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 中华燕氏网 2014年12月5日 陈煜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
粮票本来是一种无价证券,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中,却有“第二货币”之称,甚至在某些年份中比人民币还坚挺。用它可以在所有的农贸市场以及商业街、商业点“买”到主副食品、水果蔬菜、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花鸟虫鱼、各式家具等几乎所有商品,可以用来支付修理钟表、皮鞋、提包等的费用,甚至还可以用来雇短工,请保姆。
总之,人类赋予货币的职能,大都在粮票身上得到了体现。粮票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第一票”。继广东省(1992年4月1日)全面放开粮价之后,浙江(1993年1月1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省和上海市(1993年4月)也宣布全省(市)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粮票,5月1日,北京市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几年后,粮票等票据出现在各地收藏市场,成为一种热门的收藏品。
2005年1月20日《贵阳晚报》刊登了一件关于粮票的往事:1971年秋天,一位饥饿的年轻军人吴雁鸣(后来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学督导、研究生导师、教授),在执行任务的路途中,其乘坐的火车在当天上午突然停靠在贵阳火车站。这时,列车员通知,火车要到下午才能启动。经过几十个小时的旅途,滴米未进的吴非常饥饿,但他身上没有购买食品的全国通用粮票,而当时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没有粮票,根本没办法购到食物。 出车站后,吴雁鸣壮着胆子走向街角店铺里的一位老人,希望能借点粮票充饥。老人犹豫了半天,拒绝了。正 在孤立无援时,吴的身后突然出现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两人气喘吁吁地说:“你刚才借粮票时,我们听到了,你是军人,我们相信你。我们也没有粮票,只好跑到附近的朋友家借得这些粮票,你拿着吧,别饿坏了……”粮票的面额是“一斤二两”!

分享按钮>>北宋李允则曾驻守边关 托言修庙巧妙扩大边防线
>>王阳明曾伪造兵书传檄天下勤王 大败宁王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