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并非饥民可称“小资” 参加起义只是投机
-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2月3日 尹剑翔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句现在十分流行的网络语言,非常适合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
疯狂迷恋黄巢的人中就有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宋江。《水浒传》中记录了宋江那首非常有名的反诗:“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很多人被宋江这句话,感动了好久,激动了好久,但是他们不知道,宋江此诗并非赞扬黄巢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义行,而是在崇拜黄巢曾经杀人无数,而且杀人的方法是那么的残忍。
宋江和他的兄弟非常忠实地做了黄巢的Fans,在《水浒传》的篇章中,我们多能看到这些所谓的正义英雄动辄就杀人全家,甚至屠城屠庄的行径。
我只能这么说,黄巢并非我们口口相传的义士,历史上的黄巢是一个甲级战犯,宋江无耻的样子颇有黄巢当年的风范。
中国历史上真是到了活不下去才起义,后来又能够善待百姓,善始善终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
其他的所谓农民军起义领袖,穷苦出身的多无朱元璋的见识,有见识的却无朱元璋对于人民的那种朴素的感情。
黄巢属于后者。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贩卖私盐的家庭。要特别说明的是黄巢家中并不穷,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小资。
《新唐书》上说他:“世鬻盐,富于赀。”
因为家族里干的就是犯法的买卖,所以黄巢家族实际是很有黑社会背景的,而且江湖地位比较显赫。黄巢自己,因为常要出去和那些不要命的盐贩打交道,还要时常和官府动刀子,所以黄巢的武功是很过硬的,弓刀马箭是样样精通。(《新唐书》:“善击剑骑射。”)
黄巢不仅武艺好,也颇爱读书。
黄巢很想把自己黑社会这个污点洗干净,而转作仕途,做个白道的人。所以他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是考完才发现,自己赖以自豪的那点文采,不足以为自己博得功名。
黄巢科第失败后,没有在自己身上来找原因,而是把这种心有不甘转化成了一种对唐王朝的愤怒,我黄巢文武双全,难道没有资格在你这里混上个一官半职吗?
此时,黄巢的一种报复的心理油然而生。他难以排解心中的郁闷,提笔写下一首名篇,被记录在了《全唐诗》中,而这首诗在一千多年后,还被大导演张艺谋引用了一次,大大忽悠了一把观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在黄巢写下这首诗篇之后,一个人已经彻底地转变了,他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极端中去,他要为报复而活着,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活着。
要让别人知道,我黄巢也能成功。
当然,要成功就要不惜一切。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追求总要有动力,黄巢有了。但是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还要有机会,很幸运黄巢很快也等到了。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当时的唐朝藩镇割据,战事不断,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苦。
一般的情况下,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另一个是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灾。
而唐僖宗两个条件都遇上了,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旱灾,河南省受灾最重。所以在河南出现了一位牛人,这就是王仙芝。
公元875年,以王仙芝等为首的上千人,于长垣揭竿而起。很快王仙芝等攻陷了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并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
当时待在曹州家中非常郁闷的黄巢,看到了王仙芝的作为,兴奋极了。(《新唐书》:“巢喜乱。”)
乱世出英雄,这是无数“有志”青年心中的口号。
黄巢无数次地乞求上苍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机会就摆在了他的眼前。
胆壮吃个够,胆小吃不着。
黄巢立即把族中的兄弟子侄召集来商量,结果大家一致赞成参加起义军,捞点实惠的。
唐末起义从此变了味道,因为黄巢等人根本不是什么要饿死的饥民,相反他们有吃有喝非常快活,其实这场起义只是他们的一次投机而已。
黄巢与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各地饥饿的农民争先加入起义军。数月之后,这支起义军已经达到了数万人。
起义军声势浩大,唐朝政府非常恐惧,诏令五路节度使出击义军。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天平节度使宋威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城下击败了义军,宋威失误,认为王仙芝被打死了(实际跑了),所以奏报贼乱已平。几路节度使就这样撤退了。
这给了王仙芝、黄巢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王仙芝、黄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便转战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之地。接着,农民军又攻陷了汝州(今河南临汝),王仙芝杀其守将,汝州刺史也被迫逃走了,王仙芝、黄巢的声威大振,连洛阳都被震动了,这里的官员纷纷逃跑了。

分享按钮>>古代如何给孩子起名:“美美”这种重字多青楼女使用
>>中国科学家揭示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