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的人物命运

    中华燕氏网 2015年4月4日 华侨出版社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80年代的天安门对公众开放。在天安门城楼的休息厅里,挂着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创作的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这幅堪称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油画杰作,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为庆祝建国50周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监制、中南海邮政局总代理,在全国限量发行《开国大典》微缩版纯金箔画。此画由中国银行指定厂家首次用24K足金加厚金箔制作,其中的特殊号已经被第一批收藏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委员会作为世纪珍品收藏。
  油画《开国大典》上中心的人物是毛泽东,在一届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当选的六位副主席中有三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凭任何人的意志和愿望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有很长一段,中国面临着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方案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他们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由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代表,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种方案由共产党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三种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反复受到检验,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它的代表者中的多数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最终赢得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新中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在政治上,它将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同时也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性质,毛泽东早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就作过论述,“政治上,是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由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闭幕这一天,周恩来作了长篇发言,他说,三年多来,党中央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大家非常团结,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党的发展,不是突然而来的,而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党过去有错误,但我们有自我批评精神。现在我们正处于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走向完全打倒国民党的过渡时期,正是由分散到统一。这不是几个月而是要用几年才能走完的。过渡时期是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不然会犯错误。由于地区的不平衡,因而又产生了区域性的问题,分权的问题。中国不是联邦,但是带区域性的。这么大的中国,如果过分强调集中,会办不好事。所以在组织形式上不能一下子都集权,一定要授权地方,才能发挥积极性。……现在是前方打仗前进,后方搞生产。后方生产,第一步是要恢复,支援前方,争取全国胜利。今天还不是转入建设。他对金融、交通、工业、城市接收、兵工生产等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系统的意见。周恩来的发言,系统完整全面周到,一切都在他计划和预算里,表现了他的思想严密和计划精细的超群的组织才能。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发言非常满意。这次会议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在几位副主席中,来自四川的朱德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美国女作家史沫莱特曾给朱德写过一本传记《伟大的道路》。她这样形容朱德:围绕他的名字,人们编织着上千种传说。因此,初到延安时,我以为见到的将是一个坚强英勇、脾气暴躁的人物,其滔滔不绝的论断几乎可以使森林燃烧的钢铁般的革命者……最先印入眼帘的,乃是一张在蜡烛光映照下,堆满了书籍、文件和信件未经油漆的桌子,和一个因为我们进去而站立起来的身穿蓝灰色制服的人的朦胧身影。双方对面而立,先互相打量一番。我原知道他当时是51岁,不过,当面看来,脸上皱纹很深,双颊下陷,至少见老了10岁。那时,正是史诗般的红军长征刚刚结束,营养失调和苦难在他脸上留下了烙印。身高大约是五英尺八英寸。既不丑陋,也不漂亮;更不会使人获得任何英勇、暴躁的感觉。圆头,剪得短短的黑发间杂着白发,前额很宽,而且略微隆起,颊骨也颇突出。一对有力的上下颚,衬着大嘴,在堆满欢迎的笑容时,露出洁白的牙齿。鼻子宽短,面色黝黑。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容貌。而1949年在朱德登上古老的天安门城楼时,看不出他已有六旬,军人生涯使他充满青春的活力。

    林伯渠临时代替李维汉主持大会
  领袖们都上了天安门,庆祝大会就要开始了。大会由刚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担任。本来,新政协筹备会上由李维汉担任大会秘书长,李维汉比林伯渠年轻近十岁,正年富力强。倒不是因为林伯渠年纪大了,吃不消那么繁忙的会务工作。而是因为被我们今天叫做开国大典的大会实际上是政协一届会议结束后的庆祝大会。政协一届会议,有方方面面的人士参加,作为中央统战部部长,当然应该主持这个庆祝大会了。在延安时期,李维汉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他也是我们党的元老之一,因为我们党过去不宣传个人,党的领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只闻其姓名,不知其事迹。就是毛泽东,也是文革中的大字报,才流传了他牺牲了六位亲人的家世和他的妻子儿女,所以请原谅我们对李维汉的陌生。
  李维汉是长沙人,生于1896年,他也是我们党内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勤工俭学,随后他自己也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担任党的湖南省委书记,参加领导湖南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改组,他是临时中央的五个常委之一,参与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并和瞿秋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李维汉还是统战和民族方面的理论家,特别是他为中国人民的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的突出的贡献。他长期主持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创造性地贯彻和执行了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确立和发展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运用统一战线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从延安起就研究少数民族问题,建国前夕,毛泽东曾征求他的意见,李维汉提出应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我党民族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作为统战部部长,他为人民政协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由他主持开国大典是责无旁贷的。但是,这中间出了个意外。那时刚党中央刚搬进中南海,中南海的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一时还顾不上平整。路不平,小心点就是了,偏偏没有路灯,李维汉起夜猛一脚踩空,跌进坑里,腿跌断了,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捶足顿胸,也没有办法。庆祝大会的秘书长只有换人,比李维汉大十岁的林伯渠不得不走马上任。
  作为职业革命家,林伯渠的资历比李维汉还老,他和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并称延安时期我们党内的五老,曾在边区担任政府主席达13年之久。邓小平评价林伯渠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85年,林伯渠出生在湖南临澧的书香农家,祖父是道光年间的举人。他1904年东渡日本学习。在孙中山影响下,同盟会之初就入了会,立志推翻清王朝,先后在湖南、东北、上海等地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奔走策动湘西巡防营举义反正,有力促进了湖南反清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之一。在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帮助下,林伯渠从1918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认定了只有科学的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921年,在党的一大前,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正式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1945年3月,中共中央为林老贺60大寿,贺函说:你是我国革命的老战士,自辛亥革命以来,在历史进程中,你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在八年抗战中,你领导陕甘宁边区,不顾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实行了三三制,发展了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文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你的成就尤为显著,你代表党把目前挽救时局关键的主张民主联合政府,首先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来,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你毫不动摇地擎着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同日,林伯渠复函中央,表示深切的感谢,说在这60年的途程中,正是中国历史变化最多的年头,我只是跟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我们人民的浩大事业中尽一点微薄的力量。我所走过的道路,也只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一个彻底民主主义者的道路。我能够光荣地站在无产阶级的行列里,是党培养了我,人民群众教育了我,革命实践引导了我。……我愿意和全党同志在一起,为中国人民多做一些年代的工作,并愿意向人民群众学习更多的革命本领,为着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与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
  1948年,全国胜利在望,中央急调林伯渠来中央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月30日,党派林伯渠为中共代表,前往东北迎接在东北的民主人士进京。之后,他又参加了七届二中全会,与南京政府代表团谈判等。10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上,林伯渠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这时,林老已经63岁了,每天连续工作20多小时。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在9月1日的日记中写下这样两句话: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并且盖上了自己的印章,以示活着干死了算的决心。
毛主席说,周恩来是“内阁总理”
  在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中,还有一位大忙人是周恩来。1948年春,华北局第二书记薄一波在西柏坡向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刘少奇、朱德汇报应该赶紧抓紧经济工作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但怎么搞法,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朱德说,快啦,咱们的周恩来同志快来了,他是个管家的,管这一个家,他会把这个事情办好。并加重语气说,他这个人,历来是管家的,是个好管家。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讲话时指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1949年9月17日下午3时,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勤政殿召开,周恩来代表常委会作了关于会议准备工作的报告,宣布会议筹备工作已经胜利完成,正式大会即将召开。会上,审议并基本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修改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草案)》。并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正式决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0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举行第八次会议,决定于9月21日下午7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实际上,大会推迟了半小时,下午7点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主席台上并排悬挂着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上面悬挂着人民政协的会徽,两旁是八一军旗。会前已经赶制出会徽分发给各位代表,毛泽东胸前就别着一枚。参加会议的代表634人,应邀来宾300人。主席团由大会推出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89人组成。
    1949年的政协会议共有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代表五大类45个单位, 662名代表。其中正式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别邀请代表75人。对于这几十个单位、几百名代表中的民主团体和民主人士,周恩来都十分熟悉。他一个一个地和大家商议,敲定参加大会的民主人士代表,一个一个地排名。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和知名人士差不多全安排进来了。新中国首届“内阁”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周恩来认为,各民主党派的主要人物都应有所安排,但是,怎样平衡,却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由于周恩来在国统区时间较长,对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情况比较熟悉,并同他们有比较密切的交往,因此,民主人士的任职名单大多是由他提出报告党中央决定的。首先对傅作义的安排。当时成立了国防委员会,其中包括程潜、张治中、龙云、傅作义等。毛泽东考虑傅作义的特殊贡献,一定要再给他安排一个部长的职位。给他配备了李葆华当副部长,党组书记,协助傅作义工作。让傅作义推荐人选,周恩来对李葆华说,凡是傅作义提的人我们都要用。傅作义推荐了两个民主人士,一个是曾在国民党黄河治理委员会比较负责的技术专家张含英,另一位是刘瑶章,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平市市长。张含英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刘瑶章被任命为水利部办公、厅主任。周恩来还劝说黄炎培、李书城、甚至旧社会拒绝作高官的著名林学家梁希出山。
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
  六位副主席中,唯一的女性是宋庆龄。
  宋庆龄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后,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同情中共的反蒋革命斗争,批评国民党的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压迫人民的政策。抗战期间,她积极支持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她又呼吁美国人民制止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拥护和帮助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她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宋庆龄在病危时,向前来探望的邓颖超、彭真和王光美提出入党要求,并接连重复三遍。这是她在1957年向刘少奇提出入党要求后,又一次要求入党。邓颖超等当即表示热烈欢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即报告党中央。第二天下午,邓小平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一致通过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时建议全国人大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第三天上午,邓小平来医院看望宋庆龄,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会议一结束,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和副委员长廖承志就来到宋庆龄处,告诉了她。宋庆龄去世后,胡耀邦主持了追悼大会,邓小平在悼词中说,宋庆龄,70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高风亮节,永垂千古。悼词称赞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是国际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给在上海的她写信,说:庆龄先生,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和汉年、仲华熟商,总期安全为第一。谨电致意,伫盼回音。5月27日,上海解放,毛泽东和周恩来派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邓颖超和长期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去接宋庆龄北上,毛泽东再一次亲笔致信,周恩来也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
  宋庆龄在上海受到国民党严密监视,行动不自由,身体又不好,不宜旅行。上海解放后,她还是不想成行。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对廖梦醒说,北京是我最伤心之地。廖梦醒说,北京将成为红色首都,邓大姐代表恩来同志特来迎你。你打算什么时候见大姐?宋庆龄说她想好了再说。过了两天,她发出了宴请邓颖超的请柬。几次交谈后,邓颖超把宋庆龄说服,同意北上。周恩来得知宋庆龄同意北上后,7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上海市委转邓颖超电,对护送宋庆龄北上应注意的问题做出安排,并提出宋庆龄病体难支,故北上时“应备头等卧车直开南京,然后再换卧车,由浦口直开北平,并附餐车”。当时参加政协筹备会的三个单位要推宋庆龄为代表,7月18日,周恩来和李维汉致电中共中央华东局陈毅、潘汉年并转邓颖超,请他们就这个问题征询宋本人的意见。21日邓复电周恩来、李维汉:孙夫人表示因身体不佳不能参加任何团体的业务,也不愿参加任何团体,只愿以个人名义旁听的资格列席新政协会议。邓颖超建议,以宋庆龄为特别邀请代表,请中央决定。中共中央接受了邓颖超的提议。最后确定特别邀请代表75人,有宋庆龄、张元济、张治中、邵力子、程潜、傅作义、周信芳、梅兰芳、赛福鼎等各界名人。
  8月6日,周恩来致电邓颖超:告新政协9月开会,孙夫人以8月下旬或9月5日前来平为好,并请她9月下旬在平参加中苏友好协会筹备会。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和廖梦醒的陪同下,乘专列抵达南京,作短暂停留,华东军区副司令粟裕亲自到车间迎候,并设宴招待,邓颖超问:庆龄先生,您是否去看看中山陵?宋庆龄说不必了。8月28日下午4时,宋庆龄的专列抵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郭沫若、蔡畅、柳亚子、廖承志等50多人到车站热烈欢迎。1949年,毛泽东在北平到前门火车站接过两个人,一个是程潜,一个宋庆龄。他们都是政协会议的特别邀请代表。当晚,毛泽东设宴招待宋庆龄,为她洗尘。
  张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民盟创始人和领导者。1872年4月他出生在四川南充一个农民家中,父亲是秀才,以教书为业。张澜自幼勤奋读书,24岁考中秀才,在广安执教。1902年,他到成都尊经书院攻读经史,因学业优秀,被保送日本留学。日本的维新富强以及中国受侵略的屈辱史,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他反对东京留日的中国学生为慈禧祝寿,并倡议慈禧退朝,还政光绪变法维新。这一系列举动被清廷驻日公使视为大逆不道,将他押送回国。五四运动中,这位佃农的儿子就对学生运动深表同情,热情支持。他在主持的《晨报》工作时,聘李大钊为副刊总编。张澜也在报上发表赞扬社会主义的文章,使《晨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他积极支持勤工俭学,以四川省省长的名义会同教育总长联名请交通部拨出川汉铁路股款利息,作为华法教育会基金,为大批赴法学生解决了旅费,按时成行。其中像陈毅等留法学生成了中共著名的革命家。抗日战争中,具有爱国思想的张澜出任四川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动员四川各界全面支援抗战,捐献救国公债。
  1945年8月10日,张澜发表公开讲话,强调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和平民主建国,必须首先争取民主的胜利。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他的讲话。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多次拜访张澜先生,有两次长达三小时之久。毛泽东很高兴听到张澜的意见,并且加以采纳。张澜提醒说,现在是你们和国民党谈判,其他党派未参加。已经谈妥了的,就应当公之于世,让大家都知道,免得蒋介石以后不认账。如果你们不便,由我来给国共双方写一封公开信,把问题摊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受到全国人民的监督推动。毛泽东当场采纳,赞誉张澜“老谋成国”。张澜立即给国共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就会谈问题写了公开信,在报上刊出,这对谈判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张澜主张在召开真正的国民大会前,召开包括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会议,协商国家大计,订立临时的施政纲领。为了能造成有利于召开政治会议的气氛,他要求国民党容许各个政治党派的合法存在,容许他们自由活动,容许人民享有言论、思想、出版、集会、结社等基本自由权利,废除一切现行妨碍人民此等自由权利的法令与设施,废除特务机关,使人民能真正享受到各项自由,从而能真正体现出人民的意志和权利。抗日战争中,张澜多次强调实行各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必要,认为民主政治的开步走,就是组织联合政府。这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这种看法,是要有相当胆量的。抗战胜利后,张澜发表谈话,认为应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召开包括国、共两党、各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会后,将国民党政府改组为民主联合政府。而国民党在攻占张家口的当天,召开了国民大会。张澜认为,坚决维护政协决议,是大事大非原则问题,表示民盟绝不参加伪国大,受到人们高度赞扬。张澜还领衔与郭沫若等各界人士联名致电美国和平委员会,呼吁停止美国协助国民党运兵进行内战。同时,他以民盟的身份约请国共双方会面。邀请国民党参谋长陈诚来参加商谈避免内战的问题。他的一系列爱国举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欢迎。几十年来,张澜始终不屈服于金钱权势,表现了他是非分明、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国民党对张澜恨之入骨,几次要暗害他。但张澜终于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身份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1949年张澜来北平参加他久已倡导但未实现的政协会议时,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他留着很长的胡须,一脸老人斑,走路也比较费力,但他还是兴致很浓地要上香山去看望老朋友毛泽东。毛泽东嘱咐去接张澜的司机,爬坡时慢一点,稳一点,他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可千万别碰碎了。话还没完,毛泽东自己先笑了。张澜下车时,毛泽东早已迎候在门口,他上前几步搀扶着张澜,并且亲切地对他说:“张老,我要你保重身体,咱们要共同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张澜说:“我的年纪大了,但是我很高兴看到今天的胜利,至少我还能多活十年,如果你们愿意洗耳恭听,我一定不客气。”
  李济深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与领导者,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活动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他1885年生于广西苍梧县,世代书香,到祖父时败落,沧为贫农。李济深青年时代投笔从戎,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是国民党军界元老之一。李济深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战争和国民革命,担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屡建战功。深得孙中山的信任。以后,他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北伐军总参谋长等,被授予陆军上将。在政界,他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他支持十九路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抗战,支持八路军和新四军,保护了大批的中共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他与蔡廷锴联名与周恩来、叶剑英联系,请他们转毛泽东和朱德,希望迅速召开救国会议,各党派一致对外,团结抗战。并表示如果中共同意,他们愿意去延安共商国是。西安事变发生后,李济深极力加强和中共的合作,敦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连写四封信,分别给宋庆龄、国民党元老廖夫人何香凝,希望她们在必要时到西安来促进和平。还给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的亲信张群和吴稚辉写信,力陈保护蒋介石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要他们尽量设法制止南京政府轰炸西安。
  因为这些革命活动,李济深长期流亡海外,曾三次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甚至被蒋介石关押软禁了两年,多次险遭暗杀。1946年春,李济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7年他到香港公开举起反蒋的旗帜,成为反蒋派的领袖人物。
    1948年4月30日,《晋察冀日报》上登载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五一”口号。同时,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口号的中心意思是“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其中第五个口号是这样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与“五一”口号同时拟就的是为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给李济深、沈钧儒的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是毛泽东在城南庄拟就的,由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用电话传给西柏坡的周恩来。然后,由周恩来责成机要电台将这封长长的电文拍送东北潘汉年处,请潘汉年面交李济深和沈钧儒。
    在这封重要电报中毛泽东指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开一个会议。这个会议似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不属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美帝反蒋党的某些社会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次会议。毛泽东说:“此次会议的决定,必须求得到会各主要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并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会议的地点,提议在哈尔滨。会议的时间,提议在今年秋季。并提议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本月内发表三党联合声明,以为号召。此项联合声明,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三党联合声明内容文字是否适当,抑或不限三党,加入其它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联署发表。究以何者适宜,统祈赐示。”
    中国共产党建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一号召得到了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马叙伦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广泛响应。4 天之后,5月5日,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郭沫若等联名致电毛泽东,并转解放区全体同胞。……南京独裁者窃国卖国,史无前例,近复与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欲以伪装民主,欺蒙世界。人民虽未可欺,名器不容假借。当此解放军队所至,浆食集于道途;国土重光,大计亟宜早定。同人等盱衡中外,正欲主张,乃读贵党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五项。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何胜钦佩。除通电国内外各界暨海外侨胞共同策进完成大业外,特此奉达,即希赐教。这封电文,毛泽东因为交通阻隔,三个月后才看到。一看到,毛泽东马上复电香港各民主党派用民主人士,对他们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表示极为钦佩。这封发于8月1日的电文中又一次强调了政治协商的必要,并且就召集此项会议的时机、地点、人选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又一次提请他们研究。
    1948年1月,周恩来就中央起草了关于民主党派问题的指示,说认当前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纲领和行动上并非明显靠近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带中间性质的民主党派,因为它的组织成分不统一,政治倾向又从君主立宪到新民主义革命都有,加上美蒋正在华南策划伪装分裂的阴谋,这就使我党在发展进步、争取中间、孤立右翼的统战政策上,在鼓吹好的,批评错的,揭露坏的宣传工作上,都需要有合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成分。周恩来说,对于反动统治内部的反对派及反蒋的地方实力派,我们原看作间接同盟军的,当其已经改变立场,拥护我党行动,公开反对美蒋时,我们就需采取欢迎态度,促其在行动中改造自己,证明其为直接同盟军。
  3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朱学范:欣悉先生到达哈尔滨,并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极为佩慰。我们对于先生的这一行动,以及其他真正孙中山信徒的同样的行动,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1948年秋天开始,几百个爱国民主人士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从国民党统治区,从海外,从香港陆续到达了解放区,住在河北平山县李家庄,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接待。在这些人士中,有胡愈之、周建人、沈兹久、吴晗、煎伯赞、刘清扬等。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大会上给统战部的机关干部做报告中说,你们想想,过去一个贫苦农民,要想请比较有钱的人家吃顿饭,好不容易,有钱人不肯来,请不来啊。我们党困难的时候,左请人家不来,右请人家还是不来,现在不是请的问题,是人家急着要来,争先恐后来了,我们一定要像总理那样,过细地做好工作。
  在《开国大典》油画中,宋庆龄和李济深身后,有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他是被誉为鲁迅之后掌旗人的大名鼎鼎的郭沫若。1949年,郭沫若被选为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全国文联主席。还被选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一生,步入文史两界,这位国学大师,文坛巨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奋斗了一生,他集文学家、革命家、科学家、史学家、古文学学家、考古学家于一身。有成就的人一生跨两个领域就已经了不起,而郭老却横扫了五六个领域,而且每个领域都有相当杰出的贡献,是大师级的人物。郭沫若1892年出身于四川乐山一个开明商人家,1914年他赴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获医学学士。郭沫若从五四时期的《女神》歌颂革命歌颂光明开始,就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去。一般人都以为郭沫若只是个文人,殊不知1927年他参加了北伐国民革命军,担任了政治部副主任,官阶中将。同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郭沫若被迫旅居日本,抗战时回国,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创造了《屈原》等历史剧。1938年5月中旬,中央通讯社宣布国民党恢复 30余人的党籍,其中有郭沫若。中共驻武汉办事处提出抗议。郭沫若思想活跃,不断转移自己学术兴趣的兴奋点,拓展新的科研领域,找出新的学术见解,成为各个不同时期学术潮流的代表人物。周恩来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同年夏天,中共中央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作出党内决定,以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并由全国各地党组织向党内外传达。郭沫若的双重身分一直持续了抗战八年。1949年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郭沫若以无党派人士的身分出席。
  1944年3月10日,郭沫若为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打进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他的本意,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没想到最初在国统区成了中共反击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炮弹”。随后,又被作为解放区避免胜利后犯错误的教材。文章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很快连载。延安共产党人对这篇文章很重视,毛泽东立即指示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学习。11月21日,毛泽东专门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做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毛泽东还说:“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从那时起,如何防止胜利后骄傲,就成了党中央和毛泽东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明确规定禁给党和领导者祝寿、送礼,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准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1953年董希文完成《开国大典》油画
  那为什么毛主席很满意油画《开国大典》呢?应该说,董希文的这幅举世无双的油画名作突出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和中华古国新生的光辉前景。
  《开国大典》油画创作于建国的第三个年头,1952年,参加过开国大典的董希文时时有一种火山喷发般的创作冲动,他决定动笔画一幅气势宏大的反映开国大典的作品。国家的重大转折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命运,也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这自然激起他极大的热情,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他对领袖的热爱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董希文是浙江绍兴人,科班出身,就读于当时中国的几所声望甚高的美术院校,并曾在越南河内的巴黎美专分校学习过,他先后师从林风眠、颜文良、刘海粟、常书鸿等美术大师,后又在敦煌临摹过三年壁画。1946年经吴作人、李宗津推荐到北平,徐悲鸿看了董希文的画,特别惊讶,说你才30多岁,就显示出这么出色的才华,画了这么多风格不同的画,当即决定邀请他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董然文担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油画中国风的大胆而不屈的探索,并以其大量风格独特的作品为中国油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董希文是个对工作极有热情的人,他的创作期几乎与新中国同时起步,纵观他一生的作品,几乎都是大题材大创作。解放前,他曾画过大量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生和创作,如《苗女赶场》、《戈壁驼影》、《哈萨克牧羊女》等。在画《开国大典》之前,他曾经画过一幅水粉画《北平入城式》,生动地表达了北平老百姓对迎接解放的欢欣。决定创作《开国大典》油画前,董希文认真观摩了当时拍摄的纪录影片,搜集了很多不同形态的领袖照片,又找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经过反复构思,他决定集中表现开国大典最激动人心的一瞬间。
  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物那么多,究竟应该选谁才能更好地代表呢?因为这是重大题材,董希文拿出草图后,经过中央美术学院,上报到文化部长周扬那里。由周扬拍板,确定画上11位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在六位副主席身后是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无党派人士郭沫若,还有一位是只露了一半脸的董必武。第三排是主持大会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1953年春天,《开国大典》油画顺利完成,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幅以纪实手法反映我们党和国家重大事件的艺术品,甚至在今天,它也是处在艺术高峰的位置上。油画规格为宽230CM,长400CM。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和其他领导们看了,都认为很好,文化部长周扬也同样很满意。没经过什么大的修改,就定了稿。到了秋天,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江丰建议把美院最近创作的一批画送给毛主席看看。这件事交给了中央美院办公室主任丁井文。因为丁井文曾经在中央警卫部队当过指导员,与汪东兴很熟。汪东兴在中南海负责领袖的警卫,他先来看了看画,然后向毛主席汇报,说中央美院有批画,想请您看看。毛主席当即表示同意。在看画的头一天,中央美院用卡车把几十幅画拉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小会议厅,一一布置好。因为是临时性的画展,桌上摆版画,小一点的画就挂在墙上,大的画就用凳子架着放在地上。这些画中,有齐白石的画,也有徐悲鸿的画。在所有的画中,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画展的重点。
  董希文借中国画的单纯大胆提炼,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精神风貌。每一位领袖都有独特的表现,毛主席在最突出的位置,但董希文没有像照片上一样表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情景,而是独具匠心,让伟大领袖把目光放得很远,望着远方。你可以认为他老人家是在回顾历史,也可以认为他是在憧憬未来。周总理也不是惯常把曾受过伤的手放在胸前,而是让他把手背在身后,有意表现他机敏的朝气蓬勃的一面。几个副主席也都有各自的细节,朱德手里拿着一卷纸,那是他准备在开国大典上宣布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宋庆龄带着白色的纱网手套,两只手放在前面,微微带着笑意。尤其是张澜的灰色长袍上,还有几处新鲜的折痕,表示他是头一天刚从箱子里拿出来的新衣服。实际上开国大典那天大家并没有排队,而是你前我后挤在天安门城楼上,经过董希文再创作,就高于了生活,使这一画面成了开国大典的精典。
  在油画的宏观处理上,董希文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按说,一边实一边虚是画家大忌,容易显得一头沉。但董希文大胆采用这样的构图,让人物站在画面左边三分之一的地方,让他们把目光伸远,这样反而造成一种非常深远的气势。他还有意识采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巧妙地把天安门城楼和红旗林立的广场概括进同一幅画面。画面正中应该有的红柱子和红灯笼,都被董希文舍掉了,让给蓝天和红旗。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要按建筑学,是说不过去的,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极大的成功。在油画的色调上,董希文采用了盛唐时期敦煌装饰壁画的风格,用强烈的大红、金黄、碧蓝的大色块对比和传统写意的中国笔法,使整个作品富丽堂皇。同时他加强了衣服、宫灯、地毯、琉璃瓦等各种物象的特点,并运用了中国画不以可变光为重而以不变的形为主的表现手法,取得了整个画面与内容相协调的装饰效果。董希文对细节也考虑很多,汉白玉栏杆稍稍上了点黄颜色,表示是古老的城楼。红地毯用的是掺了沙子和锯末的颜料,显出毛绒绒的质感,红柱子则用很薄的颜色一笔一笔顺着画,细腻极了,打上侧光也不留下投影。整幅画达到了“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效果。油画成功表现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经过漫漫长夜初见曙光的一瞬间,也极好地表达了董希文追求油画民族风格的崇高理想。人们不仅感受到了共和国诞生时的辉煌,而且深刻地感受到新中国的无比自信和豪迈。
  《开国大典》被送到中南海展览那天,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总理都去了。那一天,他们要在怀仁堂的院子里接见三拨人,看画就利用接见中间的休息时间,所以那一天毛主席三次走进展室看画。毛主席一进门,首先看放在门口最显眼的油画《开国大典》,一看到就笑了。周扬首先向毛主席介绍董希文,董希文是个内向的人,不大爱说话,他向毛主席鞠了一个躬。毛主席说,很好嘛。几位领导人看了都很兴奋,评论这是谁,那是谁,都一致认为很像,尤其是精神气度像。毛主席满意地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很快,油画《开国大典》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重要位置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以后,这幅油画送苏联展览,又载誉而归,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地位。但是,谁能想到,《开国大典》油画中的人物很快就浮沉在历史的大海中。
命运多舛的油画上高岗成了一盆菊花
  1993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董希文1953年的原作《开国大典》,一时轰动。从1953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过后,已经过去50年,人间苍桑,油画也苍桑,《开国大典》油画的版本已经一再变化,流行的都是没有高岗的版本。而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公开出现了1949年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岗。
  高岗生于1905年,陕西横山人,1926年入党,很能干,28岁时就已经是二十六军四十六师政委了。1935年,他担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前敌总指挥部政委等职。1936年,担任陕西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这时他才31岁。抗战时,担任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等职,七大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担任东北局副书记、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政委、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才44岁。不难看出,高岗少年得志。
  在六位副主席中,高岗是位昙花一现的人物,他为什么会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呢?从六位副主席的身份看,三位民主人士,三位党内领袖,朱德代表军队,刘少奇是白区代表,根据地自然也应该有一个代表啦,高岗主要活动在陕北、东北,这个根据地的代表非他莫属。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中,首推刘志丹、谢子长,可惜他们先后牺牲。活着的人中,高岗就排在第一位了。不可否认,高岗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有功劳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唯一没有丧失的红色根据地,给了长征后的红军以落脚点和出发点。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高岗的能力和魄力,当时,陕甘宁边区征公粮的任务很重,有农民骂怎么雷不劈死毛泽东,被保安处逮捕。高岗把这件事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下令放了农民,同时减征边区三分之一的公粮。1981年,李维汉在一个座谈会上说,高岗在边区党委和西北局的工作是执行中央路线的。1982年,王首道在会上说,高岗在陕北同刘志丹等人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是有功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前,一度要把他们抓起来当作右派,后来我们给他们平了反,刀下留人,高岗是很感激的。毛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也称赞了高岗,说我到陕北五六年了,可是对陕北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高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1953年以后,《毛泽东选集》上勾掉了高岗的名字改为“和一些同志比较起来”。党的七大把争取东北作为全党的战略任务。抗战一胜利,高岗就被派到东北担任领导工作,在东北局的集体中,高岗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东北根据地为东北的解放以及全国的解放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东北主力四野入关后,高岗继续在东北工作。1949年8月27日,东北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高岗为东北人民政府主席。
  1952年,高岗从东北调到中央工作,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53年,中共党内高层发生了高岗、饶漱石事件。1953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揭露了高岗的问题。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了高岗和饶漱石的党籍。在决议前,中央书记处分别召开了两个座谈会,周恩来在高岗问题座谈会上总结发言,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高岗虽有其正确的有功于革命的一面,因而博得了党的信任,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于当顺利时骄傲自满,狂妄跋扈,而在不如意时,则患得患失,泄气动摇)和私生活的腐化欲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和制止,并且在全国胜利后更大大发展了,这就是他的黑暗的一面。高岗拒不悔改,自杀一次未遂后,1954年8 月再次服安眠药自杀身亡。不幸,董希文刚刚完成不久的《开国大典》油画中六位斜排在毛泽东身后的副主席中,就有戴着眼镜、穿中山装的高岗。他站在油画的空间深处,被长须飘胸的张澜遮住半个身子,只有一个完整的头颅告诉人们,他是高岗。高岗事件后,人们顺理成章地想到这张扬名国内外的油画。反革命和毛泽东站在开国大典的城楼上,这不行,要删掉!
  建国10周年之际,北京邮票厂发行了五组国庆邮票。第五组是一枚一套,画面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而这时,高岗在画面上已被一盆菊花所取代了。
1971年,油画上的刘少奇也不见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开国大典中的六位副主席又有一人出事了,这一回是已经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处境最险恶时,刘少奇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在他含冤去世十多年后,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
  刘少奇是毛泽东的老乡,比毛泽东小五岁,1898年11月24日出生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农家,离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只有30公里。但是,要是说起来,刘少奇的祖籍是江西吉水。他的父亲思想开通,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要把最小的儿子刘少奇培养成中医,家境再难也要送他去读书。年幼的刘少奇很喜欢读书,读起来手不释卷,被人们戏称为“刘九书柜”。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所以一听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刘少奇没参加完毕业考试,就和几个同学赶到了北京。在北京寻找求赴法留学未果,重新返回长沙,终于在党成立前由青年团送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在苏联刘少奇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被安排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没多久,上海召开党的二大,刘少奇参加了一些会务工作。会后,陈独秀找刘少奇谈,派他去湖南工作。当时,毛泽东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向他报告了中共二大的情况,毛泽东介绍了湖南的形势。1964年,刘少奇曾在湖南省直机关及地市负责干部会上说,那时,我刚从莫斯科回来,住了抗大式的学校,学了点马克思主义,只学了八个月,就跑到上海,又跑回到长沙。那时,毛主席在这里,没有几天,就叫我去指挥粤汉铁路罢工。粤汉路车已停了,中央来了紧急信,叫我到安源去。出了六元钱买汽车票才到株州,爬上株萍铁路的火车。跑到安源,没几天就罢工,一罢工之后,别的人都躲起来了,那时李立三在那里,所有的党员都躲起来了,只剩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什么也不清楚。罢工中有各种问题发生,我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听工人的。1.3 万人参加的安源大罢工持续五天,刘少奇只身一人到戒严司令部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他和李立三一起发挥了高水平的指挥艺术,注意争取社会同情和合法形式,最后以工人的胜利而结束。这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上一次罕见的成功范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2年11月,刘少奇说,我到中央工作以前,经常调动工作,只有在三个地方工作过三年,安源、北方局、华中局,其他地方不到三年就调开了。要去的地方常常是工作上出了问题的地方,我也不说困难,总是要有人去,与其别人去,不如我去,收拾收拾,去了搞好就是了。调动多,有缺点,但也有好处,各种干部都接触过。
  1943年,党的七大前,毛泽东曾对从华北来延安的薄一波说,中国革命有两个方面军,苏区是一个方面军,白区是一个方面军,少奇同志就是党在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的代表。1961年,毛泽东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继承人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蒙哥马利又问,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毛泽东说,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毛泽东对熊向晖等人说,我们的副主席有六个,排头的是谁呀?刘少奇。我们不叫第一副主席,他实际上就是第一副主席,主持一线工作。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改名换姓了,不再是姓毛名泽东,换成姓刘名少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以前,两个主席都姓毛,现在,一个姓毛,一个姓刘……
  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刘都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到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刘少奇如鱼得水,总结白区经验,开创华北工作新局面,发展华中根据地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此后,这本书成了党的经典文献之一。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中央书记处,负责全党的日常工作。这是毛泽东正式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也是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第一次升为第二把手。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刘少奇被指定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以后,成了惯例,只要毛主席外出,就由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就是如此。到八大,刘少奇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毛泽东多次提出他不再任下届国家主席,于是,刘少奇被选为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一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直到1966年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公元1971年,董希文被迫第二次改画。女儿董一沙记得,那时有人到家里来过两次,命令改画。在当时那种政治压力下,董希文别无选择。你自己不动手,会有人动手改的,与其让人在画上大动刀斧,不如自己动手。这一次还是在原画上修改,董希文心里的痛楚更加剧烈。1966年起,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董希文整整住了三年牛棚子,与他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间相同。其中的甘苦,他甚至对自己的妻子也没有说过。但他的心情可以从他出院以后的病历上看出来。从牛棚回家,是因为得了胃癌,回来住院。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人也瘦得脱了形。两年后,他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癌细胞全身转移,三次入院,成为越来越重的病号。动手改画,身体行吗?这位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入党的共产党员,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却不得不让孩子当“拐杖”,撑着他作画。画作完成几个月后,他就辞别了人世。
  删除高岗时,董希文就是被迫接受的修改任务。他是内向的人,不多说什么,但他的内心痛苦万分,明明画的是历史,历史在1949年时高岗就是副主席,他后来的事情不能让几年前的历史来负责。但是,一向个人服从组织的董希文还是无条件服从。因为这是他耗费心血的名作,在刮去高岗前他做了种种试验,不能伤了画布。小心刮去高岗,露出粗糙的画布。还好,油画的肌理和底层工艺都没有被破坏。高岗左边是被他的身体挡住的一多半菊花,补全菊花就行了。而这一次,又要删掉刘少奇了。董希文记得,领袖们在中南海看画时,他曾抱歉地对刘少奇说,因为您的资料照片是正面,而画面需要您的侧面形象,所以画出来的有些不像。刘少奇笑着说,这好办,这次你给我照相。董希文从各个角度拍了一些刘少奇的照片,很快在画布上修改了刘少奇的形象,做到了神形兼备。
  而现在,却要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形象彻底铲除。这使董希文心灵和肉体都经受了最后的摧残。这是希文在生命结束前动笔的最后一幅画,却不是画,而是删改自己的代表作。作为一名艺术家亲手毁坏自己的作品,该是怎样痛苦的事情。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悲剧命运不仅仅发生在领袖人物身上,也发生在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艺术家的悲剧命运是整个国家悲剧命运的缩影。
  在油画上刘少奇的形象不像铲除高岗那么容易了。删改工作很艰难。刘少奇位于六位副主席的中间,去掉他是不能以一盆菊花替代的。就这样,董希文在身心极大痛苦中,迫于政治局面的压力,去掉了画中的刘少奇。刮掉刘少奇的工作是董希文指导孩子们干的,然后他吃力地一笔一笔补全了董必武的形象。
  原画中董必武站在刘少奇身后,只有半个脑袋。在中南海参观原作时,陈毅第一次见这画时,他幽默地说:“哈,董老,你只剩下一撇胡子了。”去掉刘少奇后,董老有了两撇整齐的八字胡。董必武是五老之一,在我们党内有很高的威望,他是前清秀才,辛亥革命老人,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以后又参加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创始人之一。他是一大代表,曾赴苏联学习,是我们党内学者型的领导人,性情温和。解放前,他在重庆和南京等地协助周恩来工作,解放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还是协助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董希文没有想到,他的倾心之作终于有拨开迷雾见太阳的一天。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1979年重新开放,决定恢复《开国大典》油画的原貌,正在博物馆忙于其它任务的两位画家接受了任务。董希文的妻子张林英也是科班出身,懂得一幅画一旦被别人修改,风格就已经失去。她坚决不同意在原画上增添。因为那幅残缺人物的油画毕竟是丈夫的遗笔呵。北京画院的两位画家照原画重新临摹了一幅。
  《开国大典》原画已经永远不可能再恢复了,现在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画库里的那幅《开国大典》原作,只有四位副主席。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开国大典》的油画早已被制成各种印刷品,走进中小学教材,走进年画、邮票、明信片、纪念币以及各种收藏品中,走进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中。人民美术出版社最早把《开国大典》油画印刷成年画的责任编辑徐震说,50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各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数以亿计的有关《开国大典》油画的各类印刷品,对爱国主义宣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分享按钮>>古代强国称霸如何折腾弱国
>>古时候的清明节实为“美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