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浅谈召公及其族人的德政思想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0月11日 宜昌燕飞


    召公奭,姬姓,名奭,周文王之庶子,食邑于召(今陕西歧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称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因其受封于燕国,也称燕召公。召公奭是后来燕国和召国的始祖,他一生经历了文、武、成、康四代,位列“三公”,卒于康王二十四年,死后赠谥号“召康公”。为建立、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不仅受到儒家孔子及其后学的推崇,更是在召公族人中得到了传承、发扬光大。
    一、召公的历史贡献及其敬德保民的思想
    召公乃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主要贡献:一是周召协同平定了对周王室具有极大威胁的管蔡之乱;二是周公制定周礼,召公建造东都洛邑(洛阳);三是分治周王室直接统辖的王畿(ji)土地,“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四是召公领衔,与毕公一起受命为顾命大臣,安定了周成王之后的局势,成功辅佐了周康王执政;五是召公推行王道治民,其仁爱之名誉满天下。《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人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在殷末迷信思想特别浓厚的社会环境下首先提出了“天命靡常”、“天不可信”,认为应该“时我”、“惟人”。“时我”即依靠自己,“惟人”即相信和依靠老百姓,就是统治者应该以民心作为制定政策、实施政治的出发点,不要违背人民的意志,“我民罔尤违”。与“非天命”思想相关的是敬德保民思想。召公认为人事之要在于敬德保民,强调对老百姓要以教化为先,勿滥用刑罚,还要求统治者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认为只有王和各级官吏清廉勤政,才能达到“祈天永命”的目的。而召公也正是这一治国思想最坚决的执行者,其甘棠树下理政、不劳百姓而劳一身的事例被后世永久传唱,被后人奉为“廉洁奉公之祖”、“亲政爱民之范”。
    二、召公分支:燕姓族人的德政思想
    依据《史记》及相关家谱记载,召公后裔主要姓氏有:燕、召、邵、奭(后改为盛)、贝、谯。因姓氏的原因,本文仅以召公支族燕姓为代表谈谈其族人的德政。众所周知,召公封燕是其长子姬克代其就封,而召公留镐京辅政,燕国从姬克到燕王喜历经四十三代侯、公、王,计八百余年,于公元前222年为秦所亡,后族人以国(燕)为姓,其中因避乱有易“燕”为“鄢”者。据史载:燕姓登上历史舞台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来,燕姓族人秉承召公精神,按照“长幼有序,耕读传家,敬德效国,兴宗福达”的族训,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其德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尊师重孝、传道授业的传统美德
    几千年来年,燕姓族人始终秉承“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谨记以孝为先,教育为本的族训。为传承先祖的遗德、弘扬民族的文化做出了贡献。
    族人中有尊师重教的典范燕伋公。燕伋(前541-前476年),字子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召公之二十三世裔孙,渔阳人。他遵父遗命,三赴曲阜,拜孔子为师,钻研学业,学成归来,立足渔阳,聚徒传道授业,开启了三秦大地文化教育之先河,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伋辞世后,唐玄宗封伋渔阳伯;宋真宗加封伋千源候;明追称"先贤燕子"。
    燕伋在渔阳设教的18年间,因思师心切,便每日在学堂后面的黄土塬上,登高遥望鲁国,并且用衣襟撩土垫足,日久便堆成了十米余高的土台,人称“望鲁台”。望鲁台不仅是燕伋用心血筑成的真情台,而且是他以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大德浇铸起来的尊师台,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与真实写照。
    族人中有感天动地的孝子燕乐天。《吉州全志》光绪本第四卷记载:“燕乐天,乾隆时人,居河沿村。父早逝,善事母。其母病笃,亲调汤药,衣不解体数月。后入泮,至州上学,偶染重疾,归至人祖山,卒于深山中。旁无奴仆,忽有一虎卧身侧,日夜不去。行人见之,送信至家,往视之,面如生,虎乃去。”据吉县燕氏家谱记载,燕乐天是燕氏家族第六代传人,祖居同乐里河沿村(今大宁县太古乡处鹤行政村河沿村民小组),其父燕克仁,其母史氏。以至仁至孝闻名乡里,震动京城,乾隆皇帝授仁孝之子,广为宣扬。吉州神虎保佑孝子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了族人孝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族人中有省吃俭用、捐资助学的离修干部燕长修。燕长修1945年8月参加革命,安徽涡阳县牌坊镇人,原阜阳地区中级法院副院长。老俩口的生活一贯俭朴,一直居住在阜阳中院八十年代建造的50来平米的宿舍楼里,房间光线较暗,室内家具陈设简单。即使如此,为了教育事业,燕长修夫妇仍然决定捐资10万元,用于援建涡阳县牌坊镇西常庄小学,其行动让学校师生的深受感动。
    如今尽管燕姓族人仅40余万且分散祖国各地,但是他们始终牢记以孝为先、教育为本的族训。十分重视族人的道德和文化教育,目前国内现有重点大学中从事教学及思想教育研究的教授,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姓氏。同时族人之间还开展了扶贫助学活动,近几年,共资助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燕姓孩子共20余名,捐资助学资金50万余元,展示了族人重视教育、扶贫济学的美德。
    (二)、勤政为民、礼贤下士的施政方略
    几千年来,燕姓族人以始祖召公为榜样,为君:勤政爱民、任人唯贤;为官:克尽职守、勤于政事、清政廉明、为国为民。其施政方略,是后世“治国理政”方针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
    族人中有招贤纳士、改革内政的燕昭王姬职。姬职,燕召公三十八代孙,燕王哙之子,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他受任于国破家亡之际,他礼待老臣郭隗,采纳其建议,“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至此,“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在燕国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燕昭王重用信任乐毅,在其倾力协助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定燕国之法度、清君侧之恶人、查官吏之德能;确定能者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任人唯亲的择人传统、廓清滥用亲信的劣迹;不分贵贱奖励遵守国家法度的人民、慰抚丧葬之忧的人家、祝贺生育之喜的夫妇;强化军队战法、纪律,与庶民同甘苦、共命运。终于在公元前284年,上将军乐毅率军攻占齐国七十多城,开创了燕国最辉煌的时期。燕昭王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人才战略,不仅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重要的是其人才观被后世传颂,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族人中有博学笃志的仁人义士燕肃。燕肃(公元961—1040年),字穆之,署上谷,青州益都人。宋真宗年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礼部尚书致仕,人称“燕龙图”。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创造指南车、记里鼓、莲花漏等仪器,著有《海潮论》,绘制海潮图阐述潮汐原理;他工诗善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浑然天成,为文人画之先驱。燕肃为官廉明,下察民生疾苦。当他发现县衙设置了几名传讯被告者的专司衙役,经常对原告和被告敲诈勒索,贪婪受贿,极易引起审讯中的徇私舞弊,造成冤狱之时,他颁布以“削木为牍”代替衙役的新规,革除了用衙役传讯之害民弊端,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当他发现死刑在执行斩决的案犯中,有审判者的主观臆断、有贪赃枉法、有代人受死等情况造成冤案时,他奏请皇上建议:凡处以死刑的案犯,均可以上诉,任何官员不得阻止,对上诉案件必须经过认真复审后再行处决。皇上采纳了他的奏义,一时上诉的人很多。他在参加复审案情中,注重证据,不畏权贵,秉公判断。不仅解救了一批被冤屈的好人,还严惩了那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昏官。王安石曾写诗“奏论谳(yàn)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赞燕肃革弊立新所做出的巨大功绩。欧阳修称其“为人宽厚长者”,王安石称其“仁人义士”。
    族人中有刚直不阿、为民做主的铁面判官燕忠。燕忠,字良臣,号两溪(1459年—1515年),燕肃之后裔,其先扬州泰兴人,明初随高祖五公徙居蓟州。燕忠聪慧过人,25岁时中进士,先后在多地任要职,官终大理寺卿。燕忠为官秉公执法,惩治邪恶,为民做主;他审理案件铁面无私,遇有冤假错案,坚决予以平反;他整治法度,考察官吏,体察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不留情面,深受百姓爱戴;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恰逢浙江天灾,百姓苦不堪言,他直言上疏,并建议皇上“亲贤纳谏,重名器,节财用严赏赉”。弘治皇帝朱祐樘采纳了他的建议,灾民得到了及时救助;他针对一些官府采用罚款的办法聚敛钱财的现象,他提出了禁止以官府名义罚款的做法,制止官府挥霍公款的行为;他刚正不阿,清廉从政,从不依附权势,官居高位,从不自傲、不滥用职权、不营私舞弊。燕忠一生,生活节俭,居官30年,俸禄仅供全家生活之用,没有购置过一亩田园,没有建筑过一间新房。正德皇帝得知燕忠逝世,大为震惊,特派大臣颁发谕旨到灵前祭悼,追赠燕忠为刑部尚书。
    纵观历代族人从政之路,其特点集中体现为“廉洁、勤政、亲民”。如今以重庆燕平、上海燕爽、烟台燕卫华等为代表的政界精英,秉承先祖的贤德,在各自岗位上履行着人民公仆的职责。
    (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是一种境界,是国学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也是始祖召公精神的传承。如今燕姓族人在召公遗德的感召下,谱写许多催人泪下、舍己救人、大公无私的篇章,为国学文化的推崇做出了贡献。
    族人中有人民的公仆、当代吕梁英雄燕居谦。燕居谦(1933—1991),字益亭,山西交城人。生前曾任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年任县志办主任并着手县志修撰工作。由于长期呕心沥血专心修志而积劳成疾,1988年身患胃癌。但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与病魔抗争,终于1990年国庆前完成了30卷140万字的交城县志,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1991年1月22日不幸逝世。1990年10月19日,中共吕梁地委授予燕居谦同志“人民公仆”光荣称号,11月28日,吕梁地委命名他为“当代吕梁英雄”。
    族人中有勇拦惊牛,舍身救儿童的八旬老人燕奎昌。燕奎昌,黑龙江宁安市马河乡农民。耄耋(mào dié)之年,勇拦惊牛,舍身救下两名幼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那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将长留在人们心中,那是对“心怀大爱”最好的诠释。燕奎昌被评为“2008感动黑龙江年度人物”,2009年1月,被授予特等模范荣誉称号。
    族人中有舍己救人的革命烈士燕新世。燕新世,山西右玉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为救一名与自己素不相识、失足掉入化粪池中的10岁小男孩,奋不顾身跳入化粪池中。由于严重缺氧,体力不支,献出了年仅44岁的宝贵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注解了一个平凡人的崇高境界,他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如今,在神州大地还流传着荆州复转军人燕飞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山东淄博老党员燕宿孟跳入10米深湾 勇救落水少女;贵州省镇宁县“布衣哥”燕鸣浙江救人传佳话……。
    (四)、忠君报国、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几千年来,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之时,燕姓族人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前线,为国尽效、为族尽忠,展现了他们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族人中有以救国难,谋刺秦王的燕太子丹。太子丹,姬姓,燕氏,名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太子丹作为质子被送往秦国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怨而逃归,于燕喜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32年)返回燕国,因秦军逼近,兵临易水,燕太子丹恐燕国为秦所灭 ,欲刺秦王以救国难。事情败露后,被燕王喜将太子丹斩首献给了秦国。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后世为纪念其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为燕太子丹筑塔一座,给后人提供了凭吊英雄的平台。
    族人中有忠君护国的谏议大夫燕钦融,据《洛阳地方志》记载。燕钦融,洛州偃师人也。景龙末,为许州司户参军。时韦庶人干预国政,盛封拜群从子弟。又与悖逆庶人及驸马都尉武延秀、中书令宗楚客等将图危宗社。钦融连上奏其事,庶人大怒,劝中宗召钦融廷见,扑杀之。宗楚客又私令执法者加刃,钦融因而致死。燕钦融虽官微,但为了君王及其政令的畅通,明知危险仍然直言进谏,体现了族人为君为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族人中有精忠报国的抗日英烈燕鼎九。燕鼎九,1894年出生,河南新蔡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河南省保安司令部教导队军官队上校区队长、河南省汝南第八军分区上校保安副司令兼第一战区游击挺进军第二十二纵队上校副司令官。1941年1月,率游击第二十二纵队参加豫南战役,在汝南城效抗击日军,因寡不敌众,力战被俘,遭日军杀害,时年47岁。燕鼎九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忠君报国、大义凛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燕姓族人在形成和完善这种精神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千多年来,据初步统计族人在忠君报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的过程中,有数千名仁人志士英勇献身,诠释了先祖精忠效国的族训。
    总之,几千年来,燕姓族人在始祖召公精神的感召下,继承和发扬了尊师重孝、传道授业的传统美德;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施政方略;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忠君报国、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这些美德和思想,已经成为燕姓族人谨记和尊循的族训,同时对现阶段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按钮>>习作鉴赏:昔时玩伴今尚在 独自空留无限情
>>【赵氏网新闻】汝州市宋魏王陵文化研究会成立 暨甲午年拜祭魏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