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与姓氏文化
- 中华燕氏网 2015年12月14日 安小宿
内容摘要:中国历来有“大丈夫行不改名,做不改姓”的说法。目前我国大陆的姓氏用字总量达到4100个之多,这不仅对姓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汉字本身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谈汉字的问题,特别是汉字文化的问题,那就非得谈姓氏的问题。这么巨量的汉字,不仅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家族结构,民族繁衍、种族结构和遗传的信息,而且汉字的姓氏用字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化史。
关键词:汉字 姓氏 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华姓氏的来源、发展和现状说起。
关于姓氏的来源与发展,我们可以回溯到母系氏族。《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这就是从已知的史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姓氏,大部分都从“女”旁的原因。如神农氏,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姞,黄帝后代姓氏之一;妘,高辛氏时,火正祝融的后人之姓;嬴,春秋时,秦、徐、黄、江等都是嬴姓国。
以国名与邑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侯,他的后代便以“邢”为氏了,周武王平天下后,封叔度于蔡,叔度的后代便以“蔡”为姓氏了。与此类似原因的还有鲁、晋、宋、郑、吴、越、秦、楚、魏、陈、曹等诸侯国国名,也都成了姓氏用字。周武王时封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此外,“荀”姓和“程”姓,也是以“以邑为姓”有关。据统计,以邑为姓的近200个。
以乡、亭之名,居住地之名为姓氏。以乡亭之名为姓情况不多,常见的有裴、陆、阎、郝、欧阳等。想传帝尧时,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之,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在陆乡一带,称陆终。其后代以陆为姓,此为山东陆氏的起源。以居住地为姓氏的复姓较多,如:东方、东山、南门、南郭、西门、北野等,一般都是带邱、门、里、野、宫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周平王之子名狐,他的后代便以“狐”为氏。鲁孝公之子名展,他的后代便以“展”为氏。
以排行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就以祖辈的排行“伯”“孟”“仲”“叔”“季”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以官职为姓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中国古代朝廷的重要官职,后来这些官名,都成了姓氏。还有一些也以官职为姓氏的,如籍、谏、府、库、仓、军、厨、将军等。楚庄王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其后人便以“上官”为氏。
以技艺为氏。春秋时,以“卜”为业的不少。楚国有卜人名徒父,晋国有卜人名偃,鲁国有卜人名楚邱,而他们的后人,便以“卜”命氏,比如仲尼的弟子卜商之徒,便是。其他,如以“巫”“甑”“贾”“匠”“陶”和“屠”等为姓的,也都是以技艺为“命氏”的。
此外,还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尉迟、单于、先贤等;因谥号、赐姓、避难等原因而立姓,如春秋晋国申生谥为“恭”,唐代一丞相窦怀正想夺权,皇帝惩罚赐其后代姓“毒”;还有一些因特别原因立姓,因居住地特色立姓,因避讳而改姓,因谐音、字讹而立姓,因原姓氏的衍生而立姓等。由此可见我国姓氏来源的多样与蕴含文化的丰富性。
其次中国姓氏的口头使用也很有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音字或谐音字的数量及其浩大,为了在交往时,是别人不至于对自己的姓氏产生曲解,在介绍自己或别人的姓氏时,人们常常采用各种简易的方法来进行解释或指导。
连词解释法。有些姓,单说出来别人不容易听懂,甚至听了会产生误会,一旦连缀成词,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计”解释为“计划的计”,“季”解释为“季节的季”;“成”解释为“成功的成”,“程”解释为“程度的程”。
通俗解释法。柒——数字七大写的柒;汴——北宋首都汴京的汴;青——青颜色的青。
结构解释法。用于笔画较多的字:郢——左边是呈现的呈,右边是耳朵旁;用于同音易混的字:周——门吉周,张——工长张。
分拆解释法。把一个难懂的姓氏用字结构进行分拆,然后分开的部件进行解释。如:何——人可何,胡——古月胡,林——双木林,吕——双口吕。
结构拆换解释法。翦:剪刀的剪,去掉下面的刀,换成羽毛的羽;缪:荒谬的谬,将言换成丝字旁。
人名解释法。郑——郑成功的郑,葛——诸葛亮的葛,孟——孟子的孟。
地名解释法。沈——沈阳的沈,哈——哈尔滨的哈,蒙——蒙古的蒙。
减笔解释法。奚——溪水的溪去掉三点水,尹——君子的君,去掉口字,曾——增加的增,去掉斜土旁,臧——西藏的藏,去掉草字头。
增笔解释法。即用一般熟悉的字加点横撇捺或拉长笔画,或加上部首等。朱——未来的未加一撇,卞——下面的下字,上面加一点。
在易混淆的同音或近音的姓氏中,突出典型的笔画,以示区别。于——丁勾于,黄——俗称草头黄。
汉族人取名的历史轨迹显示,中国人历来就重视个人名号的选用。《礼记 传》曰:“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因为人们重视起名所以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了解起名中所包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起贱名,小名以求平安的风俗。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和家族最关心的事情,古人就利用取名,在呼唤孩子的名字时,想替孩子起到某种保护或起到抵御灾祸的目的。《韩非子 难四》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侏儒以解梦的方式说服卫灵公,希望他能去其所爱,用其所贤,结果很成功。卫灵公“遂去雍組,退弥子瑕,而用司空狗”。司空狗,就是这位贤者的名字。看来中国用贱名的传统,古已有之。对这些“狗狗”“牛儿”“猪儿”等名字,不能仅仅认为是古代对外族入侵者的鄙视,而故意带有贬义的音译用字,其实历代用畜牲的名字称呼小孩,使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着意于粗俗的起名,自有它的文化渊源与命名习俗。或取名命贱、命大,易辟邪恶,易防灾害,不易夭折,容易养大;或取其与人的生活亲近,对人有亲昵之意。而贱名多起给男孩,一方面男孩好动,借此贱名,发生意外的概率相对多一点,更是旧时人们重视男孩,借此贱名,使传宗接代多了一份保障。而旧时代普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影响下,生个女孩就取名招娣等。
名字的时代因素。名字的使用,都寄托着长辈和家庭对孩子的希望,因此取名立意,肯定要受到各时代社会的影响,都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和标志。殷商时代,帝王多以天干为名,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古人认为孩子什么时间出生的,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生辰八字,就是这个意思。春秋时代,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而且结构不固定。汉代及三国时期单名甚多,如刘邦、项羽、陈胜、吴广等,西汉时期历史名人中,单名占约三分之二以上;排行同辈的名字也常取同偏旁的字,如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魏晋六朝的名字不仅以单名为主,如建安七子,而且这个时期盛用之字,甚至有数代相袭的;唐代人的名字多喜用数字表明排行,比如李白,他的排行并不是十二,而是他的父亲排行十二,因此人们就称他为李十二;五代时期,人们常以彦为名;宋人名字,多用老庄之老字;清末民初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的名字,多标明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人生理想,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康有为、林觉民、陶行知等;解放后,以爱国、为国、卫国、爱华、振华等起的名字很多,这些名字也都带上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点。
古今取名的着意点,古往今来,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天南地北,给孩子取名总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也别是去学名,更是郑重其事,决不马虎。综括古今取名,大致有以下几种着意点:
着意于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秦朝48年,秦始皇出生于赵国的邯郸,那天,恰好是正月元旦,古时,正与政相通,于是取名嬴政。
着意于初生时父母的感受。孔子的得名,据说是因为他的母亲求子心切,向着一个尼丘祈祷才怀孕的,孔子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发现她的头颅象丘陵的形状,于是便取名叫丘,字仲尼。
着意于出生时有意义的事情。钱钟书先生学问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为一代宗师。其名钟书,是由来历的。中国民俗,当孩子周岁时,要举行抓周的仪式,当时钱钟书正好抓了一本书,大人就据此给他取了学名为钟书,钟爱书籍,做好学问的意思。
着意于长辈的期望。家长对孩子有许多期望,因此总是想让最大的期望体现在名字上。预祝其健康长寿:铁柱等;期望荣华富贵:荣华、福长、大贵等;希望多才艺的:能诗、双艺、万才等。
着意于古诗文或典故中。从古诗文或典故中取字、取意,是古今起名的一个重要来源:作家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演员马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文学家曹雪芹:泥芹有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着意于对古人的仰慕。直书借用:这种取名方式在颜之推《颜氏家训 风操》中已经指出:“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欢慕蔡俋,故名雍,而后汉有铢伥字孙卿,许癯字颜回。”;以“字”释名:刘子舆字希孟,章如旦字希周;在同姓先贤的名字中加以仰慕字:如张学良、孔宗尼、李敬白萧仰何等。
由此可见,中国姓氏汉字的文化与蕴含如此之广,传递家族的结构,更是精彩的文化史。本文只能略举一二,我们中国文字所表达的文化是任何一国文字无法比拟的,而这样的辉煌的汉字文化史通过在人的姓氏中只显示了其中的部分,尚有更多的未知领域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
汪泽树.《姓氏 名号 别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7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下册.语文出版社.1992.9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贺州市何氏宗亲总会派员看望慰问昭平县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何兆江并捐善款
>>【毛氏网新闻】盘点2015年我参加的毛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