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当官40多年始终清廉 谪居时种山芋住茅屋
- 中华燕氏网 2015年6月9日 李长需
现在,我们买东西有使用说明,参赛有赛事须知。古代官员初次上任,也喜欢买些“官箴”之类的必读书籍,它类似于“当官须知”,原是规劝为官者的一些原则与规范,后来逐渐演化为带有自我约束功能的修身准则。《鉴史问廉》有哪些值得当下官员学习的 “官箴”呢?
“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胶剥民脂青。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
【典出】(明)于谦 《无题》四首(之三)
【原文】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胶剥民脂青。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释义】(做官)名节比泰山重,而利益欲望比鸿毛轻;所以古代的仁人志士,一生甘愿穿粗陋的衣服,也不愿像唐元载那样被查抄出八百斗胡椒,留下千年臭操守;他们更愿意像会稽太守刘宠那样接受百姓的一文钱投入江水中,死后留下一片称赞声;如果为了自己的富贵荣华,就对百姓残酷剥削,即便国家法律没有追究,怎么会逃掉百姓的谴责?
【评论】唐宰相元载遗臭万年,会稽太守刘宠流芳百世,云壤之别的后世评价,让我们看清了贪官与清官截然不同的下场。于谦此诗不仅是明志,也有告诫后人的意味。这也体现了古代官员自觉的耻感与操守。说起来,于谦在晋豫巡抚任上做了18年,两袖清风。当整个官场开始腐败的时候,他却成了士大夫精神的标杆、旗帜,林则徐赞其“百世一人”,极为切当。这也可谓公道自在人心。不过,现今一些官员,似乎根本不在乎这“公道”,他们名节也要,利欲也要,台上是反腐斗士,台下是利欲熏心,这是无底线无耻感的恶劣行为。他们的双面人生,令人切齿痛恨,但眼看他升高官,眼看他贪巨万,又眼看他落马来,百姓鞭炮锣鼓,轰鸣而来,又岂等待及历史的“公论”。噫嘻,惯于伸手者,看看季建业们的下场,还是操心点自己的名节吧。不然,你就是下一个元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
【典出】(宋)苏轼 《前赤壁赋》
【释义】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评论】苏轼为官40余年,始终戒奢崇俭,清廉自持。在放逐黄州时,他耕耘于东坡之上,披星戴月,“日炙风吹面如墨”;由于“禀入既绝”(不再发薪水),家口又不少,他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生活。为此,他定出严格的节约计划,每日用钱不过150文。月初,取钱4500文分为30串,悬在梁上,用长叉日取一串,维持最低生活。谪居岭南时,家里没了收入,衣食不继,只好自己种山芋,住茅屋。苏轼此种人生经历,几乎让人泪奔,难怪其逝世时,“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现今官员,有几人能达到如此境界?口碑自在民心,孰清孰贪,百姓心中有杆秤,这不难掂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
【典出】《礼记•礼运》
【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评论】孔夫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天下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讲究公平公正,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并和睦相处。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是社会治理的最理想状态。在孔夫子的眼里,夏商周三代就是这样的时代,而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是这三代中社会治理的杰出人物。社会进化到我们这样的文明时代,已经不指望再出这样的人物,但当政者一颗“天下为公”的心,还是极其需要的。
分享按钮>>“清末状元”一句什么话让慈禧失声痛哭?
>>孙权任命的五位顾命大臣相互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