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会战,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
- 中华燕氏网 2015年9月16日 时代周报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的滇西缅北会战,是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为保卫西南大后方而进行的出国作战。这次会战共毙伤日军近7万人,恢复了滇缅公路的交通,解决了美国对中国的物资援助问题,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军队伤亡14万余人。
在军史专家余戈看来,国内对抗战的探讨往往局限在东线战场,而对西线的滇缅战场不够了解,他认为:滇缅会战应该被视为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余戈主张以“微观战史”的方式研究抗战,先后著有《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两部作品,细致、立体地还原了滇缅会战的两场重要战役。在他看来,只有把微观历史研究好,才能更好地回答宏观问题。
历史不该用形容词概括
时代周报:你目前出版的两部微观史著作均耗费了数年的时间,篇幅也很长,做微观史的意义在哪里?
余戈:我想做一些好的点,在点上把经验积累到位,做出一些范式或者说文本样板,让大家知道可以这样做。选的点小,就可以做得全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把事件还原出来,使大家对抗战的了解更清晰,像素更高—如果这个像素扩展到整个战场的话,我们对抗战的认识是不是就会突破那种事实搞不清楚、老在结论上做争论的现状?
历史有非常具体的东西,为什么一段历史非要用许多形容词去概括呢?不应该这样。只有做微观的层面,才会发现技术层面、战术层面、人的素质层面等问题,然后合到一起,才会发现整个现代化层面的问题。
滇缅战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特殊考试。中国军队有那么好的装备和支持,为什么仍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或者说考分为什么那么低?在这个战场上你可以看出来,光有武器装备是不行的,人的素质提不上去,绝对考不了高分。中国军队没有电视里那么洋气,虽然配备了美式装备,但士兵大多数都是文盲,对武器装备不够爱惜,还经常浪费弹药,另外,当时当地的中国人民也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往往被日本人以一点点利益收买,当了汉奸。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的单项指标决定不了现代化,一个现代国家所应该有的软指标尤其是国民的素质,是现代化所必需的,这一点在平常看不出来,只有在战争这个考场上看得最清楚;其次就是灾难发生时对国民素质的考验。
积极的美国人与消极的英国佬
时代周报:滇缅会战在整个抗战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
余戈:抗战反攻阶段从何时开始,学界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我认为1944年的滇西缅北会战是反攻阶段的真正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先说一说当时的中国抗战版图。
正面战场分东线和西线,东线是豫湘桂战场,西线就是滇缅战场,实际上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两支部队在合力打通一条中印公路,远征军在滇西,驻印军是从印度东部反攻缅北,双方对向打通,最后在缅北的芒友会师。从1943年年底开始到1945年1月会师,整个1944年处于战争状态。这个战场并不是一个小的局部战场,因为当时的中华民国倾国家之力来打这场战争,选的都是国军里的重点部队,美国援助的东西也基本都放在了这个战场。
东线战场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对日本人在西线发起反攻的同时,日本人在东线的豫湘桂对我们发起了进攻,显得非常阴差阳错,而且双方似乎也没有很明显的针对性。日本人按照自己的战略考虑,希望能够有一条通路从日本本土开始,穿过中国大陆,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在东南亚的集团和本土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这个计划日本方面叫“一号作战”,也叫“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
日本人占领了中国很大的地盘,但是这条路线一直没有通,华北地区是通的,也就是说京汉线是通的,但是从河南到武汉、湖南到两广这块仍是不通的,所以要把这条路打通。日本人当时纠集了大概51万兵力,这是日本全面侵华以来调集兵力最大的一次。这么大规模的部队从哪里来呢?日本人抽调了一部分关东军、一部分华北方面军,从河南开始打起。豫湘桂会战中,中国军队基本上全线溃败,有一些像衡阳保卫战这样的亮点,但是总体上是挺惨的。
除了正面战场上的东线和西线以外,就是敌后战场。日本人把兵力都抽调到东线作战,华北地区的兵力被抽走了一半,所以日军在华北就开始收缩,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开始了局部反攻,并收复了70多个县城,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有着重要的贡献。
过去对1944年的认识基本上只注意到了东线,对西线不够了解,总觉得西线很遥远,结果就让人觉得我们在1944年这么无所作为,结果1945年突然就胜利了?就会产生一种“你的胜利是你出的力吗”这种疑问。同时,又有人会认为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比较弱小,没有那么大的作为。现在这样梳理来看,就会看出这些认识是偏颇的。回过头来再关注西线战场,我们就会发现,西线的胜利实际上证明:1944年的抗战,中国是真正出了力的。
时代周报:怎么看待滇缅会战中英美的作用?
余戈:会战的主力是中国的两支军队,但战斗主要是由史迪威指挥,而且美国的空军和装备支援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当时通过“驼峰航线”给中国运输援助物资,这条航线既危险,补给量又小,完全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所以打通滇缅的交通就很重要了。
驻印军由史迪威直接指挥,在缅北作战,滇西则由中国将领指挥,美国派出顾问协助。中国战区成立以后,美国派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担任中国驻印军的总指挥,结果第一次入缅就被打得很狼狈。但军人出身的史迪威到缅甸来还是想要有一番报复的,一心要一雪前耻,于是他积极制定反攻计划。
相较于美国人,英国在缅甸的作为是消极的,对他们来说,本土、欧洲战场和印度更为重要,英国不想在缅甸出太大力,英军就从缅甸撤出来,由中国军队接替防务。英国不想出太大力,蒋介石也就不情愿出太大力,结果就扯皮,驻印军于1943年10月开始从印度进攻日军,而滇西的远征军直到1944年5月才开始反攻,当时已是雨季, 这使战斗变得更为艰苦。
时代周报:滇缅会战胜利后不久,日本就宣布投降了,这对整个亚洲战局的意义是什么?
余戈:按照史迪威最初的构想,滇缅作战打通中印公路以后,作战物资可以大量输送到中国,中国可以装备90个美式的师,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先解决中国本土的日军,再以中国为跳板进攻日本。这个计划中美都是认可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太平洋战场上率先胜利了,西方不亮东方亮,一下子变成太平洋上直接可以打日本本土了,所以美国抛弃中国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但对中国来说,滇缅战场仍是抗战反攻阶段的开始。
分享按钮>>刘邦到底是“不仁不义”还是“仁而爱人”?
>>大观园里有位美女社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