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心里最感谢的六位老师是谁?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0月13日 战略网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 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第一位:学前塾师文正莹
    启蒙老师文正莹是毛泽东的亲二舅,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2岁多至8岁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怕对他照顾不周出意外,就让他的表哥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竟然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和同学们一起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有意对他进行培养,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等,毛泽东也读得朗朗上口。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此后,文正莹一直关心着毛泽东的教育和成长,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文正莹常借图书报刊给他,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
    八舅父对他的有意栽培,使毛泽东终生难忘。
    第二位: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 
    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南岸私塾,正式接受私塾教育。塾师是邹春培,也是毛泽东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师。
    平时话语不多的邹春培教学认真、严厉古板,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的知识已教不了毛泽东,更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常想起自己这位严厉的启蒙老师。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邹春培除了严厉外,乏善可陈,他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远不及其他几位私塾先生。
    第三位: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他仍是那样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也孝敬先生一份,先生却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气得涨红了脸,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做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毛宇居惊喜难抑,终生不忘。
    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
    1907年夏,毛泽东离开了井湾里私塾,停学在家务农,但是在以后,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断。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病逝,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长诗和两副灵联。毛宇居将祭文收藏起来,保存了30年,新中国成立后交给政府,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上。这是现知毛泽东所写古典诗词中最长的一首诗。
    1921年春和1925年上半年,毛泽东两次回乡,均去拜访毛宇居,并将家里的私事托付给他料理。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时再次回到家乡,毛宇居率全家父老在毛震公祠召开欢迎大会,并致欢迎词。
    大革命失败后,毛宇居冒险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的批语,共一万多字。1932年,毛宇居曾冒死保护毛泽东的祖坟;他还尽力保护和照顾毛泽东的亲属,如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儿子毛楚雄、岳母周陈轩等。
    1940年,毛宇居等人一起在家乡第四次修订韶山毛氏族谱,其中诗赋多出于毛宇居之手。在反动统治下,他以极大的勇气称赞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  毛泽东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当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他们立即书信取得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问候。湖南解放不久,毛泽东便给毛宇居捎信,邀他来京相聚。
    毛宇居曾三次进京看望毛泽东。1951年9月,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毛宇居,安排他出席国庆观礼和国庆宴会,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当天气渐冷时,毛泽东给他买了皮大衣和皮鞋。毛宇居牙不好,毛泽东又派人送他到医院镶了牙。
    1952年冬,毛宇居受韶山乡政府委托第二次进京,请毛泽东为家乡新办的学校起名、题名,毛泽东听说家乡办学校,非常高兴,就题写了“韶山学校”,他解释说:“现在办小学,以后学校发展还可以办中学、大学。”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曾到这所学校视察,与全校师生合影留念。1958年,湘潭县委想创办湘潭大学,又一次委托毛宇居进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再次热情接待了他,并题写了校名。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交代工作人员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大哥接来”。毛宇居夫妇和孩子们来到韶山招待所,毛泽东与他们作了长谈。
    6月26日下午,骄阳似火,毛泽东邀毛宇居在韶山水库游泳。游泳过后他们一起来到了毛震公祠,看到这里的陈设依旧,毛泽东心潮难平,他对毛宇居说:“1927年我回来考察农民运动,你们就在这里敲锣打鼓欢迎我。”毛宇居惊异地说:“主席,你还记得?”“怎么不记得呢,你还在欢迎会上致词:‘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毛泽东顺口背出了当年的欢迎词,更让乡亲们钦佩不已。
    当晚毛泽东宴请当年的老党员、赤卫队员、军烈属和乡亲。他将毛宇居安排在上座,并第一个向他敬酒。毛宇居激动不已,连忙起身谦让:“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的尊师佳话很快在韶山一带广为流传。
    1964年9月29日,毛宇居在韶山病逝,享年83岁。
    第四位:校外塾师李漱清
    李漱清,又名李吉力,1874年生。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湘潭师范和长沙法政专科学校,曾在韶山李氏族校等学校执教。他博学多才,思想开明,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
    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自学。刚好李漱清学成归来,他家与毛泽东家仅距几华里。
    一天的劳动结束后,毛泽东常常跑到李家屋场上找李漱清,师生海阔天空地畅谈。李漱清热情地向他灌输维新救国思想,推荐新书,认真地帮他修改作文。毛泽东则向老师汇报读书心得,请教种种问题。一次李漱清向他推荐了一本叫作《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书。毛泽东读后受到极大震撼。几十年后他还感慨地说:“在这个时期,我也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李漱清这里,毛泽东接受了最早的维新救国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
    1911年至1921年毛泽东在湘乡、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每次回家总要看望李漱清先生。1925年2月毛泽东由上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李漱清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并将自己的儿子李耿侯介绍给毛泽东当秘书。李耿侯很快成为农会骨干,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的5名成员之一。
    1925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特邀李漱清协助办报。李漱清虽已年过半百,仍辞别妻儿欣然前往广州,到宣传部图书室工作,帮助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后来毛泽东又推荐李漱清到湖南省政府工作。  李漱清先后送自己的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参加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没有忘记这位“激进派”老师。他得知老师仍健在,立即于1949年11月17日复信给李漱清的儿子李介侯:“尊翁健在,可为庆贺,尚祈转问候之意。”
    1951年,毛泽东邀请李漱清进京。9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李漱清及湖南一师的张干、罗元鲲等师长,一一向他们敬酒。饭后陪同他们游览中南海,看电影。国庆节又邀请他们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这次李漱清在京逗留了48天。临行毛泽东送给他一套制服、一件呢子大衣、人民币100万元(旧币),一本亲笔签字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952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聘请李漱清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改任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12月,李漱清在家乡病逝,享年83岁。
    第五位:东茅塘私塾塾师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毛麓钟又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号云阁,1866年生于韶山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清末曾做过几任县丞。他自幼天资聪慧,在祖父教导下潜心攻读诗书,26岁考中长沙府学秀才,是当时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学秀才,深受毛氏族人和乡邻称誉。
    但毛麓钟思想上并不守旧。他主张废科举,办新式学堂,学西方技术,富国强兵。他在韶山开办了一所中西合璧式的私塾,招收毛氏族人中文化基础较好、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入学。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他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对他格外看重,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给他点读了《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辅导他阅读了《资治通鉴》、《孙子兵法》、《贞观政要》等关于“治乱兴衰之书”。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毛麓钟十分喜欢古典诗词,造诣很高。他辅导毛泽东读了许多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并教毛泽东赋诗填词。在他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给毛泽东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许多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毛泽东读后顿觉思想开阔。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0年秋,毛泽东得知湘乡有一所新式学堂,很希望去那里读书。但他父亲要把他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麓钟与文正莹、毛宇居、李漱清等一起说服毛顺生,使毛泽东得以走出韶山冲到湘乡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这是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毛麓钟于1921年因病早逝,毛泽东十分悲痛。1925年他回韶山从事农民运动时,曾特地到东茅塘悼念毛麓钟。毛麓钟的儿子毛泽普小毛泽东26岁,父亲去世时他才一两岁,由母亲抚养成人。1938年他到延安后立即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并先后被安排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湖南省计委副主任、科委副主任、中共韶山区委书记等职。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在同塾师毛宇居叙旧时,他深情地说:“那时我能读书,可就是不好好读,后来在家种了两年田,到了东茅塘麓钟二伯手下读书,才晓得用功了。我二伯不愧是韶山的秀才,教书育人很有办法哩!”
    第六位:中学老师符定一
    符定一是毛泽东的中学老师,他于1908年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回湖南执教,历任岳麓书院院长、湖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符定一任省立一中校长,招收新生时,发现毛泽东“为中国有用之才”。 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是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报考者众多,毛泽东脱 颖而出,在入学国文考试中名列第一。但当他们看到毛泽东,都不相信他这个生长在边远的山村,只读过半年小学堂的乡村青年竟能考出那样好的成绩。于是,符定 一校长作主,为他加了一场面试。
    第二天,符定一和一位国文老师商定了文章题目,把毛泽东叫到一个单独房间,要求他限时作文,由符校长亲自监考、面试、批 分。考试的结果是:毛泽东这次所写的文章,比入学考试的作文还要好! 符定一执教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出类拔萃的学生。阅卷时,不禁拍案叫绝,挥笔在 卷上批道:“历观该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人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矣!”
    毛泽东入学后,符定一给予他语言文字方面诸多指导,又经常为他讲解古典文学作品,传授爱国主义思想,从此师生来往甚密,情谊弥笃。 毛泽东只在省 立一中呆了半年,他认为自修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便向符定一说出自己准备到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的学习计划。符定一极力挽留,最后尊重毛泽东的选择,寄寓 厚望。新年刚过,元宵节前,毛泽东又来到长沙城,前往符定一家给老师拜年,同时征询老师报考哪类学校。符老师建议毛泽东去报考师范学校,将来当一名教师,走教育救国、教育兴邦之路。毛泽东采纳了老师的建议,不久便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符定一被补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和毛泽东暂时分手了。1925年,毛泽东回家乡韶山养病,不料遭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军警的追捕。此 时,符定一正好回湖南省亲,闻知此事,便凭自己宿儒的身份和赵恒惕是小同乡的关系,从中疏通,力陈他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为毛作保。费了一番周折,终于使 毛泽东化险为夷,脱离虎口。

 


分享按钮>>活字印刷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世俗化与民族性
>>每日一读:38军被称万岁军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