就会被架空。因此,丁汝昌按照官场规则应付这一切——和稀泥,提拔邓世昌。
有这两人帮忙,不太爱搭理人的邓世昌在战前已经是“四阿哥”,官位仅次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四阿哥”这个清代一哥的代言词,在清末的战争中同样适用。
撞船名垂千古李鸿章流泪
生于1849年的一哥邓世昌,将迎接1894年的宿命。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中著名的大东沟海战打响。邓世昌身为中军副将,他的致远舰自然是被围攻的对象。在这一时刻,邓世昌再一次用10多年前在福建对日的无畏,应对人生最后一刻:在炮弹打光后,他将船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但船体中鱼雷,邓世昌落水后选择殉国。
“邓大人”以如此壮烈决绝的方式来诠释对战争解释,北洋水师内无人能及。在北洋水师的11名重要将领中,战死者有4人,自杀者有3人,革职者有2人,返乡1人,处死1人。而在陆战,清军更是打得一塌糊涂,送给日军武器弹药无数。
“闻听邓世昌殉国,李鸿章老泪纵横。”——《甲午海战纪实》。邓世昌的英勇表现独一无二,李鸿章平日就对邓世昌颇为看重,而在此时,他为邓家所争取的更是名正言顺,在奏请其抚恤时,定为太子少保衔。
北洋水师一战伤及大将后,再也无力挽回战争的颓势。而邓世昌的壮举则把那个时代照亮,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分享按钮>>宋教仁:国会第一大党领袖的竞选之路
>>古人也炒作:陈子昂曾“碎琴”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