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华燕氏网 2016年3月16日 石小生


    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要素,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时至今日,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最近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农充分发挥河南根亲文化优势,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而流行的”老家河南“的广告语正是基于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史实的精准表述。
    一、姓氏文化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
    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文化是一门很有趣、内涵很深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编辑学、民俗学、遗传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具体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使中华姓氏成为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和窗口。 
    二、姓氏文化是中国人传统“家国情怀”的基础。
    汉语中“国”与“家”连在一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有特定含义的。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国家”并非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而只有“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这里的“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其实就是某个姓氏家族。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所以我们说“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是最活跃的精神资源。而姓氏文化正是“家国情怀”中“家”的核心、纽带和基础。
    三、“先祖、先贤、先烈”崇拜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的核心。
    我们再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不同:
   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上帝、鬼神有关,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这反映的是西方人信仰的多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鬼神和上帝。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八月十五、十月一等等,多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有关。
    现在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这话有一定道理。西方人信仰、畏惧上帝、众神。中国人对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天帝、鬼神在孔丘《论语·雍也》中讲得很清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所以,不信“上帝”并非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信仰不同。任何一个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耕时期,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是不可能的。中国人信仰、畏惧的是“先祖、先贤、先烈”!(谈一下赌咒的不同)而对先祖、先贤、先烈的追思是姓氏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现在省内的各个姓氏文化研究会开展的活动中,到姓氏起源地祭祖,包括黄帝祭祖大典、世界客属大会、固始县的根亲节,郑姓、林姓、黄姓、曾姓等等众多的祭祖活动,以及对特定先贤、先烈的追思、研讨会议,如李姓对老子,姚姓对姚崇,陈姓对颍川陈实,上官姓对上官仪的研究等等,都是这种“先祖、先贤、先烈”崇拜的具体体现。
    四、姓氏文化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融合、团结的有力推手。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隅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这种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1,粟特人以及昭武九姓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2,北魏孝文帝的改汉姓
    3,汉唐两朝为代表的赐姓;
    五、姓氏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自古以来,“家”,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姓氏和家谱文化的内容,除对世系的记载外,都有“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有的还讲述了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宣传的是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家风。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国之稳看民之亲。每逢春节和清明节,许多姓氏的家族都要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定时编修家谱,举行颁谱仪式,长辈主持,族人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广大族人相互了解沟通,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守望扶持,共谋事业发展。同时,对家族成员内生活困难、孤寡老弱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帮助。一个个家族和睦相处、稳定兴旺,国家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文明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朱子家训[清]朱用纯: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六、姓氏文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初期
    曾宪梓到方城县
    如著名华商宋良豪在祖地商丘市捐资公益事业,先后已达数千万元。旅菲华侨黄如论先生除在黄姓祖地潢川县、固始县捐资修建黄氏大宗祠、根亲博物馆以外,还捐资3亿元建设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七、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分享按钮>>【何氏寻亲】贵州六盘水何剑春寻四川泸州何氏亲人
>>【何氏网新闻】安徽省何氏商会伸援手救助本省何氏宗亲白血病患者