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世俗化与民族性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0月13日 新世界出版社


    印刷术对欧洲宗教的贡献。
在新教盛行之时,罗马天主教会同样会充分利用印刷业。印刷术出现之前,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牧师群体在做弥撒时只能依赖经常出现错误的手抄版祈祷词。但是,印刷业发展后出现的新版本统一了文字和仪式,从而将各地天主教徒听到的祈祷词、参加的仪式等诸方面都进行了统一。
对制度已经较完备的教会来说,另外一个优点是仪式规定的统一可以防止礼拜仪式遭到一些恶意的改变。其他一些重要的神学作品,如13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所著的基督教信条也在印刷业的帮助下因传播方便而再次兴起。随着牧师和普通信徒都可以颂读祈祷词,之前仅限于局部范围普通信徒的祷告运动的规模开始渐渐扩大。
印刷术促进欧洲社会“世俗化”
然而,无论具体信仰的是什么,印刷业在宗教方面总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早期在古登堡十字军东征中对抗“不识字的土耳其人”的过程中,印刷品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广受赞誉,一个世纪后,英国新教改革运动活动家兼16 世纪脍炙人口的《殉道者》(Book of Martyrs)一书的作者约翰· 福克斯(John Foxe)这样写道:“主不再使用刀剑去征服他那地位显要的敌人了,他现在的武器是写字、读字和印字。”无论是罗马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无论是识字的人还是不识字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新教改革的副产品以及印刷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欧洲人民看待国家、教会、城市和家庭的方式。我们已经太习惯于看到一副惟妙惟肖的公众人物肖像,以至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能够看到一个国家的“肖像”有多么不易。当然,国家统治者的肖像通常都会被刻在硬币上,但是很可能正是由于印刷业清晰干脆的信息传递方式,才出现了“名人”的概念以及以君主为代表的民族气质。
在印刷业激起新型民族主义的同时,它也带来社会意识的转变。教区教堂一直以来均扮演着市镇居民社交和政治活动中心的角色,消息从讲道坛上传下来,再经由亲朋好友的耳听口述互相传播。印刷业兴起后,讲道坛的角色逐渐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先是16、17 世纪的每月公报和小册子,最后发展成期刊和报纸。到了19 世纪时,人们在星期天早上只需待在家里就可以从报纸上获知所有例如谁家生孩子了,谁家某某去世了以及政治事件等其他方面的讯息。
印刷术使欧洲社会分散成小单元
除了促成“世俗化”社会的形成,那些公报、小册子、期刊和报纸也使人们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政治。从前人们必须参加集会才能听到公众演说,现在人们分散在不同地方,利用各自都方便的时候读到内容相同的报道。由此,曾经以教堂和家庭为单位的社区范围日益扩大。人们可以对远离自己所在地区的人进行声援。人们不必亲身到场体验公民活动和公共活动;他们可以在事后读报了解相关情况,或者甚至通过购买纪念报纸和物品来间接获得活动感受。
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小的例子来描述这种分散型听众和其所处的社会。例如在一间教室里,当学生不必非得坐在教授跟前才能听讲学习时,学生们就会分散到各处其他地方了。然而即使学生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每名学生的阅读行为也并非总是步调一致的。当学生们自行默读讲义时,由于他们阅读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他们所接收信息的时间也不是不同的。当教授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回教室前方的讲台,步调不一的学生再次被统一起来。历史学家伊丽莎白· 爱森斯坦在她关于印刷业造成的诸影响所进行的重要研究中指出:“社会由分散的小单元组成,换句话说就是个人要先于集体,这种说法相比听者大众来说更适用于读者大众。”
印刷术保存和记录了地方语言
虽然这种分散的社会形态表面上会对社会凝聚力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范围越小情况越是如此),然而凝聚社会统一的力量仍然存在。我们一致认为语言会把人民凝聚到一起,唤醒人们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印刷业在保存和记录地方语言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森斯坦提出,16世纪时,在那些不使用印制技术的地区,某些讲特殊方言的小众群体没有保留下他们曾经拥有的文字作品。而与此同时,在使用印制技术的地区,同样小众的方言群体所使用的方言文字却保留了下来,甚至还得到了丰富。在后一种情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民族文字和文化的生成过程;而在前一种情况中,通常则最终只剩下了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应用的口头方言。
印刷业的兴起巩固并发展了语言
印刷业的兴起也同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正如当年印制的书籍巩固了天主教的礼拜仪式一样,印制文字也巩固并发展了语言。虽然语言的标准化以及语言的形态会受制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诸多因素,但是印刷业的发展仍然对语言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以英语为例详细说明这个问题。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英语时期,起止时间约为自449年日耳曼人占领时期至1066年的诺曼征服;之后直到1500年是第二阶段,即中世纪英语时期; 150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亦即现代英语时期。在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时期,英语的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地区间表现的差异十分明显。直到9世纪,英格兰被分割成许多小王国,不同王国间的人说着各不相同的方言。即使在500 年后的乔叟时期,各地间方言的差别仍然极大。
后来,当伦敦成为英国的政治中心后,也就意味着伦敦方言随即成为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地方语言,为今天所说的标准英语奠定了基础。卡克斯顿(Caxton)随后在英国伦敦设立印刷厂,并使伦敦成为后来英国印刷业的中心,这同时也意味着大量文字印刷品将会以伦敦方言的形式印制出版。

 


分享按钮>>张学良谈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毛泽东心里最感谢的六位老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